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五步走”的实践探究

作者: 李天元

幼小衔接“五步走”的实践探究 0

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何让幼小衔接自然顺畅,让幼儿顺利开启小学学习生活呢?

我校不断探究与实践,尝试通过“五步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努力让幼小衔接科学有效而又自然无痕。

一、体验式学习,减轻畏惧感

学校安排新接一年级的教师到幼儿园对接,实施联合教研,推进幼小工作双向衔接。在充分了解幼儿教师教学方式、提问方式、活动方式等课堂细节的基础上,找准大班教学与小学教学的结合点,精心准备幼小衔接课,拉近师生距离,在游戏中让幼儿进行体验式学习,减轻他们对陌生环境的畏惧感。

二、沉浸式活动,消除陌生感

校园游:幼儿园大班学生毕业前夕,由教师带领他们走进小学参观访问,了解小学的校史、文化、公共设施分布等,初步感知小学生活。

班级听:从听课、作业、回答问题等细节,让学生知晓小学课堂的模样。

特色展:带幼儿走进科学室、劳动室、美术室、音乐室、图书馆等功能室,激发幼儿对小学的憧憬。通过各种感官,提前熟悉小学环境,知道“小学到底怎么样”,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三、创新式迎接,增加融入感

1.礼仪课程重传承

“开笔礼”“拜师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仪式上,孩子正衣冠,行礼,与老师携手缓缓走过“启智门”,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为每个孩子点朱砂、寄祝愿——朱砂启智,人生始立,从此开启快乐的童年之旅。大红拱门迎新生,开启新生活,让学生有种满满的仪式感与归属感。

2.班级评价形象化

班级文化的设计,关注学生已有心理发展。如:量化评价采取图表形式,用孩子的大头贴做底建表格,每生一列,奖励用大拇指、小星星,粘贴到对应位置,让孩子每天都看到自己的进步。图表式显性评价对接了幼儿园的生活,也符合一年级孩子的直观形象思维特点。

3.班级文化童漫化

班级卫生角、图书角、书法园地、评比栏、绿植架等设计,立足儿童视角,突出童漫化,童趣十足,满足孩子的成长意愿。

四、专题式教研,找准契合点

学校对《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文件认真进行解读,围绕“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四个方面,切实加深教师理论知识,强化衔接意识,更新幼小科学衔接的理念,实施入学适应教育,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做好零起点的教育,教师从儿童“终身发展”的视角出发,从情感的熏陶、身份的认同与学科的定位引领学生的成长,遵循儿童发展的心理和特点。

一切教育教学研究都以儿童研究为基础,为了儿童的发展。建立双向研修机制,以双师制为主体,探索幼小科学衔接策略,科学打通幼小衔接渠道。教师开展沉浸式教研、专题式教研,学生开展体验式、实践式学习,强化交流,良性互动,实现幼小衔接无缝化。

1.以双师为主体,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的根本是学生、核心是课堂、关键是教师。学校开展每周一次的幼小衔接教研活动、每两周一次的双向研修、每月一次的幼小衔接工作汇报;与幼儿园教师组建双师团队,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的教研机制,探索双师课堂,开展双师研修,畅通幼小衔接渠道。

2.以课堂为阵地,探索课堂形态

小学一年级相关学科课程目标与幼儿园五大领域培养目标进行纵向贯通,通过实践探索,找到相互融通的衔接点,达成学段目标的自然递进。小学一年级学科课程与入学适应教育四大方面进行横向对应,通过课堂教学、研讨,找到学科核心素养与入学适应的结合点,进行融合。这都保证在学科目标落地的同时渗透入学适应教育。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打造趣味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讲故事、捉迷藏等,融入课堂教学,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在寓教于乐的情景式教学中引导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打造自然和谐的生本课堂。在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阶段性的变化,不断实践、研讨,初步形成适合幼小衔接的课堂形态。

3.以课堂为纽带,感受小学课堂

幼小衔接核心在课堂,教师只有走进真实的课堂,看到真实的学习场景,才能触发对幼小衔接的科学认知。在双师制的推动下,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可以深入彼此课堂。

每学期学校都会定期安排一年级教师到幼儿园,先听大班教师上课,找准大班教学与小学教学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我校教师为孩子送上自己精心准备的课,让孩子体会小学的课有不一样的风采。体验式学习,减轻了大班孩子对小学的陌生感,引发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五、主题式教材,瞄准重构点

校本教材从“课堂常规”“队列队形常规”“文明礼仪常规”“劳动卫生常规”“校园安全常规”五大板块进行编写。编写校本就是为了让一年级的教师帮助孩子尽快进入学生角色,教他们认识学校、认识集体,初步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知道一些安全常识、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这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总之,科学的幼小衔接是“幼儿”转向“小学生”的角色重构,良好的衔接效果需要幼儿园、家长、学校多方合作,创造一个真正适合他们发展和成长的土壤。让我们同心合力,帮助幼儿减缓幼小衔接坡度,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自然延伸与过渡,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责 编 清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