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发展学校”:让每位教师都得到发展
作者: 席明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教师,学校发展的生长点也在教师,学校应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到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将教师专业发展融入学校文化建设,搭建教师发展平台,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全体教师得到发展提升。
“教师发展学校”是在原学校建制内,由教育主管部门、大学和中小学校合作建立的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教师发展学校”健全和整合学校功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丰厚的土壤,使学校不仅成为培养学生的地方,也成为成就教师的地方。围绕创建“教师发展学校”,平顶山市第一高级中学进行了积极探索,从组织规划、课堂改革、特色教研、学科建设、高校协同等方面深入实践,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具体思考和做法分享如下。
一、完善组织架构,明确发展规划
我校成立了“教师发展学校”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徐卫东任组长,校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教科处、教务处、后勤处、信息中心等科室主任任成员,负责规划落实“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工作,同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考核办法。高中部教师发展建设办公室设在教科室,初中部设在教务处。领导小组共同制定“教师发展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三年规划和年度推进计划,明确总体三年发展目标和年度建设目标,规定了具体建设内容和落实措施,并提供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的保障,确保年度计划能顺利实施。
二、构建学本课堂,选好发展支点
教师的立足点在课堂,学校发展的关键点也在课堂。我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撬动点,通过构建学本课堂,推动教学课程改革。学校鼓励教师本着“以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的原则设计课堂,备课、上课重点关注学习活动组织、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活动示范、学习进程反馈、学习效果评价。我们以编写和使用“三单”(预习单、导学单和检测单)为抓手,把课改进一步推向深入。
学校开发系列化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每个年级都开设多个社团,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特长需要。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宏观教育导向,关心学生成长需求点,努力达到学生、教师、学校三方的同步提升。
三、开展特色教研,抓住发展重点
“教师发展学校”工作重点在于坚持“课改、教研、师训”三位一体,坚持问题导向,指向问题解决和效果提升。教研活动集中解决课改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教研团队、专家、名师骨干协同指导带动,青年教师全程参与,串联起课改和师训,将“课改、教研、师训”融为一体,优化教师培养过程,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
1.重视集体教研,突出备课效果
我校各学科每周进行两次集体备课,主要研讨课时“三单”内容,做到“课前预习—课堂导学—当堂检测”三个环节目标一致,促成“教、学、评”一致性,优化课堂教学。学校班子成员分包教研组,全体中层干部进备课组,和一线教师并肩学习与研讨,确保了教研活动的高质量。我校的“学本课堂”校本科研成果《“学本课堂”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一书,在2023年7月正式出版发行。
2.开展听评课活动,推动课改深化
为促进课改落实的效果,学校坚持举办名师骨干领航课、党员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全员课改模式过关课、青蓝杯赛课等听评课活动,推动课改走深走实。学校成立专家评委团,制定听评课标准,集中听课、集体评议,达不到标准的课堂进行二次甚至三次过关。仅仅在2023年2月、3月份,课改模式过关课的听、评课次数就有1600多节。丰富扎实的听评课活动推进高效课堂深入发展,学科教学模式精益求精,教师团队教研能力不断增强,学校教师培训向深处落实。
3.设立教科研活动月,打造学校教研特色
我校把每年的11月份定为教科研月,已连续举办11年。教科研月期间开展专项教学研究活动,如读书论坛、科研成果展示、教师听课评课活动、名家讲坛等。学校还坚持召开年度教学工作会议,围绕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培养、课改模式、特色学校创建等内容,进行深入研讨。
四、强化学科建设,寻求发展突破
我校注重特色学科团队的建设,利用优势学科辐射带动本校、本区域学科发展。学校现有1个中原名师数学工作室、1个省级高中历史备课室、1个省级数学培训中心、9个市级学科集体备课室。依托河南省一级学科基地(高中历史)带动历史学科教师团队,依托中原名师工作室打造初中数学教学团队,依托8个市级名师工作室打造高中语文、初中物理等学科团队。
近几年,学校多次承办省、市级教师培训活动和学科区域教研活动,我校名师、骨干教师在活动中展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具体做法,不断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五、与高校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我校是平顶山学院高级别实习基地,结合学科基地建设、六年一贯制学科教学融合、高校师范生职前培养等开展深度合作。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等派专家教授多次指导我校学科基地建设和初、高中教学融合工作,我校选派名师参与在校师范生授课,平顶山学院选派师范生到我校见习和实习。理论与实践的碰撞,搭建了双方合作的桥梁,促进了高校与中学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教师发展学校”建设使学校成为广大教师的家园和乐园,促成教师从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学校涌现出了中原名校长培育对象1人,中原名师1人,正高级教师3人,特级教师、省市级优秀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80多人。学校作为平顶山学院高级别学生实习基地,先后获得“首批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教师发展学校”“河南省德育先进单位”“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河南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