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整合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

作者: 尹霄骏

基于多元整合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0

摘 要 跨学科学习中,各学科学习活动的达成度关乎跨学科学习的成效。因此,语文跨学科学习不仅要立足学科视角,也要从学习的视野出发,进行多元整合。以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课为例,探究如何立足学生各学科学习能力,多元整合各学科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及其对应的评价体系,优化“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提升“跨学科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跨学科学习 学习任务群设计 多元整合

作者简介:尹霄骏(1993— ),男,江苏如东人,如东县宾山小学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运用研究”(课题编号:QN20210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三大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从“大语文教育”“语文综合性学习”到“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出现,旨在打通学科内部知识的枢纽,建立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以大概念统领多学科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1]。当前,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研究中,大多从学科本体出发,教学目标聚焦于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但从学生学习实践的角度出发,跨学科学习因为各学科之间学习活动的高度融合,具有相互辐射、影响的作用,所以各学科学习活动的达成度关乎跨学科学习的成效。因此,跨学科学习不仅要立足学科视角,也要从学习的视野出发,进行多元整合。

一、基于多元整合的跨学科学习的内涵

整合是指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多元整合式的学习就是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维度,用不同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路径与策略。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设计中的多元整合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一方面,从学科内出发,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石,立足单元整体设计,整合学习内容与方法;另一方面,从学科内向学科外延伸,从学习的视野出发,充分考量学生各学科的知识与学习能力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评价体系,从而形成内外联通、主题聚焦的多元整合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基于多元整合的跨学科学习价值分析

新课标指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2]34。由此可见,联结多学科的多元整合学习是跨学科学习的本质[3]45,多元整合是跨学科学习从单一的学科视角走向跨学科学习视野的必由路径。

(一)多元整合,让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更落地

一方面,多元整合可以充分考量跨学科学习中各学科学习内容的设计与勾连,紧扣学习内容中语文学习主体的“根”,同时有效联结其他学科学习活动的“枝”,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结构化图谱,做到学科间的协同发力,从“教”的视角保障跨学科学习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多元整合可以整体把控学习活动的数量与难度,增加学习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提升跨学科学习活动的适度性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达成度,从“学”的视角提升跨学科学习的有效性。

(二)多元整合,赋能学习场域的建构

多元整合不仅能够对跨学科学习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进行整体架构,还能助力学习主题的统整,创设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建构自主学习的场域。在学习场域中,学生可以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进行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从而收获探索的新奇体验、问题解决的喜悦等积极的学习情感。

(三)多元整合,能促动学科共融的深度学习

跨学科学习中的多元整合,可以充分考量学生学习进程中情感、意志、思维等多方面的投入,让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认知策略、情感体验等纵横交织,提升学习活动的丰富性、问题探究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获得感,引领学生走向全学科的、全身心投入的深度学习。

三、基于多元整合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应联通学科内外,对学习的内容、活动以及评价等进行多元整合。下面,以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课为例,谈一谈基于多元整合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基于多元整合的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基于多元整合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应该充分考量各学科学习内容的选取、学习情境的统整与学习任务的设计,实现内容、情境、活动三者之间的多元整合。

1.立足全学科视域,整合学习内容。跨学科学习要突破以往单一学科、单一知识点、单一技能点的“三单”线性结构,打破各学科知识、能力等相对独立的状态,进行学习内容的相互结构化整合。这样的整合是多元的,既要关注本学科内的整合,也要关注学科间的整合。

(1)学科内整合,要从单篇文本走向单元统整。统编教材以语文要素、人文主题进行单元编排的方式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实现单元教学内容的统整。跨学科学习首先也要立足单元整体,进行学习内容的整合。

例如,《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课属于“科技人文”主题单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蓝天、森林、大海,蕴藏着自然的奥秘;过去、现在、未来,述说着科技的精彩……”。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中,《琥珀》和《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两篇课文都是从“过去”的角度揭示自然的奥秘,《千年梦圆在今朝》回眸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逐梦飞天之旅,只有《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课介绍了新兴的未来科技。因此,这篇课文在单元中具有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培育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可以与《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的第一大题“说说出现的科技新词语”进行整合。同时,本单元“快乐读书吧”中的推荐书目都是科普作品,也可以与之进行整合。

(2)跨学科整合,要从素养的角度打通学科壁垒。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跨学科学习往往受语文学科思维惯性的约束,跨学科学习变成单学科实践拓展[4]。近年来,我们虽然重视了跨学科学习,但各学科学习内容的学段分布差异也加大了跨学科学习内容整合的难度。因此,跨学科学习内容的整合不能过于重视教材内容,还应该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角度着手。

首先,要从学科素养角度确定学习内容的合理性。如《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是以科学技术为主题,旨在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理性思维、信息意识等素养。从跨学科整合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将其与科学、信息技术、数学等学科进行整合。其次,是从学科能力角度确定学习内容的可行性,例如:要了解什么是纳米、纳米有多长,就一定要对数学中的小数、多位数有一定的概念;要了解新兴的科技名词,就一定要会正确地上网查阅资料。这些学科的学习能力是否具备也是跨学科学习内容整合的重要考量因素。

基于对学科内外的多元整合,针对本节课,我们可以确定以下三个学习内容。如表1所示,三个学习内容涵盖语文、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四个学科,每一项学习内容都立足于语文学科主体,同时保证同一主题下学生科学精神、理性思维、信息意识、语言运用等素养的相互联结,并辐射、兼顾其他学科,力求各学科协同发力。

表1 学习内容与对应学科

[学习内容      对应学科       1.纳米有多大,什么是纳米技术 语文  数学  信息技术       2.纳米技术可以运用在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       语文  科学  信息技术       3.与同学分享近年来出现的新兴科技 语文  科学  信息技术       ]

2.立足问题探究,整合任务情境。语文学习任务群是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跨学科学习要基于真实的任务情境,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和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整合[3]47。新课标在跨学科学习第二学段学习内容中提出,要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活动[2]35。

如图1所示,可在《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跨学科学习中设计“纳米科技交流会”的任务情境,并结合之前确定的学习内容,设计“我是纳米科技讲解员(科技讲解)”“我是纳米产品小经理(产品推介)”“我是新兴科技推广人(科技交流)”三个学习任务,实现逐层进阶,形成跨学科学习的任务链,并以“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作为任务达成的目标,以任务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素养与学习情感。

3.立足适度设计,整合学习活动。新课标在第二学段学业标准中指出,在跨学科学习中要用照片、图表、视频、文字等展示学习成果[2]40。可见,跨学科学习要尽量从多个学科的视角考虑活动设计,尽量多地调动不同学科知识、技能感知与体认学习对象,从而对学习对象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5]。然而,以语文学科为主体进行跨学科学习,在活动设计时常常对学生其他学科现有学习能力缺乏了解,导致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学生学习能力相脱离。因此,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时应充分考量学生的学力发展,整合学习活动,让其更适度化。

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例,学生自主上网查阅资料是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材的学习内容,四年级的学生应该能熟练运用,并且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材中已经有指导学生制作简单演示文稿的内容,那么我们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就可以考虑加入相关学习活动。如表2所示,从最右侧的“对应学科与内容”的设计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活动的设计分别对应三、四年级学生各学科能够具备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活动时进行迁移运用。

(二)基于多元整合的跨学科学习评价设计

跨学科学习的评价设计应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整合评价内容、评价过程与评价方式。通过多元的整合设计,整合评价内容,优化评价进程,拓展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在评价中有效交流,提升学生评价过程的参与度,发挥学生评价的自主性、矫治力,进而促进素养的提升。

1.整合评价内容,落实一体化设计。新课标倡导“教—学—评”一体化评价。跨学科学习的一体化评价,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各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学科评价覆盖。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中,侧重于对语文学科本体的评价,往往容易忽视对其他学科的评价。但在跨学科学习中,一些其他学科的评价也可以对语文学科的评价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例如,在“我是纳米科技讲解员”这一任务中,让学生“使用数字和例子,说一说纳米有多大”,评价学生这一任务达成度,我们不仅要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评价学生使用的例子是否清晰、贴切,也要从数学角度,关注学生使用的多位数是否具有一定的准确性,这也是重要的评价标准。可见,跨学科学习评价,既要关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也要关注学科覆盖。

2.整合评价方式,发挥自主评价效能。促进学习的评价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在语文学习评价中,因为评价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学生自主评价往往会出现模糊或不够准确的现象。要想提升学生自主评价的效能,应当在评价中做到有机分层。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在跨学科学习中使用主观论述式评价仍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种评价的主观意识较强,难以做到精准评价。因此,评价的方式应尽量采用更为客观、清晰的分层评价。例如表3所示,我们可以根据学习活动内容设计成难度由低到高的评价等级,便于学生操作。

总之,跨学科学习既要基于语文学科视角,也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立足全学科视域,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评价进行多元整合,力求打通学科壁垒,推动学科间的有机融通,实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目标旨归。

[参 考 文 献]

[1]谈清怡,肖晓燕.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溯源与探索[J].语文建设,2022(12):28-3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杨丹飞.语文教学跨学科学习的“四大整合”[J].语文教学通讯,2023(2).

[4]许红琴,陈晓波.“跨学科学习”的内涵、实施探索与价值追求[J].语文建设,2022(11):8-12.

[5]王海月.联结学习时空,丰富学科视角[J].语文建设,2022(11):4-7.

(责任编辑:武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