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初中生“碎片化”写作探析

作者: 张平禄

摘 要 自媒体时代的“碎片化”阅读与写作,为提升学生的阅读力与写作力、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内涵式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碎片化”读写应注重“此在性”,即关注当下、连接生活,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注重“多功效”,即“碎片化”写作是学生成长的见证,是做真人、表达真情实感的需要;注重“搭支架”,让学生能够依托一定的路线图与样板进行高效而轻松的表达。

关键词 自媒体 “碎片化”写作 此在性 多功效 搭支架

自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与写作”进入学生的视野。“碎片化”固然具有“表层性、随意性”之缺点,但“感性、即时、快捷、真实、鲜活”等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基于自媒体精确地推送、多元化鉴赏、个性化读写等,是对传统阅读与“固定字数”作文的冲击与补充。“碎片化阅读实际上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写作资源。”[1]自媒体之“高效、立体、随时随地”等优势,让学生的阅读变得如呼吸那般平常而自然,更让“碎片化”写作变得自然而然,学生容易写出纯净而真实的文字。面对自媒体的普及甚至侵袭,教师要有足够的警惕、勇气与敏感,开辟出一条与自媒体同生共长的“碎片化”写作之路,为学生言语与精神生命的丰富而觅得良策。教师应该“统合碎片、串联碎片、交互碎片、感知碎片、升华碎片,以全面提升学生阅读学习品质”。[2]

一、此在性: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

所谓“此在性”,就是引领学生注重“此时此地”,关注当下的生活,做一个灵动的“生活家”,自由随性、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此在性写作”,就是引领学生把亲历现场的感受、涵泳与顿悟立即表达出来,即时提升学生的原创力与创新力。

自媒体时代,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所谓的“碎片化”写作,既包括所写内容的碎片化,也指阅读及素材积累的碎片化,更包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化时间来进行构思,在碎片化的时间内丰富言语生命及精神生命。构思包括带着问题查资料、找素材、请教他人,也可以是随手记下的一些灵感,这样素材积累多了,再把这些碎片灵感整合成一个提纲,然后继续积累素材。攒的内容多了,就会变得有表达欲,自然下笔如有神。教师的责任在于:鼓励学生“每日一悟”,以强烈的现场感带动更多学生捕捉灵感,触发“延伸点”,方寸“博”乾坤。

对于“碎片化”阅读素材,“教师既不能‘筑堤堵水’,也不可‘掘堤放水’,而应科学地‘筑堤引水’”。[3]自媒体有不少短小精悍的句子,有大量带着“温度”的鲜活素材,常常给人以启发、感悟与借鉴。引领学生从中萃取“生成”的因子,相当于从快捷阅读中积累素材。一个令人难忘的侧面、一个诙谐幽默的标题、一段意味深长的句子等,皆可以成为“碎片化”写作的素材。教师应该以“碎片化”为特点,以积累“微话题”为落脚点,引领学生“深挖洞,广积粮”。如“环保与人工智能”“科技与教育多元化”“机会总是偏爱‘一技之长’”……一些消息之所以成为热搜,肯定触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教师应该引领学生面对自媒体中的新鲜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进行思考与沉淀,让“碎片化”素材积累与写作自由、开放、充满弹性。

二、多功效:真情实感记录成长点

“碎片化”写作的功效是多方面的,如为正式作文积累素材、为考试助力、为学生精神成长奠基。厘清“碎片化”写作的不同功效,有助于激活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有助于帮助学生以更好的姿态面对“碎片化”写作,有助于教师细化路径,“画”好路线图,为学生真实、自由、多元的阅读与写作助力。

(一)作文功效

“碎片化”写作能随时随地记录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为学生以后写作积累素材。真实是作文之所以打动人心的基本要素之一,真实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学生的作文与生活隔膜、与真实无缘,假话、空话较多。“碎片化”写作能够解决这一弊端。开放的、包容的、全景式的自媒体给学生提供了“真话实说”的机会,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所看所想,达到“吾口说吾心”的目的。哪怕有一些发声显得青涩、粗糙,但毕竟是自己思考的结果,是从生活的“记忆瓦片”中挖掘出的有意义的素材,值得学生迈出建设性步伐进行“碎片化”写作。抒发真情实感应成为学生习作时的应然。网络中的评价之所以有太多“吐槽”,就在于发声者不用太小心翼翼,随时能生成真实性观点,表达真情实感。“碎片化”写作都是写真,都指向真挚的感情、真切的思想,是学生作文前的必备。

(二)考试功效

“碎片化”写作因为“短小精悍、即时灵活”,能够为考试助力,帮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近年来,高考或中考中的“微作文”分量加大,成为新亮点。“碎片化”写作为考试中的“微作文”奠定基础。这是因为上课的当下、课外实践现场、行走中的一幕、灵感顿悟的一瞬……只要灵感闪现,就可以入文成章;只要醍醐灌顶,就可以下笔成文。这里的“入文”与“下笔”,不会因为完成规定篇幅的作文而凑字数,而是情感的自然生成,因而做到了真实、自由,成为考试“微写作”的来源或参照。

(三)成长功效

有意义的“碎片化”写作过程是一场美好的精神之旅,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奠基。事实上,一开始,“碎片化”写作源于学生成长的需要,而非急功近利的作文所需。至于因为“碎片化”写作,学生成为写作高手,取得考试高分,那就是意外之喜。学生成长中的酸甜苦辣需要倾诉、宣泄与表达,而这正是“碎片化”写作进入学生视野的原因之一。基于自媒体的“碎片化”写作有别于正规作文的表达,完全可以做到真实、自主、尽兴地表达,达到释放自己的目的,进而梳理自己的情绪与思想,生成新的道德认知,改变自己,成就自己。

三、搭支架:集体探究共写微作文

除了鲜活的外部世界,教材本身与语文课堂也是提升学生“碎片化”写作能力的主阵地——写一段见解、一段独白、一个比喻、一个句式的再运用、一段缩写与续写、一句有分量的点评,其本质是“有效引导学生与作者或文中人物的视界融合,实现对原作的再认识、再创造、再发现”。[4]所谓“有效引导”离不开支架的生成与搭建。一旦学生有了“依葫芦画瓢”的路线图,必能实现轻松而具象的表达。支架的生成从哪里来?从学生的真实学情中来。师生间、生生间应通过共读共写,储备写作技巧与经验。

(一)在疑问中转化支架

支架即脚手架,旨在帮助学生以更容易的方式解决学习问题。好的支架犹如梯子,能够避免“言语断流”,有利于学生的“语言”产出。在学生“蹙眉、疑惑、惊奇”之时,将问题适时转化为支架,促使学生有话可写,并进而转化为自身储备。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变色龙》的教学中,学生有不少疑问:“广场、木柴厂这两个背景的作用是什么?”“警官一会儿穿上军大衣,一会儿又脱下来,为什么?”“小狗、厨师等不同形象的作用是什么?”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趁机把问题转化为支架,促使学生进行“碎片化”写作。

教师引领学生悉心研读课文,辨析场景的意义、发现道具的作用、知晓人物角色(尤其是配角)包含的特点。引领学生以下列句式为支架,促使学生进入到“有话可写”的境界,演绎“碎片化”写作的精彩。

如果不是(或没有)……就……。

正因为……所以……。

教师提前出示一个句式进行示范,然后汇总多人智慧畅所欲言,最终由零散到整体性回笼,大量细节经由学习支架关联聚合为一个结构化的系统,如下:

如果不是广场这样开阔的场合或者火柴厂这样的大场域,围观人群就不会这么多。

如果没有大量的人群聚集在公共场所,警官就不会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

如果没有人群中一次次意外的“打断”话语,警官早就盖棺论定,剧情就不存在什么反转。

如果那只“小”猎狗足够漂亮,足够优雅,警官就会是另外一种态度。

如果不是将军哥哥的出现,狗主人的身份肯定在第一时间就能确定(哪怕是假的),警官就不会“变来变去”。

正因为厨师的出现,所以事情有了一个让人尴尬的反转……

学生写作时,最缺的就是语言逻辑规律。上述集体创作正是为解决因果逻辑而设置的。通过共读共写,学生发现,精彩的小说讲究因果逻辑,扣人心弦的故事讲究前后呼应,高质量的文笔讲究前后关联。上述关联、聚合、衔接、归纳,增强了学生发现语言规律的敏锐性,并且学以致用,提升了他们的迁移力与学做力。

(二)在发现中抽取支架

总有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中抽丝剥茧,有一定的发现,并且是有意义的发现。作为教师,顺着学生的发现抽取支架,为“碎片化”写作奠定基础——学生的表达有了针对性,是一种“有根”的表达。教学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时,初读,一个“粗鲁、啰唆、封建迷信”的妇女形象;再读,一个对作者有深切关爱却不知道如何表达的善良的保姆形象。这样的一种“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的写法对于学生而言是个难点,且不容易理解阿长美好的人性。偏偏这样的写法是文本最大的亮点。我们的做法是提出对比性问题:“鲁迅先生渴慕《山海经》,其他人如远房叔祖、父母、先生等察觉后是如何做的,而阿长又是如何做的?”通过对比,学生见微知著,发现阿长对作者的关心无微不至,没有功利心,有的只是纯纯的、真挚的爱。依据这样的发现,我们抽取如下支架,以集体的形式和“碎片化”的方式书写自己的所感所想。

元旦的福橘和恭喜另有深意,在表达……

不能直接说“人死掉了”,其中也有深意,是教我……

不能钻过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教我……

正月初一一定要说“阿妈恭喜”,是教我……

不去死者或出生新人的屋子,是怕我……

捡起落在地上的饭粒吃下去,是让我……

原来她不许我钻晒裤子用的竹竿,是希望我……

上述“碎片化”写作就是借助支架提供的线索,合集体之力勾连起一个写作框架与脉络。无疑,在这样的勾连中,在这样的碎片化组合中,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文章主旨:原来,那个唠唠叨叨的、不懂文化的保姆才是最希望“我”好的人,她一直以自己的方式教育“我”懂事、平安、幸福,真正希望“我”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稳妥一些。而“我”明白了这一点时已是成年之后,所以才有了文章结尾向着“地母”的祈祷。

自媒体时代的“碎片化”写作,为时下的作文创新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技术融合心灵,以参与代替回避”。[5]作为教师应秉持如下观点:不回避问题,不拒绝新媒体,远离标签化、类型化、虚假化。唯有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对待“碎片化”写作,剔除固有的成见与偏颇,萃取有价值、有意义的因子,才能积累学生的表达经验,丰富其言语生命,提升其语文素养。

[参 考 文 献]

[1]丁芸.基于碎片化阅读的写作资源开发[J].中学语文,2023(15):56-57.

[2]蒋其琪.从碎片化阅读到整合性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7):57-88+75.

[3]汤本生.用“微写作”实现读写共进[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32):33-34.

[4]段岩霞.基于思维发展的“碎片化”学习教学策略探索[J].语文建设,2022(19):75-78.

[5]申宣成.语文教育数字化:内涵辨析与路径探寻[J].语文建设,2023(12):6-11.

(责任编辑:冯旭洋)

作者简介:张平禄(1972─ ),男,甘肃民乐人,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四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对策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项目“自媒体时代‘碎片化’写作训练模式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2]GHB15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