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德育实践研究
作者: 朱晓娜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农村中小学受地理位置偏僻、信息来源少、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等因素制约,开展生活德育实践难度较大。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很多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留守儿童较多,学校教师不得不承载着“第二任父母”的重任。这些留守儿童大多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爷爷奶奶生活中存在代际差异,导致性格孤僻,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成绩都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社会道德意志薄弱等问题。
鉴于此,我们应该真切地将中小学生活德育实践内容植入数字教育平台,探索农村中小学生活德育实践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数字化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活德育实践的发展与成效
数字化教育平台的模式创新在中小学生活德育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人们日常所探讨的互联网“内容+服务”模式。从教育的角度上讲,城市和农村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教学基础资源以及师生流失等因素也对农村中小学师生影响至深。特别是近些年来网络极其发达,中小学生随着手机的应用普及而热衷上网,然而他们还处于懵懂的思想状态,对生活德育的认知还有待于规范和引导。因此,数字化教育资源对于构建农村中小学生活德育实践是必要而及时的。
我们要适应数字化教育给农村中小学生活德育实践工作带来的新变化,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数字化背景下的发展机遇,将农村中小学生活德育实践工作放在基础教育的首要位置,使农村生活德育实践中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手段得以丰富创新,进一步拓展德育实践途径和理论内容。
进一步来说,农村中小学生活德育实践在借助数字化教育发展的同时,要不断改变传统观念,更好地贴近社会现实,满足教育教学的常规需要,促进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数字化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活德育实践的思考与展望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校,正在基础资源的配置上不断进行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尝试。以全方位互联互通为代表的APP、小程序发展速度惊人,它们正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并从总体上使得基础教育趋向便捷化、网络化、个性化。
从数字教育平台在农村中小学生活德育实践中的现实意义和实证结果得知,我们应该借助数字化教育平台的承载和推进,更好地让生活德育实践回归现实,以促进农村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我们通过对数字化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活德育实践的不同层面的研究,力求构建农村中小学生活德育实践体系,借助“互联网+教育”的现代技术手段的推广与应用,使农村中小学生活德育实践形成“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创造性发展”的模式,使教师深刻领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含义,深刻理解“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为谁办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构建数字化教育与农村中小学生活德育实践互动反哺的链条,努力解决农村中小学生活德育实践的薄弱环节,充分体现教育均衡。
与此同时,对数字化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活德育实践的研究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的有关理论要求为主旨,在国家相关文件的要求下,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途径、载体,进一步完善构建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体系,不断认真研读学习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内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基于基础教育需求下的数字化平台构建,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中小学生活德育实践。我们要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互联互通的平台教育模式,积极引导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生活的对接,以便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需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生活德育实践建设的新局面。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数字化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活德育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YB1481)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