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寻常时刻 深化园本教研

作者: 李艳霞

关注寻常时刻 深化园本教研 0

园本教研,是以园长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幼儿园存在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和提高幼儿园管理与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探索活动。近年来,我们实验幼儿园以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核心,以教科研做支撑,不断完善园本课程建设,在工作中寻找教师们存在的困惑,及时培训并跟进指导,真正提升了工作成效。

在园本教研工作中,我们总结的经验是——只有真正关注教研的寻常时刻,才能在全园上下形成人人主动参与教研的良好局面,才能让教研内容贴近实际,真正解决教育面临的问题,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提升保教质量。

一、计划先行

1.建立互惠互补的教研组织结构

依据幼儿园教师队伍年轻化的特点,我们将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交叉分组,形成了大教研研究共性问题、小教研分解细化方案、项目分包实施的研究群体。

例如,在学期初,幼儿园为了投放种类丰富的自制体育器械,先在全园做了大教研,让教师通过讨论、分享收集的图片等形式,有了理论认知。接下来的小教研,让各班级教师带着设计好的方案来交流,有的展示收集的材料,有的制作出一两个成品,大家共同研讨哪些材料更适合做体育器械,然后梳理出合理方案。等再一次大教研的时候,我们进行自制体育器械评比活动,每个班级展示不同种类、不同玩法的器械。这样以教研为抓手,促进幼儿园教学工作的整体推进。

再如,幼儿园成立了阅读工作室和青蓝工作室。在项目组的努力下,阅读工作室的成员开展家长读书会、阅读电台、阅读节等活动;青蓝工作室每学年都会成立带教小组,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师傅定期批改徒弟教案、听课、上示范课等,真正让名师发挥示范作用,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2.注重研前、研中、研后的制度保障

每学期的教研计划都是教学主任、教研组组长和园长共同制订的,接下来再制订月计划、周计划。每次教研前,教研组组长会做出教研预案,和教案一样有目标、有过程、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教研中有记录,教研后有评价。

二、聚焦问题

1.解决实际问题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只有注重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教研才会有实效。如幼儿早操环节,出现了不专注、爱迟到等现象,于是,我们将早操环节调整为晨间体能大循环,但如何实施?教研组前后调整了5次。第一阶段,教研组明确了晨间大循环的任务和目的,大家研讨可行性方案,然后设计游戏方案;第二阶段,进行场地布置,尝试运行。经过两天的观察,大家发现场地安排不利于孩子运动,就开始了第二次教研,再次调整方案。反复调整5次后,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场地设置。孩子们愿意早早地来幼儿园参加活动,教师们在分管的区域内也能及时观察幼儿的运动过程。

2.研究共性问题

区域活动对教师的观察预判能力、材料的投放等要求是很高的。在观察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投放区域材料时只想着如何丰富、如何注重层次性,而忽略了对幼儿年龄特点的把握。于是,我们开展了“关于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研,采取入班实地考察、教师体验操作的方式,来让教师发现其中的问题。在梳理问题阶段,大家再次对照《指南》,明确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各班在教研后据此及时调整投放材料。

3.关注价值问题

有段时间,每个班的主题墙都贴满了调查表,而且调查表的形式和内容都基本一致,教师们对“主题墙到底该呈现过程还是结果”一时也搞不清。于是,“主题墙应该呈现过程还是结果”的教研开始了,由教研组组长举例主题活动的案例,使大家明确主题活动的意义所在,接下来教师们各自发表观点。就在这样的交流中,大家梳理出“主题墙应呈现孩子的活动过程”的观点。后来,班级的主题墙变了样子,教师收集的材料、亲子活动、集体教学活动都在主题墙上展示了出来。

三、细化专题

在发现教师专业成长的短板后,我们坚持“一抓到底,抓则必成”的思路,对问题进行深研细琢,将问题专题化,将专题系列化。

在环境创设的教研中,采用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专家指导—调整总结“四步走”方式。首先,组织教师进行环境创设设计,管理团队在批改各班设计后总结教师们的共性问题,根据问题推荐相应的线上专题学习,解决教师理念跟不上、方法不科学等问题。随后,教师再按照修改后的环境创设计划进行实践操作。其次,邀请课程与环境创设的主题专家进入班级进行一对一的具体指导,让教师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最后,给教师1—2周的时间进行调整,并再次邀请专家实地检验指导总结。通过这样的教研方式,教师们快速掌握了班级环境创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方法。本学年,我们开展了环创、数学、语言领域的专题教研活动,让教研活动更深入、具体、实用。

在面对年轻教师课堂教学不规范、学科知识掌握不足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从一个领域入手,采用领域名师合作带教的方式,利用一学期的时间,带领教师做了语言领域核心经验的研究。每两周进行一次全天的研讨,每次由3—4名教师上展示课,再进行听评课,研讨语言学科的各个类型,如谈话、讲述、欣赏等,把一个领域研透。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们快速建立教学标准、掌握领域核心经验,实现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