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劳动教育研究

作者: 段立群 曹淑玲 关春霞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立足于人的整体发展,要求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的过程中,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2022年,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也明确提出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班队活动等进行统筹实施和整合。

郑州市金水区从2001年开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统筹跨学科、研究性学习,而劳动教育课程原来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领域,它们相互联结、融为一体。我们团队开展的劳动教育实践研究具有前瞻性,一直围绕国家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理念在前行,并且和2022年4月出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关于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理念与实施十分契合。我们融合了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实施与评价,让两者不断走向常态、有效、有深度、有特色。具体实施路径和策略如下。

一、根据区域课程样态,建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真正落地的首要条件。金水区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批38个实验区之一,自2003年开始常态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至今76%的学校都有专职教师,有效地保障了课程的规范实施。有些学校还将学科教师纳入劳动教育的师资,激发他们根据教材开发学科劳动小项目。由此,大多数学校形成了全方位实施劳动教育的新局面,打造了劳动教育的新格局。

二、瞄准活动要义,丰富领域内涵

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教育课程纲要》精神,我们瞄准田园劳动、生产劳动、生活劳动、服务劳动四大领域的要义,提炼与丰富其内涵,帮助学校及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核心理念下四者的不同,以有效地指导课程实施,避免走弯路。

三、制订劳动教育规划,提供课程实施保障

课程规划是课程实施的导向。在学校顶层设计中,必须围绕劳动教育观,明确各层级的劳动教育实施内容,也要以学校实际情况设定与其相对应的实施路径。因此,制订一个学校的劳动教育整体规划,是课程常态化、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

四、建构劳动教学流程,提升课程实施质量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建构劳动教育教学流程,是提升劳动教育活动质量的有效抓手。它不仅为教师常态化、有效地实施提供模式,更是培养学生通过劳动项目培养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能力、锻造劳动精神、形成劳动品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此,我们研究团队根据“行—知—行”的发展逻辑建构了教学流程,指导课程在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深入有效落地,以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

五、建立评价体系,促进素养提升

评价促发展。基于劳动教育实践性强、活动性强、生成性强等特点,我们强调过程性、关注增值性、体现综合性、坚持科学性等原则,遵循学段学习规律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综合劳动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在具体实施中,我们采用过程性评价策略。一是在适当的阶段开展评价,一方面对该阶段的活动进行梳理总结,另一方面为后续的活动提出新的建议;二是多种主体参与评价,让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等人群都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他们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指导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共同促进评价客观化;三是形成成果收集模式,如活动照片、视频、感想等,通过量性统计和质性衡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增值性;四是根据劳动项目建立评价量规,聚焦活动内涵,细化活动等级标准,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积极反思与总结。总之,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促进课程持续发展。

六、拓宽资源建设渠道,建立协同育人体系

育人工作是多方位的,既有校内以课程的形式呈现的,又有校外活动开展的方式,如走到各种场馆的研学活动等。这些场馆、场域不仅为劳动教育创设了学习情境,而且拓宽了学习的平台和途径,校内外融合,一体化育人,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一,与生活资源相结合。卢梭说过,儿童即课程,生活即课程。学生的衣食住行发生、发展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具体表象聚焦,活动形式丰富,探究、制作、服务、体验等形式都可以成为育人的路径。第二,与家长资源相结合。家务劳动由家庭成员组成学习共同体,家庭成员既是指导者,又是陪同者。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有利于家务劳动的开展和落实,家长不仅和孩子进行亲子教育的体验,更是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第三,与学校空间相结合。目前金水区有30多个学校开辟了田园农场,如文化路第一小学、文源小学、34中、外国语小学、纬三路小学、群英中学、75中、龙门实验学校、经三路小学等。第四,与校外基地相结合。77中、南阳路第三小学、优胜路小学、南阳路第二小学、农科路小学等与校外专家建立协同发展模式,除利用其场地开发课程外,还有相关专家亲自指导课程的实施,让课程落地,收到良好效果。第五,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经三路小学、工人新村第一小学等开发了中医药课程,在校内种植中草药,开发相关课程,达到了资源为课程服务的目的,同时邀请医生进入课堂授课,解决了师资不专业的问题,提高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有效性。第六,网络资源开发。我们注重搭建平台,扩大课程影响,开设“行之行”公众号、“行之实”公众号、“金水教育新势力”抖音号、“修篱种菊,润泽每一位孩子”美篇号、“观澜相约——看见学习、看见成长”视频号等,播放师生活动、家长感悟的视频,以带动更多的家长和社会人员了解课程,参与支持课程,实现课程价值的最大化。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20年4月重点课题研究项目,课题编号:JCJYB2018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