把握语文特质 凝炼教学风格

作者: 赵培丽

把握语文特质 凝炼教学风格0

赵培丽,鹤壁市淇滨区福源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鹤壁市“赵培丽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名师、中原名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鹤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曾主持多个省、市级课题,在发挥名师示范、辐射与引领作用方面成绩显著。

我曾经问自己,喜欢语文吗?如果喜欢就意味着付出时间与心血的话,我坦承自己“不喜欢”语文,因为上学时语文从来就不是我关注的重点科目,也从来没有为语文刻意地努力过。但与之相对的,语文绝对是我学得最好的一门学科。成为语文教师之后,我又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发现之所以有上述“奇特现象”,是因为语文的特质决定了我的语文学习经历。

语文,可以展现个体之外的生活,展现人世间的悲喜忧乐。看语文,就是在看世界,看生活,看人生百态。它那么丰富多彩,为什么不爱语文呢?——语文天生有着讨人喜爱的特质。

语文,也展现个体的自我生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喜怒悲欢,传达自己的观点与思想。我们怎能离得开语文?——语文是我们生活的工具。

教语文、学语文,其实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如果留心,所有时空都是语文学习的天她: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依托与资源。我们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围绕着生活,表达着生活,也提升着生活的境界与品位。语文教师就是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与运用语文,在实践与运用语文中去认真地生活。

一、课堂:语文学习集中发生的地方

课堂是语文学习集中发生的地方。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

(一)从教师角度看,课堂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教师的教学应该在课堂的时空内完成:课堂是教师职业价值体现的主阵地,教师必须关注课堂教育教学效果。虽说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终生学习”也是一个被大家认可的观点。但是,作为教育教学的专业机构,学校、教师的作用是必须加以重视与突出的,并承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不可以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施力点放在课下、课余。

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讲,从童稚到成熟的这段时间,其学业、思想的进步及社会化的发生,也主要由学校教育承担。因此,学校、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堂,耕耘课堂,把课堂教育教学做好。语文教师也应如此,充分发挥课堂的语文教学主阵地作用。

(二)从学生角度看,课堂是语文素养发展的主场地

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应该在课堂上实现。

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帮助”“引导”为主要特征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责,不是规定学习任务、提出学习目标,而是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及实施,带领学生由“实然”到达“应然”,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那么,就需要考虑到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与步骤,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从外显特征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出教学活动的连续性与递进性:从内在分析,语文课堂上,学生必须是以渐进式的“学得”为基本特征,即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帮助,高效率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深化语文思维。

二、教学:彰显语文魅力的媒介

语文,不仅是文字、语言,更是文化;语文教学,不仅有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还有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等丰富内涵。语文教学应呈现适当的广度、深度与坡度,以实现传承文化、建构语言、发展思维、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一)语文教学要有广度

语文之所以必须“广”,源自它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是其他学科表达必须具备的言语外壳。在用“言语”表达学科知识、表现学科思维的同时,也体现了语言丰富而独特的魅力。理科的缜密与逻辑性、文科的感性与形象化,都在言语表层之下,散发着诱人的芬芳。既然如此,语文的学习,就不应局限在“语文”这一门学科上。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勾连,扩大了语文教学的内涵。

语文的广度也因其文化因素,决定了它对多个学科的兼容。学习语文,传承文化、凝聚情感、树立价值观……这系列操作,都是在传递人类文明与文化。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浓缩的人类精神精华,又怎能不因其广博而闪耀着动人心魄的光芒?当年《流浪地球》首映时,40亿的票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以此片情节设置为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引导学生将此剧中带着地球星际逃难的情节,与西方科幻作品中的逃离地球情节进行对比,学生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的重视。

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文字、文学的角度,必须展现出应有的广度。

(二)语文教学应求深度

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不断积累语言,深入理解人类丰富的思想文化现象.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我、通过语言创造自我。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要体现出对思想的拓深、对思维的培养,最终实现与思想文化的对接和传承。

这“深度”体现在理解的加深、观点的创新,以及与现实联系的加强。

第一个层次,增加理解的深度。

语文教学中的理解认识的“深度”,不是口头的评判,是移情之后的认识,是身在其中的理解。以《老王》为例,对其主旨的理解不能满足于“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的“愧怍”上,还要深入品味“幸运者”与“不幸者”背后所透露出的杨绛先生对当时那个世界的悲悯与同情,呈现出可贵的清醒和良知!

第二个层次,要有观点的创新。

观点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各有侧重的多元理解,摒弃的是单一的一元化思考方式。以《孔乙己》为例,我抓住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之后的人物对话,引导学生认识到这谈话中的猎奇心理、冷漠态度,一百多年后,这还会深深地刺痛每个人的心。

第三个层面,要联系与链接世界。

通过联系与链接,语文不仅讲述身外的世界,更映照每个人的内在自我。建立起语文与学生生活的真实而紧密的链接,使语文课堂成为丰富学生自我认识、完善思想、获得理性思维的重要场所。以郑振铎先生的《猫》为例,引导学生:当猫所代表的弱者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真实存在于身边的人时,如果主人公换成我们,我们会怎样对待?如此打破学生置身事外,抽象地谈论“善良”与“丑恶”的场景,将其拉进现实中,重新去审视自我与人性,从而使其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感悟。

(三)语文教学要巧造坡度

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学生的实然现状之间是有差距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从目前的状态,上升到“学习目标”的高度。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通过有梯度的学习任务设计,实现学生能力认识的提升。以蒲松龄的《狼》为例,这个故事开篇的“缀行甚远”即营造紧张气氛,“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超出动物的认知让人惊叹,特别是“前狼假寐”“一狼洞其中”的做法更让人毛骨悚然,结尾作者却叹道“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学生认为这个议论有些轻描淡写,屠户是侥幸取胜。怎样为学生搭建理解的坡度呢?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论屠户的“成功”之道。带领学生再次品析屠户的行动表现,学生从“诱狼”中,看到了屠户的主动应对,积极尝试解决困境的正确心态;从“御狼”中看到了屠户及时调整策略、做好充足准备应对困境的灵活;从“杀狼”情节中,更是看到了屠户善于抓住时机、果敢行动的致胜关键,特别是最后“转视积薪后”的谨慎细心,彻底解决了隐患,保证了完全成功。一番深入的品析理解,将远高于禽兽的人的智慧凸显出来。此坡度的搭建,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也有助于学生心理的成长。

阅读教学应是逐层推进、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也必须从学情出发,考虑学情去实施,遵循着由浅到深、由文本到思想再到认识的科学程序与进度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梯度是必须考虑与设计好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最终影响到学习任务的达成。

语文教师要深入认识语文课程的特质,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通过修炼“内功”,确保教学内容的“吸引力”;锻炼“外功”,构建有广度、有深度、有坡度的语文课堂教学,打造个性化的课堂教学风格,展现语文的魅力、教师的魅力,凝练成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最终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语文教师。

(责编 再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