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单篇教学探析

作者: 董媛媛 陆道坤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单篇教学探析0

摘要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应从培育学生的理解力和鉴赏力着眼,围绕学生阅读力、想象力和文学表达力的发展,基于落实学习目标、创设学习情境、搭建学习支架和设计评价工具的逻辑展开。在实施层面,要紧紧围绕“阅读”和“表达”的有机衔接和高效实施展开。力求落实学习目标,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学方向;创设学习情境,要确定学习主题,进行任务分解;搭建学习支架,要巧用问题、表格、交流等多种学习支架以助学生渐趋提升;设计评价工具,要通过多元化的评价维度进行过程性评价。

关键词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学习任务群 单篇教学

关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1]26。那么,如何依托教材落实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体悟文学之美,促进以文学阅读为载体的表达力涵育,则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本文以《白鹅》的教学为例,探究如何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采取逆向设计与正向实施相结合的路线,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搭建学习支架,统筹安排单篇教学活动。

一、落实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方向

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了清晰的教学方向和评价标准。教师需深入研读“新课标”的要求,审慎研究并精准定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知识储备及学习情况,围绕阅读与表达展开教学。

(一)通过阅读,唤醒审美感知

第二学段的小学生的文学阅读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其教学旨在使学生通过阅读富有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感受纯真美好的童心[1]27。《白鹅》一课以诙谐风趣的语言和含蓄真挚的情感勾勒出了白鹅的高傲形象,助力教师通过文学阅读唤醒学生对文本的审美体验和感知。因此,学习目标应力求使学生通过文学阅读把握作者的习作方式,沉浸于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中,体悟作品的童心童趣。

(二)借助表达,点燃奇思妙想

唐代文学家韩愈注重“唯陈言之务去”的为文之道,即“表达”力求使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通过个性化表达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生发。第二学段的小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活跃,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教师应从营构趣味真实的语用场景着眼,设计内容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搭建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通过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创意写作、故事讲述等多种形式进行自由表达。并在此基础之上,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教授他们有效的表达技巧,进一步激发其创作热情,在交流和表达中涵养情操。

(三)围绕阅读与表达,制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制定应兼顾基础性目标与挑战性目标,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聚焦“阅读”与“表达”,实现跨情境迁移,促使“知识掌握”走向“能力生成”。教学《白鹅》一课时,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语用场景和语言实践活动,厘清与探析作品的主题、脉络、语言和风格,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式感受文中浓郁的生活气息,掌握文学阅读的基本方法,推动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基于以上分析,《白鹅》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可确定为:

1.能正确认读本课中较难读的生字和词语,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运用寻找关键词 、关键句、想象、对比等方法了解白鹅的特点;学习并掌握作者使用的对比、反衬、拟人、明贬实褒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白鹅的感情。

3.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口头交流、书面创作、上台展示等多种形式呈现自己的作品,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创设学习情境,构建任务体系

具有统整性的主线任务情境是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场域[2]。素养化的学习活动不仅聚焦于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还可以创设特定情境,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场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问题迎刃而解。

(一)确定学习主题,创设情境任务

学习主题融合了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等多方面因素,是学习者需要掌握的核心。教学时,应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和精神生长需求出发,围绕学习主题构建情境任务,设计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语文活动。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动物朋友”,语文要素为“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因此,本课教学可在“我的动物朋友”单元学习大情境下,创设“‘动物朋友’聚会,登台亮相秀其趣”这一学习任务情境,围绕“高傲又有趣的白鹅”展开教学,具体学习任务如下:

单元学习大情境:“我的动物朋友”主题大会

学习任务一:“动物朋友”海选,熟悉了解动物。

学习任务二:“动物朋友”登场,探寻趣味特征。

学习任务三:“动物朋友”聚会,登台亮相秀其趣。子任务一:可爱又古怪的猫咪;子任务二:慈爱又勇敢的母鸡;子任务三:高傲又有趣的白鹅。

(二)进行任务分解,设计学习活动

在学习主题的引领下,根据以上学习任务,笔者设计了本课的学习活动(见表1)。学习任务一:熟悉了解动物,厘清课文内容。

学习任务二:品析写作手法,体悟作者情感。

学习任务三:模仿竞猜互动,交流分享佳作。

以上三个“情境点”串联成进阶式教学情境任务链,以“链状结构”渐趋推进课堂教学活动,驱动学生有效建构阅读经验和写作方式,进行创意表达。

三、搭建学习支架,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时,教师需在深入研读文本、聚焦学习任务、明确教学目标和把握当前学情的基础之上,搭建学习支架,针对性地设计出能够帮助学生从“已有水平”提升到“目标水平”的教学活动。

(一)创设“问题支架”,助力学生领悟阅读方法

问题支架设置一个或多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发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和探究,有助于学生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培养高阶思维[3]。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并提出符合其认知水平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已有发展水平和预设学习任务之间搭建学习支架。例如,以“丰子恺先生如何表达自己对白鹅的情感”这一主问题为核心,为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提供方向,使得整个学习活动更加聚焦和深入。随后,以主问题为导向,提出“说说你对文中的白鹅有什么印象?”“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展现了白鹅的‘高傲’?”“‘高傲’一词体现了作者对白鹅怎样的情感?”等层层递进的子问题,帮助并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作者描绘动物特点的精妙写法。如任务一“熟悉了解动物,厘清课文内容”,情境任务可设计为:

【活动1】观看视频,描绘动物

在课堂上播放多种动物的图文视频,并提问:“同学们能用一个形容词来描绘你们所看到的动物吗?比如,可爱的猫猫、顽皮的猴子。”

【活动2】速读课文,介绍背景

抛出问题,如:“说说对文中的白鹅有什么印象?”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了解《白鹅》的主要内容,进而提出问题:“大家觉得丰子恺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情感呢?”随后,通过介绍丰子恺的生平来引出课文背景。

【活动3】通读课文,寻关键句

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寻找能够表现出白鹅体态特点的关键句,将其勾画出来。

(二)借助“表格支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使用已有图式来解析文本,而写作则是将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整理、填写表格信息,厘梳文章脉络,逐步吸收、感悟和内化写作知识,掌握写作方法。课文中关于白鹅形象的描写分散在不同的段落中。为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梳理复杂的文本信息,教师可借助表格支架,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作者从叫声、步态、吃相三方面表现白鹅高傲形象的方法。如任务二“品析写作手法,体悟作者情感”,情境任务可设计为:

【活动1】通顺流畅,自读互纠

(1)学生自读,要求做到通顺、流畅。(2)组内互读,互相纠错。(3)小组合作展示。

【活动2】熟读精读,体悟情感

(1)学生通过寻找关键词 ,填写课堂学习表格(见表2),借助表格支架探究作者如何使用各种词语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来表现白鹅的高傲形象;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生动的词语来描写猫咪的可爱形象。

(2)抓修辞手法,悟作者情感;引导学生通过勾画出的描写白鹅体态的语句,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白鹅的体态形象并进行模仿;引导学生通过作者对白鹅的描绘,体悟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3)说出自己的读后感。

(三)搭建“交流支架”,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通过交流和展示作品,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使他们能够自信阐释其观点,提高口头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第一,教师可以为学生示范一些表达技巧。例如,如何清晰地讲述故事、如何使用恰当的语气词和表情等。教师的示范是一个稳固的“基座”,学生可在此基础上磨炼自己的表达技能。第二,组织小组讨论,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互动能力。这种互动模式作为交流支架中的“横梁”或“支撑结构”,可连接不同的交流主体,促进学生思想的碰撞。第三,组织角色扮演等活动并上台展示。通过“实战演练”,帮助学生克服在公众场合发言的紧张情绪,提高自信心,促进集体智慧的发挥。如任务三“模仿竞猜互动,交流分享佳作”,情境任务可设计为:

【活动1】模仿动物,猜谜互动

教师可先选择一种动物进行模仿,讲述趣味小故事,让学生猜谜。随后,学生自行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进行模仿表演。比如,学生可以表演小松鼠跳跃的动作,让其他同学感受到小松鼠的灵活和快乐。最后,学生上台展示、猜谜互动,让大家猜猜所表演的动物名称。

【活动2】描写动物,分享趣事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与动物的互动趣事,描述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如独特动作、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选几种最能代表这种动物特性的场景或事件进行描述,运用拟人、对比、反衬等手法,力求让所有同学了解、认识并学会描写这种动物。

【活动3】交流分享,展示佳作

学生可相互传阅交流作品,也可以上台展示。

以上学习活动从“读通读顺”“熟读精读”到“描写动物”“展示佳作”,学生经历了由“文学阅读”到“创意表达”的学习历程,语文素养逐步发展提升。

四、设计评价工具,实施过程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知识运用以及交流互动等情况,进行恰当的过程性评价,可以切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教师应秉持“教—学—评”一致的思路[4],立足学段目标、内容安排,设计科学的评价工具,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的表现。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完成任务的情况和课堂学习行为的反馈,对教学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制定过程性评价方案,包括评价维度、评价内容与方式、评价时间与安排等。例如《白鹅》的过程性评价方案详见表3。

评价活动应以学生发展为指向,通过观察、测试、任务布置、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统筹规划“教、学、评”,使之相互融通,做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总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要深入贯彻“新课标”所倡导的“变革学习方式”与“课程内容结构化”两大理念,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围绕明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任务、搭建学习支架、设计评价活动的逻辑展开,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品析中习得写作方法,在表达和交流中提升语言能力,发挥单篇课文在落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于光荣,朱艳丽.素养导向下的情境任务设计探析:以《灯笼》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23(13):74-77.

[3]方顺.学习支架:撬动项目学习的支点[J].语文建设,2023(11):35-39.

[4]陆道坤,王婧.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课程思政实施的依据、机理与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3(2):72-78.

(责任编辑: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