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幼儿专注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 韩董馨 苗晓洁

专注力是儿童学习品质中的关键要素,培养儿童的专注力是幼小衔接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指出,要“支持幼儿专注持续地完成任务。大班下学期,有意识地增加需要一定专注力和坚持性才能完成的游戏和活动,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活动时间能够专注地完成任务”。

本文从“注意力到底是什么”“专注力为什么会消失”“提高幼儿专注力的游戏策略”三个方面阐述相关思考,现将有关体会分享如下。

一、注意力到底是什么

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年龄通常在5-7岁,在此期间,其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因此,大多数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稳定性和调节性比较弱,这需要我们首先对幼儿的“注意力”——“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所了解。

(一)无意注意是“双刃剑”

无意注意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刺激物的物理特性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与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常常会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这一方面会让孩子遵循自己的兴趣自由、自主活动;另一方面过多的无意注意刺激,则会干扰儿童专注力的养成。

(二)有意注意是“高能钙”

幼儿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可以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并能有目的地、尽可能地完成当下的任务.这就是有意注意在发挥作用。

比如在大班折纸活动中,看似较为复杂的过程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看一遍就可以重复下来,这是有意注意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幼儿的有意注意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有意注意的目的性和自我控制力往往还依赖成人(幼儿教师)的引导与提醒。因此,在孩子无意注意还没有消退时,我们应找对方式方法,选好兴趣点,逐渐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幼儿有意注意的产生依赖于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幼儿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程度等。

二、专注力为什么会消失

(一)当周围环境比活动内容更有吸引力时

在同一间教室里,每个孩子的视角各不相同,在他们座位附近可能有吸引其注意力的事物。靠近区角柜的幼儿会惦记里面的材料,临近窗户的幼儿会被时不时飞来的麻雀转移视线,关系好的小朋友坐在一起会时不时聊起天来,个子较高的幼儿会挡住后面幼儿的视线,室外传来热闹的音乐会让教师的声音瞬间被掩盖……这些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对课堂活动内容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孩子的无意注意此时占了主导,有意注意就随之减弱了。

(二)当专注被打乱时

有些家长会发现孩子在家会出现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情况,比如,他可以自己拼装乐高两个小时,能自己在书桌前一直埋头写写画画,可以一直摆弄他那几样玩具……这些情况都有一个共性的特征,那就是他们喜欢这件事情。但为什么随着孩子长大,会出现注意力减弱的情况?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孩子专注做事情时,家人是否说“吃水果吧”“该喝水了”“帮妈妈拿个东西”“你的帽子放哪里了”……当其正在专注完成一件事情时出现了“小插曲”,就会影响孩子注意力的培养。

除此之外,还有这样的情况——孩子正在玩玩具,你请他把旁边的书收一下:他正在画画,你又想要让他练写字;他正在试着做家务劳动,家人来拿走他手里的工具,塞给他一些玩具……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时,成人不能总想着让他换一件事情做。让孩子对当下的事情或任务有始有终地完成,才是对注意力进行培养的关键举措。

三、通过游戏提高专注力的策略

在幼儿园,一节集体教育课的时长因年龄而异。小班10-15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25-30分钟,这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身心发育特点,以及幼儿注意力控制的时间长短来决定的。在对应的时间内,教师会将每一个环节的时长进行调整和重设,以游戏式、阶梯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长。而在一日生活中,我们同样可以借助游戏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一)圈字类游戏

教师随意写下打乱顺序的数字,请孩子找出指定的数字。在孩子有一定识字量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汉字的圈画。如:在一组数字中找出所有的“9”。

(二)复述类游戏

随机说出一组数字,请孩子进行复述,可以根据年龄从简单的组合开始,如:6252、01837、262832……除了数字还有语言的训练,如:妈妈,妈妈很开心,妈妈今天很开心,妈妈今天因为你很开心,妈妈今天因为你帮助别人很开心……

(三)听口令类游戏

教师说出一些指令,可以请孩子根据指令做。如:说“头发”,孩子就要指头发,说“鼻子”,孩子指向鼻子。还可以增加指令的个数,如依次说出“头发、鼻子、肩膀、嘴巴、耳朵、肚子”等。

(四)扑克牌类游戏

扑克牌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信息,牌面上的图案数量可以练习孩子数与物的对应,花色可以帮助幼儿进行分类,还可以结合扑克牌牌面信息练习孩子的短时记忆力等。

除了以上玩法,还有棋类游戏,如五子棋、军旗、象棋、围棋等;视觉辨别类游戏,如常见的走迷宫、拼图、按数字顺序连线、找不同、找相同、根据要求找目标等。

总而言之.注意力是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必需和重要的因素,在幼小衔接阶段尤为重要。但孩子的注意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通过一两项专门性游戏就能训练出来的,而是要贯穿整个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由教师和家长有目的、有计划、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地引导与教育来实现的,这需要家校密切协同,坚持发力,久久为功。

(责编 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