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作者: 苏红伟

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是将政治认同置于核心素养的首要位置。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政治性的基本特征,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其中,政治认同素养至关重要。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要求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能够从自身做起,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做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托本土红色资源,积极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在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凸显政治认同。只有把政治认同放在课程教学的首要位置,才能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服务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

一、本土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

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宝贵财富,其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包含革命遗址、革命遗迹、革命文物等,制度层面包含所颁布的革命政策、革命动员思想、革命口号等,精神层面包含所形成的革命信念、革命精神、革命品质等。

许昌区域内的红色资源主要包含红色场馆、红色人物及故事。红色场馆有许昌烈士陵园、襄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禹州市烈士陵园、中共禹郏县委旧址、杨水才纪念馆、燕振昌先进事迹展馆、杨根思部队旅史馆、长葛市毛主席视察纪念馆、襄城县毛主席视察纪念馆、许昌党史馆、魏都区党建公园等,红色人物有杨水才、杨根思、燕振昌、楚玄、霍树中、高金城、刘昭平、郑义斋、贺建华、罗煜、吕公良、黄永淮……资源十分丰富。

二、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开展思政教育的意义

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认同,这需要中小学教育尤其是思政课的积极参与。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尤为迫切。近年来,红色文化发展得如火如荼,本土红色资源蕴含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红色文化,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我们要通过“四史”教育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培养他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使他们能主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因此,教师应将本土红色资源与实践性教学相融合,通过观察、体验、交流、实践等途径,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三、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途径与策略

本土红色资源非常丰富,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开发校本教材、制作红色课件、开设红色教育教学空间,充分挖掘真实案例,融入真实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红色文化,清晰、全面地认知党和国家的辉煌历史与现实任务,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1.利用重大节日进行红色教育

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重要节点,学校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手抄报比赛等形式,让学生认真了解红色历史和蕴含其中的红色文化,激励学生继承先烈遗志,传承革命精神,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例如,我校在清明节到来之际,组织学生在班级举行“讲英雄故事”比赛,使学生对本地的革命烈士事迹有详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老师引领学生分组探讨革命烈士身上蕴含的红色精神,在学生心中播下红色的种子,激励学生传承红色精神。我们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许昌烈士陵园推出的“网上祭英烈”活动,学生纷纷写下了感人的留言。

2.开展红色教育主题活动

教师动员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一系列的红色教育主题活动,如讲红色故事、诵红色诗词、唱红色歌曲、跳红色舞蹈、看红色影片、读红色书籍等,还可以实地寻访红色教育基地、举办红色教育专题讲座等,使学生在丰富充实的活动中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例如,为了让学生对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精神有深刻的体会,我们带领学生实地寻访杨根思部队旅史馆,学生认真聆听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在真实的情境中感悟红色精神。寻访结束后,各班及时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分享心得体会,并通过绘画、手抄报、征文、辩论赛等形式强化活动效果,激发学生立志以杨根思为榜样,在学习与生活中迎难而上、拼搏进取。

3.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

各科教师以学科组为单位,积极组织开展红色教育主题教研活动,尝试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实现红色资源进课堂,以理论结合实际,让红色基因不断浸润学生心田。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可以渗透本地红色人物杨水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教学《党和人民心连心》时,可以渗透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精神等。这样就使红色文化活起来,更容易入脑人心。

4.构建红色教育校本课程

本土红色资源十分广泛,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筛选整合,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编写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的红色教育校本课程。同时,以红色教育校本课程为载体,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开发以本地红色文化为依托的校本实践活动,拓展德育内容,构建红色教育课程体系。

5.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必须在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让收藏在大地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成为教书育人的丰富资源。

红色研学活动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对学生进行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式。新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来加强课内外连接,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互配合。通过参观寻访的方式走向社会,增进学生对祖国的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这两个主题的教学内容中也多次提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博物馆、游览革命圣地等,讲述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一课教学为例,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许昌革命烈士纪念馆,从抗战馆的文物展品中探究奇袭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奥秘,深刻感悟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克敌制胜的智慧和力量。在活动中,教师讲述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广泛发动人民开展灵活多样的游击战的英勇事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现在的和平生活都是革命先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这种亲临现场的实践活动,让历史活起来,让思政课活起来,让参观学习成为学生探究和成长的沃土。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探究,最终获得知识、提升核心素养。

总之,利用本土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与责任。我们应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认识到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应多途径培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感,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不畏艰难、奋勇直前的精神品质,立志为人民做贡献、为祖国发展做贡献、为人类进步做贡献。

(责编 林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