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作业设计 助力学生发展
作者: 李惠萍在“双减”背景下,我校教师根据学段、学情、学科特点,精心设置科学、合理的分层作业、特色作业、实践作业,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以学生为本,设计分层作业
我们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给学生分类,然后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将作业分设为基础性作业、提升性作业、拓展性作业。
设计分层作业,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怀,对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尊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实现了作业效益最大化。
二、以兴趣为标,设计多样化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我们精心设计充满趣味的多样化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思维、提升核心素养。
1.“说”中学——重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反映了思维品质的优劣。数学学科,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设计了口头表达作业,如说算法、说口诀、编故事说生活中的数、说解题思路等,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培养其数学综合素养。
2.“读”中学——重理解
数学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和数学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善于思考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读教材中的图,读教材中的“你知道吗”,读数学绘本,以全面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3.“做”中学——重体验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做要合一,在做上学,做是学的中心。我们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
我们开展“搭建立体图形”“制作钟表模型”“玩转七巧板”“平面图形的拼组创意画”等活动,在拼搭中,孩子们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感悟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我们让学生制作趣味手抄报,感受数学之美。一张张精致的小报展示出孩子们的童真童趣,闪耀着孩子们的数学思想,体现了孩子们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三、以生活为源,设计实践性作业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联系生活,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
如《克和千克》的认识:通过完成“找、拎、称、估、数、画、说”的体验活动,学生在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上就有了一种跨越,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他们有了比较的思想,开始建立物与量的对应。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体验后,就慢慢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这就是数学活动送给学生最有意义的成果。
(责编 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