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习方法与能力的探究

作者: 马文超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它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笔者通过对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理清了初中地理学科学习的基本思路,构建了初中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为学生探索、开发出了具有区域认知的地理学习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学习能力。

一、学习方法

1.掌握读图方法

学习地理学科,学生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需要用到学科工具。其中,地图是地理学科使用最广泛的工具,当学生掌握了各种地图的读法,便可灵活使用地理学习方法。

读地图的基本方法就是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再读地图内容、范围等,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但是,初中地理课程中涉及的地图种类繁多,教师除了要教学生学会一般读法,还要学会灵活读法。例如,在读经纬网图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经纬线的指示方向和变化规律,以及特殊经纬线的作用:在读等高线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等高线的稀疏、重叠状况,以及如何辨别山体部位地形等:在读折线和柱状图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特别留意横纵坐标所标注的信息,以免弄反。

2.理清知识脉络

地理环境是在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中形成的。学会分析地理学科自然和人文要素的方法,依托地理要素间的关系,抓住影响某个区域的核心地理要素,形成基于核心地理要素分析的思考框架,是建构地理学科学习的基本思路。

比如,在教学区域自然环境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要素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在分析过程中,学生需分清各要素的表象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地理学科学习思路。

3.建构认知方法

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点较多,如果学生只会运用传统的读、默、背的方法进行学习,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初中地理主要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其学业质量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从分析区域显著自然环境特征着手,通过观察、比较、归纳、说明、分析、评价等方法了解不同尺度地理区域显著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当学生掌握了分析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方法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研究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某一区域自然或人文的显著特征。比如,可以让学生先从区域位置海陆分布着手,猜测活动区域所处的热量带和气候类型,再引导学生分析活动区域的地形、河流、气候、植被、资源等要素,掌握活动区域内的显著自然环境特征,形成自然环境特征分析的思维模型。

二、地理学科能力形成路径

1.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基础

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因此,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具备一定的学科能力,有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和技能。

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和技能,也会影响学科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普及好地理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并有效督促学生正确掌握读图、用图、析图等基本技能。

2.改变教学方式以形成学科能力

从教的层面来说,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科能力形成的情境。学生的学科能力形成,其重要环节是实践运用。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呈现问题化、任务化、活动情景化,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在活动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学的层面上来说,学生掌握了区域认知的基本方法,就可以在教师创设的课堂任务情境中自主探究某个区域。探索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已设定好的区域开启学习探索,研究区域内的气候类型、影响该区域的主要自然环境要素,归纳出区域典型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人文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从而寻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当学生熟练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后,便可在一次次实践中获得区域认知能力。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采用问题化、任务化、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还是指导学生开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都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知识和学习方法在实践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不断促进自身地理学科能力的提升。

3.实践是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

地理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地理实验和野外调查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学科能力的形成。

自制地理教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自制地理教具。自制地理教具时,学生会自觉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基础概念,还有利于学生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比如,制作地球仪时,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看到极点、经纬线的分布、地球的运转周期和运转方向,从而牢记相关的知识点。

野外考察。野外考察主要指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带着目标和任务去野外观察、观测或进行研学旅游活动,如地貌类型的辨认、工农业的分布、土壤植被类型的辨认、河流湖泊的观察,等等。野外考察让学生走出地理课本和教室,去大自然中寻求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学习资源。

比如,在学习有关农业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田地去观察不同农作物,了解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并调查不同地区农作物的分布特点等,让学生真正运用地理学科方法去研究身边的地理现象,将实践转化为学习认知,转化为学科能力。

(责编 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