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设“绘本”情景促进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应旗秀摘 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加强小学课程与幼儿园课程的衔接。基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绘本”情景促进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策略包括:图片与文字结合,自主建构数学知识;过程与方法融合,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知识与实际结合,感受数学知识价值。通过创设“绘本”情景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数学 绘本 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应旗秀(1978— ),女,福建南平人,南平市流芳小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对于刚踏入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与幼儿园阶段的学习相比较,其知识结构、知识深度、知识广度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丰富多元,如何让低年级学生能够过渡并适应这样的学习状态呢?适切的情景创设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如何发挥情景在促进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价值等方面的策略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培育。情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等功能。
绘本是学生熟悉并且充满乐趣和智慧的知识载体,是创设教学情景的重要资源。小学数学要让学习在每个孩子身上真实发生,掌握数学知识,学会数学方法[1],感受数学乐趣和价值。绘本是以生动的画面、儿童化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情节,将知识巧妙地与绘本故事融为一体的图文书籍。首先,绘本是学生熟悉的学习资料,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其次,绘本的趣味性和生活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绘本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连贯性,有助于长久记忆。基于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本文对“绘本”在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一、图片与文字结合,自主建构数学知识
小学生处于具象思维阶段,实物、故事等资源有助于知识学习。绘本以图文并茂形式呈现,集图画与文字于一体,并且饱含睿智,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教师可以利用绘本中的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走向主动阅读,从被动学习走向自主探究。例如,在一年级学习“分类”时,可以创设《外婆的纽扣宝盒》绘本情景。
(一)观察图片,再现故事情节,自主建构核心知识
在阅读完整本故事后,教师选择几幅重要图片,再现主要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1:凯莉在干什么?图片中五颜六色的是什么东西?
问题2:几个小朋友在谈论什么事?
问题3:为了把纽扣装回宝盒,小朋友是如何对纽扣进行分类的?
情景创设目的:学生通过阅读完整的绘本故事,了解故事情节。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分类”,选择重要图片来帮助学生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为建构数学知识做准备。问题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纽扣”上。问题2的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回忆故事情节,自主提出核心知识“分类”。问题3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回忆对纽扣进行“分类”的视角,完成本节课知识建构。
(二)圈画关键字词,转变学习方式
绘本不仅有图片,还配有文字描述。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在观察绘本图片的基础上,通过圈画“形状”“大小”“颜色”等关键字词,初步掌握知识学习的新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融合,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替换(换元)思想、分割法(化整为零法)是数学学科的重要思想方法。面对较为复杂或难以完成的问题时,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寻找其他方法解决问题。
(一)阅读绘本故事,感悟替换(换元)思想
在小学数学中有“质量比较”的问题。例如,1个苹果与几个橘子质量相等?在没有秤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这一问题是通过“等价替换”的方法得到解决的。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曹冲称象》绘本故事情景。
在阅读完绘本故事后,教师可以再现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重点图片,并提出导向性问题。
问题1:用普通的秤能称量大象的质量吗?
问题2:如果不能,能不能把大象分割后,一块一块地称量呢?
问题3:曹冲用什么方法称量了大象的质量?
情景创设目的:通过阅读绘本故事,学生了解了故事内容。结合核心知识“质量比较”选择重要图片。问题1的目的是通过比较普通秤的称量范围与大象质量间的悬殊差距,让学生明白普通秤无法称量大象质量,必须寻找其他方法。问题2的目的是启发学生采用“分割法”称量,即“化整为零”。问题3的目的是抽提出曹冲将石头质量与大象质量进行了“等价”处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替换思想。
(二)观察图片,体会“化整为零”方法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知识内容是对数进行拆解。例如,380由三个“一百”和八个“十”组成。
问题4:曹冲是怎么计算出大象质量的?
情景创设目的:启发学生通过回忆曹冲将石头分“堆”后称量,再相加得到石头的总质量,也就是大象的质量,体会“化整为零”方法。
三、知识与实际结合,感受数学知识价值
价值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得非常普遍。例如,“长方形的周长”,可以创设《小鸡搬家》绘本情景,让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价值。
在阅读完整本故事后,教师选择几幅重点图片,复述主要故事情节,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真实问题解决能力。
[师]汤姆的爷爷家的小鸡长大了,住原来的家有些拥挤了。汤姆的爷爷准备给小鸡换一个大一点的房子。
[师]汤姆的爷爷找来了一些搭建新家的材料,打算建一个9米长、4米宽的长方形鸡笼。爷爷问汤姆,新鸡笼的周长是多少呢?我们需要准备多少材料呢?这个问题可难住了汤姆。
问题:同学们,你能帮汤姆计算一下鸡笼的周长是多少吗?这样汤姆的爷爷就知道到底要准备多少材料了。
情景创设目的: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切实感觉到鸡笼确实是小了,需要给小鸡建一个更大的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问题真的难住了汤姆,激发学生帮汤姆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同学们把鸡笼的实物图片,与已学的“长方形的周长”求解方法相关联,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启示
(一)将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相关联
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单纯数字学习没有兴趣、方法。在幼儿园时期,学生大量接触的是幼儿绘本,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处于从绘本故事向数字学习的过渡时期。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此时的认知特点,挖掘绘本故事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有效课堂教学,促进数学知识学习。绘本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特点和知识关联性[2]。
(二)多角度协同开发“绘本”情景的价值
在呈现方面,绘本是图片与文字结合。从儿童内心角度出发,图片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兴趣吸引,而绘本中的文字幽默风趣、辞简理博、可读性强。在选择绘本时,要确保知识与思想融合,绘本均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其中明示着深刻的道理和思想方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时,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教学难度和复杂程度。教师要积极开发教学资源,通过情景创设,将所学知识融合到学生的所知、所感之中。
教师在利用数学绘本帮助学生度过幼小衔接过渡期时,应该多角度开发绘本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建立起广泛的兴趣。当学生对色彩、故事、数学等领域建立起兴趣后,他们才能够越发地爱上数学。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数学知识,也要渗透数学特质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促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小强.小学数学简真课堂的内涵理念和实施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3,24(2):9-14.
[2]张银泉.引入数学绘本,促进概念建构[J].山西教育(教学),2023(10):37-38.
(责任编辑:姜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