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习情绪 推动减负增效

作者: 丁红 常玉霞

“双减”背景下,如何确保减负不减质?调整好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是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境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不仅能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有效推动减负增效。

一、课堂学习情绪的现状及其产生问题的原因

课堂学习情绪,是学生课上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体验——积极的学习情绪表现,如专注、兴奋、发言、提问等;消极的学习情绪表现,如趴桌、跑神、打瞌睡、机械记忆等。

我们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到,学生的课堂消极学习情绪的存在,其主要成因为学生自身知识基础薄弱、睡眠不足和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等。

201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指出:八年级学生睡眠时间为9小时及以上的比例仅为16.6%,79.9%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对自己最关注的方面是学习情况,11.1%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对自己最关注的方面是心理状况,21.2%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问自己学校或班级发生的事情”,9.9%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认真听自己把话说完”。科学课中,学生参与动手实验、实践调查的机会较少,如八年级学生在一学期物理课上做过3次及以上动手实验的比例为38.7%,从来没有动手做过实验的比例为23.8%。

由此可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家庭层面。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睡眠不足,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的心理状况关注不够,以及亲子沟通不畅,都会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学习情绪和认知。二是学校层面。教师探究式教学水平不高,观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运用不够。三是社会层面。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利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制造教育焦虑,用超前、过度的教育侵占学生的课余时间,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要想把“双减”政策落实落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必须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堂学习中积极情绪的重要性

情绪心理学中,积极的情绪对于人的认知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对于人的认知有破坏和阻碍作用。教师要优化教学成果、达成教学目标,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生态,让学生在老师与家长的鼓励下自然融入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敢于表达观点,成为一个好学、乐学的人。

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在研究“情绪调节记忆过程的脑机制”时发现,认知与情绪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对认知进行加工的脑区是不同的。如果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状态,会影响其记忆力、注意力及言语表达、决策等认知功能的发展。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学习情绪状态调节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此外,有研究表明,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也不可能一直处在亢奋状态,教师要张弛有度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各环节。

三、课堂学习中积极情绪的激发策略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情绪,根据具体情况创设教学情境,注重课堂生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以下四个策略,可以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情绪。

一是关注注意要素,采取情境导入策略引起学生兴趣。笔者在充分学习新课标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提出“新统领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紧扣教材内容设置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在教学《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时,教师展示牧民挤牛奶、制作酥油茶的图片,提出“牛奶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如何在乳腺细胞里合成并运输出来?”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小组建构模型图,在合作探究中树立系统观,在有情、有趣、有用的课堂上深度学习,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二是关注相关性要素,采取进阶学习策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首先,在开新课时,教师既要让每名学生了解学习目标,还要围绕重要概念设计进阶性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进而整合旧有认知、建构新知体系,实现思维和能力的进阶。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学生能力和任务难度之间的适切关系,不要让学生因无法完成力所不及的学习任务而变得焦虑、不自信,甚至抗拒学习。最后,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是否符合学生认知心理、思维特点,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三是关注信心要素,采取小组合作策略增强学生自信。教师给学生分组时,要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依据真实学情分层设置,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任务,逐步挑战更高阶的学习任务,在同伴互助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小组学习,既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又能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有利于基础弱的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四是关注满意度要素,采取进阶评价。教师围绕学习目标、学习环节设计进阶性的评价标准和任务时,需要增强它们的针对性、有效性。

在学习理解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以“说出、举例说明、归纳概括”为主的基础型评价任务;在实践应用环节,可以设计以“制定方案、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画概念图”为主的拓展型评价任务;在迁移创新环节,可以设计以“假说演绎、模型建构、研究性学习”为主的创新型评价任务。此外,教师可以把评价标准的发布时间放在发布学习任务前,帮助学生有目的、有标准地投入学习。如此一来,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教师点评等构成多主体评价,能及时将学习成效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进而更加全身心关注所学内容,排除外界干扰。

总之,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及时关注并调节学生情绪,并充分发挥认知与情绪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从而达成减负增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