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对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作者: 吕会聪新课标提出科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其中科学思维是核心。笔者通过研读新课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几个策略,现分享给大家。
一、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原有认知
创设基于学生经验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前可以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基于此,创设的问题情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探究实践的本能倾向。
二、实践探究,基于事实搜集证据
新课标提出科学思维包括模型思维、推理论证、创新思维,提到推理论证要基于证据和逻辑,也就是在实践探究过程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探究活动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观察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记录,科学证据的获得不是一次实验就够的,允许学生反复实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合理把控课堂,让学生经历充分的探究体验,尽可能搜集到所有相关的实验数据。因为只有在如实搜集数据的基础上,才能在推理论证时得出更接近客观事实的结论。
三、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建立证据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的证据跟自己原有的经验发生冲突时,自然会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反复验证,进而改变原有认知,建构新概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层层分析实验现象、数据,不断追问、适时点拨,促使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搜集到的信息,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或规律。另外,教师要注重把核心概念的自主建构与合作建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有效真实的研讨中,逐步建立起事实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三年级《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做“压杯入水”实验时,得到的实验现象是纸团湿了、杯中充满了水、杯子入水后有大量气泡冒出,这样的实验现象显然跟教师的预设相去甚远。这时如果教师仅仅宣布学生实验失败,学生就错失了思维发展的好时机。反之,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让学生重新做几次再观察,学生就会在不断动手、动脑中明白科学探究的本质,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习惯,为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打好基础。
四、应用迁移,思维升华
在基于科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完成实践探究活动、形成科学概念不是教学的终点。用课堂所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能用学到的概念和思维方法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促进科学核心概念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对于科学学科来说,实现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在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探索。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教育教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TPACK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YB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