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表征促进儿童理科思维发展的实践探索

作者: 连珂

思维是一种认识或认知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理科思维指的是学生在理科科目学习上的理解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概括能力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多次提到要发展儿童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创新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思维尤其是理科思维是开展入学准备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儿童发展的必备素养。本文以游戏活动为例,以表征活动为突破口,探索入学准备教育中促进儿童理科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表征对儿童理科思维发展的价值

表征是呈现儿童理科思维的有效途径。表征又称再现,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表征活动是儿童思维最直接的呈现,儿童通过绘画和语言的形式,将自己的游戏过程、游戏环境以及游戏体验进行表达和阐述。这个过程,不仅是儿童与自我互动的过程,更是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儿童理科思维可视化呈现的有效途径。

表征是发展儿童理科思维的重要途径。表征具有双重属性:一是一种思维形式,儿童的思维形式经历“动作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三个阶段;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制作的简单示意图,从事实或现实情境中揭示出事物之间最本质的关系。3—6岁的儿童思维正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发展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支持儿童进行绘画表征是促进其理科思维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

二、在游戏活动中儿童表征的发展轨迹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提出:“将入学准备教育有机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在幼儿园阶段,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孩子们天生爱游戏,愿意在游戏中不断地挑战自我。教师引导儿童从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入手开展表征活动,能够进一步激发儿童表达的愿望,促进儿童理科思维的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儿童表征水平在不同年龄段呈现不同的特点。

小班幼儿的表征作品更多是无目的的涂鸦,甚至表征作品和其讲述的内容并不匹配。随着游戏经验的增长和表征能力的提升,出现了象征想象的萌芽——幼儿开始使用简单的符号、图画代表一定的物品,如好多的小点点是沙子等。

中班幼儿的表征作品有了更多的画面感,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象征、想象的方式来进行表征,画面讲述也更加完整连贯,部分幼儿的表征作品开始呈现出游戏的写实还原。例如,表征作品中的人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火柴人,而是有了性别、服饰、发型甚至是情绪的呈现。

在大班幼儿的表征作品中,写实还原展现得更加充分,讲述内容与表征作品之间的匹配度更高。大班幼儿在表征时,有了明显的图幅意识,会在一张纸上用线条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画面的分割布局,呈现出连续性的游戏过程和内容。

表征作品使儿童的思维发展可视化。在经历“无目的涂鸦—象征想象—写实还原”的表征之后,儿童思维方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由直接感知转化为表象,进而构建初步抽象逻辑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儿童尝试用数学语言表征,经历“动作思维—图像思维—符号与逻辑思维”的转换。

三、在游戏活动中运用表征发展幼儿理科思维的实践路径

学龄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教师应引导儿童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绘画、语言讲述等形式,促进儿童思维方式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进行表征的过程,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入戏——入戏要深

入戏是指儿童全身心投入并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中,在活动结束之后能够印象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有充分的直观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这也是幼儿进行绘画表征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除了要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游戏时间和空间,还要给孩子明确的启示和激励,鼓励他们去探索和发现游戏中有趣和有意义的事物。

(二)出戏——出戏要快

出戏是指活动结束之后,儿童能够快速将自己的游戏内容通过图画、数字、符号等表征的形式,归纳和演绎自己的游戏内容。这不仅是对幼儿记忆能力、反应速度的考验,也是对幼儿理科思维能力的挑战。

教师在组织这个环节时,不仅要在游戏结束时给予孩子清晰准确的信号,引导儿童快速从游戏场景转换到现实生活,而且要给予儿童足够的时间、空间、材料等,供儿童自主进行表征活动。

(三)言戏——言戏要满

言戏是指在进行绘画表征之后,儿童和教师一对一地讲述自己的表征作品,呈现画面中已知或未知的内容。这是表征活动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言戏,儿童可以更好地整理自己的感受和思维,将绘画符号转化为语言。

言戏时,教师应鼓励儿童大胆、自信地表达,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表达是被认可的。

(四)展戏——展戏要全

展戏是指在每个班级预留的儿童表征作品墙面,对儿童的表征作品进行分享和展示。展戏环节不仅提供了思维碰撞和交流的空间,同时也通过每个儿童一段时期内连续性的作品呈现,让成人能够关注到每个儿童个性化思维的成长和发展。

教师设计的表征作品展示墙应该是可互动的、动态更新的,不仅让每个孩子有展示的空间,而且有连续性呈现,便于帮助儿童理清思路,发展其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入戏、出戏、言戏、展戏四个环节,儿童对游戏中的人物关系、游戏过程发展等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初步发展了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未来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