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作业与生活的融合
作者: 刘丽敏“双减”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成长比成才更重要,成人比成功更重要”。基于此,笔者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与特点,精心设计语文作业,使其与生活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一、写作与阅读有机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
讲好故事体现的是儿童文学的核心素养,但语言贫乏、素材积累少,是学生写作乏力的主要原因。因此,笔者利用课前时间给学生朗读名家著作,要求学生边听内容边把文中出现的人物、地点、故事记录下来。同时,笔者引导学生总结各篇章,并将感悟整理记录下来。在学生接受并喜欢上课前朗读文学名著环节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积累到的素材以故事叙述、分享感悟等形式记写出来,将阅读积累和写作训练有机结合。
每周作文课,笔者会在班上分享当周优秀学生日记,让学生在被认可中写出更多优秀作文。此外,笔者还把部分学生的作品汇编成册,在班级图书角集中展示,激发全班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做相关的拓展训练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满趣味的拓展训练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比如,在教学《丁香结》一课时,笔者通过运用定桩记忆法、联想编故事布置拓展训练作业,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宗璞先生在文学上的造诣及特点。学生自发把课文中需要掌握的重点词语串联起来,编写出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故事。
三、作业引领学生的心智成长
笔者带学生观看励志电影《死亡爬行》时,观影前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数一数教练分别说了多少次“你能行”“相信自己”“加油!坚持住!”。观影结束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将影片中表达的情感及观后感写下来,并在讲评中总结出“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就是坚持,因为每个人都能做到;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也是坚持,因为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这一启示,以此推动学生的心智成长。
四、让鲜活的生活“走”进作业
有一次,笔者发现班里的几个学生爱随手扔垃圾,于是就带他们一起去巡班,来一出“狐假虎威”。当时,这几个学生很配合,刚开始还一本正经地跟在笔者身后,后来自己尴尬、难为情起来。于是,班里的其他学生对此展开思考,把这件事情写入观察日记,将这难忘的一幕定格在自己的成长足迹里。让鲜活的生活“走”进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确定主题,这样的作业才会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创作的动力。
总之,把作业与生活有机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做生活的有心人,让自己的成长之路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