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探究式作业设计策略探究
作者: 凌锋摘要 作业类型复杂多样,布置得当会事半功倍,布置不当,既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热点话题、数字模拟、可视图表、实物教具等学习素材作为探究式作业的情境,并将探究内容设计成若干探究问题,让学生“探”之有味,是“减量增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探究式作业 设计策略
针对如何创新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学习方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1],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既符合素养时代的要求,又是广大中学一线地理教师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本文将以作业情境为切入点,以学科素养为准绳,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科思维为关键,探讨高中地理探究式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基于热点话题情境,设计“生活体验型”探究式作业
地理学科知识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现实生活。学生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法,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教学中,针对探究式作业存在空洞化、不接地气等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有地理学科思维含量的社会现实生活热点话题,设计“生活体验型”探究式作业,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待地理事物的正确态度。
【案例】赤潮与咸潮
【作业情境】太仓地区长江口外海域,近十年赤潮爆发频率加快,长江口附近海域的赤潮有向内发展的趋势。太仓地区长江段,2020年共遭受23次咸潮入侵,其间共启用蓄淡避咸水库115天;启用了蓄淡避咸水库后,全市水质非常好,让82万太仓人彻底告别了“咸患”。
【作业设计】运用“居住生活的太仓地区位于长江入海口,长江入海口赤潮和咸潮现象比较严重”的生活实例,设计“分析两潮形成原因”的探究式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两潮形成原因”的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理解“人对地的影响”和“地对人的影响”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作业成效】学生总结归纳,影响赤潮形成因素主要有水温、光照、盐类物质等,影响咸潮形成因素主要有径流量、地形、海平面上升等。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开展探究,得出“赤潮形成因素中凸显‘人对地的影响’的是‘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排放大量盐类物质’;咸潮形成因素中凸显‘地对人的影响’的是‘地势低平,处于河海交界地带,海潮容易倒灌’”。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亲历体验真实问题解决的过程,真正成为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数字模拟情境,设计“推理论证型”探究式作业
数字模拟实验,是探索宇宙知识奥秘的基本路径之一。数字模拟实验能够展示地理学科知识的基本原理,变抽象为具体,把疑难知识简易化;能够展示地理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深度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地理教学中,针对探究式作业存在无从下手、探究载体缺失等问题,教师可以借助数字模拟实验,设计“推理论证型”探究式作业,将错综复杂的时空变化模拟定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的奥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案例】海洋航运路线
【作业情境】“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是位于北极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根据在线船舶追踪服务软件Marine Traffic,找到俄罗斯亚马尔半岛标出萨别塔港,找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标出太仓港,标出液化天然气从萨别塔港到太仓港的东北海洋航线;根据全球天气可视化模拟服务软件Earth Null school,监测萨别塔港附近水域每个月表层海水温度。
【作业设计】运用季节变化与海水温度变化的关系,根据在线船舶追踪服务软件Ma⁃rine Traffic推荐的“萨别塔港—太仓港”的东北海洋航线,结合萨别塔港附近水域每个月表层海水温度的具体变化情况,设计“辨析航线是否可行”的探究式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航线是否可行”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分析全年港口海水不结冰的时段,让学生理解时空综合、要素综合、尺度综合和区域综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作业成效】学生利用在线船舶追踪服务软件Marine Traffic,以运输距离和运输成本为原则,展示规划航运线路图。在此基础上,学生利用全球天气可视化模拟服务软件EarthNull school,结合冬季是否结冰,学生进一步开展探究,得出“夏季,萨别塔港附近水域海水温度高于零度,东北海洋航线不需要调整;冬季,东北海洋航线应调整为萨别塔港→北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北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的海洋航线”。以此,培养学生用创新的角度、新颖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项,进行合理的质疑、推理和论证,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究思维和能力。
三、基于可视图表情境,设计“知识建构型”探究式作业
可视化是借助于图形化手段来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人类大脑获取的信息有83%是通过视觉获取的[2],说明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最主要途径。区域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可视图表是运用符号对现实世界抽象、综合的描述和分析。在地理教学中,针对探究式作业存在抽象化、探究知识碎片化等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以区域地图为载体的可视图表,设计“知识建构型”探究式作业,搭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内在联系“桥梁”,提高学生区域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特征分析能力。
【案例】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作业情境】播放数字化洋流(大规模海水运动)视频资料,从who、what、where、when、how等角度了解洋流情况;展示以世界简易区域地图为载体的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可视图表,了解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表层洋流具体分布情况。
【作业设计】运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表层洋流具体分布情况,把握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等地理要素,设计“绘制世界表层洋流分布模式图并说明分布规律”的探究式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世界表层洋流分布模式图并说明分布规律”的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从洋流所处海区位置、洋流运动特征和寒暖流分布特征等角度,找出并阐述世界表层洋流共性的分布规律,提升学生区域地理知识的建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
【作业成效】学生利用绘制的世界表层洋流分布模式图,总结归纳“中低纬度海区,北顺南逆、东寒西暖;中高纬度海区,北逆南无、东暖西寒(北半球)”等共性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冬季风和夏季风风向,学生进一步开展探究,得出“北印度洋是特殊海区,其季风洋流运动特点是冬季呈逆时针运动、夏季呈顺时针运动”。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方法、学会知识,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四、基于实物教具情境,设计“动手体验型”探究式作业
实物教具的重要特点是直观性强,其视觉冲击是信息化手段无法替代的。实物教具能够揭示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演变规律,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针对探究式作业存在刻板化、无法有效开展等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制作实物教具,设计“动手体验型”探究式作业,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提高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案例】气压带和风带
【作业情境】准备地球仪1个、红蓝黑水笔各1支、剪刀1把、硬纸条与双面胶若干等实验材料,制作三圈环流实物教具模型,过程如下:沿地球仪任意一条经线,从赤道到两极点贴双面胶;用剪刀把硬纸条剪成六个长度相等、高度不等的长方形,按照从低纬到高纬的顺序,依次把高度从高到低的六个长方形硬纸条,贴到地球仪双面胶上;用红色水笔在0°和60°纬线处的硬纸条上画向上箭头表示上升气流;用蓝色水笔在30°和90°纬线处的硬纸条上画向下箭头表示下沉气流;在平行于地球仪的硬纸条底部和顶部上,用黑色水笔画六根箭头,表示近地面气流和高空气流运动方向。
【作业设计】运用实验材料,依据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纬度位置、气压带风带类型和气流运动等地理事物特征,设计“制作三圈环流实物教具模型”的探究式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三圈环流实物教具模型”的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从数量、间隔、半球分布、流向等角度归纳气压带、风带分布特征,从热力型和动力型角度理解气压带形成原因,提高学生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作业成效】学生利用制作的三圈环流实物教具模型,归纳总结“气压带三低四高、高低相间分布、南北对称分布,风带两信两西两东、风向由高压带流向低压带、风向头对头尾对尾”等相关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单圈环流演变为三圈环流,学生进一步开展探究,得出“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两大形成因素”。在此过程中,降低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难度,促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提升学生解决疑难概念的能力。
总之,作业质量已成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也是衡量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高中地理探究式作业设计,以“热点话题、数字模拟、可视图表、实物教具”等学习素材为作业情境,旨在构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让探究式作业质量成为减负增效落地的“孵化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2]李万龙.可视化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9):33.
(责任编辑: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