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导读·精实推进·精彩分享

作者: 周子经

摘 要 缺乏阅读兴趣、面临阅读困惑、缺少分享机会等,是导致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效益低的关键因素。鉴于此,教师可立足导读课、推进课、分享课,通过精心导读、精实推进、精彩分享,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解决学生的阅读困惑以及为学生创造分享机会等。如此,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益就会稳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会因高效的整本书阅读而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整本书阅读 精心导读 精实推进 精彩分享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贯穿于普通高中语文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的一个学习任务群,重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引领学生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与深度思考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因为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浅尝辄止、囫囵吞枣,所以导致整本书阅读的各项作用得不到全面发挥。导读课、推进课和分享课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三种基本课型,也是教师启迪、引领学生深入浅出阅读整本书的重要抓手。因此,教师可采取精心导读、精实推进和精彩分享等策略,着力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效益。

一、精心导读,让学生“蓄势”启征程

导读课,也可以称之为整本书阅读的启动课、动员课,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让他们产生“我要读”的想法,让他们“蓄势”开启阅读整本书的征程。[1]在导读课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创作背景、学习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以及初步感知整本书的语言魅力等。

(一)了解创作背景,蓄兴趣盎然之“势”

整本书的创作背景是学生深度阅读整本书的一个垫肩,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触点。在导读课中,教师可运用主题鲜明、言简意赅、情真意切的导语,向学生呈现整本书的创作背景,让他们因此对整本书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阅读整本书的迫切愿望。

例如,在《红楼梦》的导读课上,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红楼梦》是一部享誉全球的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在悲痛和贫困中创作的一部杰作。一些红学家认为,从主人公贾宝玉的身上,能够隐隐约约看到作者曹雪芹的“影子”。幼年时的贾宝玉家境殷实、生活奢靡,然而,随着家道中落,贾宝玉的生活也变得穷困潦倒……曹雪芹的生平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创作《红楼梦》时,曹雪芹采用了“闲笔写出真情”的写作方法,以身边小人物的实际生活为写作素材,融合了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角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和道德沦丧等。

听完教师的这段导语之后,学生不免会产生这样一些疑问:作者曹雪芹真实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闲笔写出真情”的写作方法体现在哪些地方?封建社会的人情冷暖、道德沦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这些疑问的驱动下,学生会产生阅读《红楼梦》的浓厚兴趣。

(二)学习阅读方法,蓄快速阅读之“势”

让学生在确保阅读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阅读速度,是教师在导读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准确、灵活地运用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提升阅读速度。书籍的主题不同、内容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因此,在导读课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科学、合理、奏效的阅读方法,为学生提升阅读速度“蓄势”。

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一种结构、两条主线和三重主题”。“一种结构”是指繁复交错的网状结构,包括纷繁的情节、众多的人物、诸多的事件等。“两条主线”则是指同行并进的复式主线,包括“宝黛钗婚恋故事”和“王熙凤理家史”。“三重主题”是指多元互摄的悲剧主题,包括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族青年的人生道路悲剧,以钗黛为代表的青年女子无法自主个人命运的普通悲剧,以贾氏家族为代表的由盛到衰的历史悲剧。又如,在指导学生阅读钱钟书的《围城》这本书时,则应从“社会反映、文学批判和哲理思考”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阅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导读课上,教师基于不同书籍的不同主题、不同内容、不同特点等,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明确了阅读方向,找到了深入浅出阅读书籍的一条蹊径。此举,不仅有助于降低学生阅读整本书的难度,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整本书的速度、效度。

(三)感知语言魅力,蓄厚积语言之“势”

积累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是学生阅读整本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导读课上,教师可从整本书中选择一些精彩的片段,引领学生赏析、感知语言魅力,以此激发学生厚积语言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以兴趣为内驱,从整本书中寻找、发现更多的妙语、佳句等。

质朴自然、富有哲理、情趣盎然以及对俗语、谚语的改造运用等,是《红楼梦》在语言艺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教师引领学生有针对性地赏析了语言的特点,如:“你们东府里……兴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从第六十六回贾宝玉的这句话里,能够感知到《红楼梦》质朴自然的语言特色;从第八十二回“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句话中,学生能够感知到语言的哲理性;从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双敲”这句中,能够感知到语言的情趣;从第六回刘姥姥的“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这一句和第二十八回“既有今日,何必当初”贾宝玉的这一句中,能够体会到在语言方面对俗语和谚语的改造运用等。

通过引领学生赏析这些语言,能够让他们窥一斑而知全豹,让他们对《红楼梦》的语言特色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被这些语言特色所吸引、所感染。与此同时,学生也会产生在阅读实践中进一步寻找、分析、理解、掌握类似语言的想法,就会产生厚积语言知识的强劲“势头”。

二、精实推进,让学生“整装”再出发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阅读之后,学生往往会因为一些阅读困惑、困境而降低阅读兴趣、放缓阅读节奏,更有甚者,可能会终止阅读过程。[2]为了让学生始终对整本书阅读保持浓厚的兴趣,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教师应在阅读中期以推进课为抓手,通过组织学生“议结构”“辩内容”和“聊人物”,精实推进阅读过程,让他们“整装”再出发。

(一)议结构,在深议中推进

结构,是指整本书的结构框架,是学生系统、完整理解整本书主题、内容、思想的一种思维框架。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因为对整本书的结构框架认识不清晰、了解不透彻,所以会陷入阅读困境。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深议整本书的结构框架,进而让学生清晰、通透地认识与了解整本书的结构框架。

例如,《红楼梦》的前五回是整本书的一个总纲,尤其是第五回中关于金陵十二钗的判词,是对金陵十二钗人物性格、命运等的一个整体介绍,也是后续章回详细描写金陵十二钗的一种铺垫。为了让学生更为清晰地理解这种结构的重要性,教师设计了一项学习任务,即让学生各抒己见、深度议论前五回的总纲特色。在议论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认为,因为金陵十二钗的性格、命运等,在后续章回中都有详细的描写,所以在阅读第五回时,完全没有必要深究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第五回中关于金陵十二钗的判词,是准确理解众儿女的性情志趣、命运遭际的切入点。如果弃而不读,或囫囵吞枣地阅读,势必会增加理解难度、降低阅读效率。

通过深议,学生对《红楼梦》前五回在整本书中的总纲作用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作者从整体结构上设计纵横两个维度,以两两相对、彼此投射的形式安排人物,能够增加人物的辨识度,降低学生理解、分析人物性情志趣、命运遭际的难度,有助于学生立体化、动态化、准确化地理解人物。

(二)辩内容,在雄辩中推进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因受到自身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视角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对整本书内容理解不深入,甚至不准确的现象。为了引领学生更为深入、准确地理解整本书的内容,教师应设计一些辩论任务。以组织学生雄辩为契机,能够将整本书阅读向深处推进。

《活着》是余华的一部经典小说,具有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命运跌宕起伏的特征。在推进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部小说的内容展开了辩论。学生甲认为,从《活着》这部小说中,清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不幸与世间的不公。对于学生甲的观点,学生乙表示并不完全赞同。在学生乙看来,在《活着》这部小说中,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并不是主人公的不幸,也不是世间的不公,而是生命的韧性和人生的宽广。学生丙非常赞同学生乙的观点,并结合小说内容,进一步阐述,如:主人公富贵输光了家产,接二连三地失去亲人,他是不幸的。但是,主人公富贵曾经体验过光鲜的生活,妻贤子孝,他又是幸运的。面对幸与不幸,他始终一声不吭,这正是对活着的最好诠释,对活着的赞美……

学生围绕小说内容,展开了雄辩,或赞同、或反驳、或补充、或纠正。以雄辩为推手,学生对整本书的内容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细致、通透的认识与理解,学生的阅读视角也会更加开阔,阅读能力也能得到逐步提升。而这,也有助于学生“整装”再出发、再阅读,从更广的视角、以更强的阅读能力深度阅读。

(三)聊人物,在畅聊中推进

整本书中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是学生理解整本书的切入点,也是学生体会整本书思想情感的聚焦点。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等,往往是学生阅读整本书的难点。在推进课中,教师可设计一些“聊人物”的学习任务,以组织学生畅聊为契机,推进整本书阅读的进程。

以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为例,教师组织学生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展开了畅聊。学生甲说,我眼中的曹操生性多疑、心狠手辣,如:他毫不犹豫地杀害了吕伯奢全家,派人处死神医华佗等。学生乙说,我眼中的曹操惜才爱才、知人善任,具体表现在他重用关羽、贾诩等文臣武将方面,如:即便是关羽提出“降汉不降曹”“给俸禄赡养刘备两位夫人”等过分要求,曹操依然接受。学生丙说,我眼中的曹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曹操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统一了北方,在政治方面则提出了“唯才是举”的主张……

通过组织学生畅聊曹操,让他们对曹操的人物性格、功过是非等,有了更为全面、清晰、完整、准确的认识。同时,推进课中关于畅聊人物的学习任务,也能够激发学生“整装”再出发,从新的视角阅读,从多个视角了解人物角色的想法。如此,在畅聊人物的过程中,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也就会向更深处挺进。

三、精彩分享,让学生“归来”话收获

通过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地阅读整本书,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会有所收获,并会产生分享阅读收获的想法、愿望。[3]鉴于此,教师可立足分享课,组织学生“归来”话收获,让学生在分享中增强阅读整本书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分享细节,话“知识”收获

在整本书的细节之中,通常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包括语言、文化、历史、建筑、服饰、饮食等各个方面的知识。通过研读整本书的细节,学生在知识方面会有许多收获。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分享课上,或以读书小报、或以读书笔记等形式,尽情分享在“知识”方面的收获。

在《红楼梦》分享课上,学生甲以“舌尖上的红楼——美食界的天花板”为主题,以读书小报的形式分享了《红楼梦》中的各种美食,包括“炸鹌鹑”“豆腐皮包子”“炒芦蒿”“火腿炖肘子”“鸡髓笋”“鸽子蛋”“藕粉桂糖糕”“烤鹿肉”“糖蒸酥酪”“虾丸鸡皮汤”“杏仁茶”等。该学生不仅分享了制作这些美味佳肴所需的食材、烹饪方法,而且还分享了这些美味佳肴的营养价值。学生乙则以“碧海里的珍珠,青天中的明星——红楼梦诗词大盘点”为主题,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分享了《红楼梦》中的诗词,如:《葬花吟》《枉凝眉》《嘲顽石诗》《终身误》以及金陵十二钗的判词等。

学生在读书“归来”之后,尽情分享在“知识”方面的收获,不仅能够让教师清晰了解学生的读书收获,而且能够让学生交融读书收获,进一步引领学生将整本书中的知识读“厚”,让他们在整本书阅读中更为厚实地积累各种知识,更进一步地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

(二)分享方法,话“能力”收获

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够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发展能力。在读书“归来”之后,教师应立足分享课,组织学生根据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真实经历,分享在“能力”方面的收获,让他们交流读书方法、丰富读书经验,进一步提升他们阅读整本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