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的研发价值与策略研究

作者: 李明德

初中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的研发价值与策略研究0

摘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功能也受到更大重视。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全面推进核心素养的培养,初中信息科技课程需要不断研发新的特色课程。基于教学实践,研究探讨了初中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的研发价值,提出了充分发挥地缘优势“量身定制”、拓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创新家校合作共赢模式、建立完善的课程开发机制等研发策略,以期为提高初中信息科技课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初中信息科技 特色课程 研发价值 研发策略

当前,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科技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知识技能之一。《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倡导“科”与“技”并重,[1]强调培育符合时代需求和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然而,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科技课程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兴趣、特长和需求的关注。因此,特色信息科技课程成为当前信息科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将探讨初中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的研发价值与研发策略,以期为提高初中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一、概念界定

(一)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是指在特色目标引导下,依据先进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结合所在地域、社区、学校等资源,经学校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具有整体性独特风格的课程方案和课程实施。[2]特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在思想性、目标性、规范性、发展性、实效性以及社会影响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案和评价。特色课程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强调个性发展、创造力培养和社交技能提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信息科技特色课程

信息科技课程秉承课程标准理念,努力追求学生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领域的全面发展。课程以更具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里积极引导学生追寻有意义的学习。初中信息科技特色课程涵盖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无人机、编程语言等多个领域,旨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才艺展示和团队合作等多种能力。

二、研发价值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为全方位提升学业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需要研发符合自身特色的信息科技课程。初中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的研发对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并未给出教材编写建议,国家层面暂未组织编审教材,课程资源具有高度开放性,因此需要引入更多的力量参与课程资源建设。信息科技是一门新课程,课程资源需要深入挖掘,需要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共用。在教学指南框架下,立体化构建资源体系,促进不同主体开发的资源互联互通,共同辅助信息科技教学落实落地。[3]首先,通过特色课程研发和探索,可以加深对信息科技教育价值的理解,为教育者提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策略。其次,特色课程的研发将有助于促进信息科技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特色课程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正面影响,从而验证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二)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初中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的研发工作将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实现教育的扩优提质,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扩充教学内容。信息科技特色课程注重内容的多样性和实用性,涵盖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信息科技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等内容。

2.关注个体差异。信息科技特色课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在课程中都能得到发展。

3.彰显地域特色。研发信息科技特色课程要兼顾地域特色,将当地的文化、经济、科技等发展元素融入课程中,使课程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特色课程开发的核心力量是教师。参与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研发的教师将从过去的课程执行者转向课程的研发者,把课程重要内容、学生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作为切入点,探索育人模式的创新。信息科技特色课程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特色课程开发促动信息科技教师的不断反思,帮助他们在教学、科研等领域相得益彰,助推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研发策略

在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引下,致力于学校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是研发初中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的根本宗旨。基于此,提出如下初中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的研发策略。

(一)充分发挥地缘优势“量身定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优质资源成为义务教育学校的地缘优势。比如,以“新松机器人”为代表的一批新兴高科技产业、省市科技馆等正在积极赋能教育活动。因此,学校可以依托科技馆等现代科技资源“量身定制”信息科技方面的特色课程活动。例如,2023年,H学校组织学生到L省科技馆开展了富有特色的“馆校联创共建”科普活动。在科技展厅,学生通过各种资料和讲解员的介绍开阔了视野,了解到当今世界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触摸到各类真实的科技产品;亲身体验了“穿越迷途”“色觉大挑战”“模拟驾驶”等人机互动项目。学校经过优化设计、后期制作和编辑等流程将科技馆内鲜活的科普资源转化成信息科技特色课程资源。通过馆校合作项目实施,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拓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

课程标准倡导真实学习。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1]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能够将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核心素养。因此,拓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是研发初中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的一种重要策略。

以跨学科主题“互联智能设计: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为例。本主题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信息科技、语文、英语、艺术等知识,通过编写互联网百科词条、创建学校相册、拍摄学校创意短视频等形式完成学习活动。学校可以调动学校云平台,将日积月累的各类原始资料提供给学生参考,积极引导学生扩充想象的空间。生成式AI技术是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它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生成新的数据。这种技术可以通过模拟实际操作和情境创设,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所以,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为及时反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实现评价方式升级提供了可能性,这有利于研发富有创意的信息科技特色课程。

(三)创新家校合作共赢模式

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等44项竞赛活动为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比如,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是教育部“白名单”上第34项活动。该项教育实践中科技创新类项目得到了家长的广泛关注。因此,借助家长达人等人力资源,推动家校合作共赢模式是研发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2023年8月,在沈阳举行的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总决赛中,有匠心独运(智能家居)、春华秋实(智慧农业)、神机妙算(数字素养)、天下有道(脑机互联)等与“信息科技”密切相关的挑战类项目。信息科技教师多以指导教师或裁判员等身份参与本次活动,学生家长参与度也很高。因此,通过家校合作模式邀请家长达人共同编辑、整理、提炼后,研发“校园智能编程”等特色课程。

2024年1月31日,辽宁省青少年科创精英挑战赛—分秒必争机器人工程挑战赛成功举办。分秒必争机器人工程挑战赛为开源机器人竞赛,竞赛任务直观、有趣、综合性强。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动手搭建机器人传感电路、调试程序、完成竞赛,既有很高的技术挑战性又有很高的娱乐观赏性。学校信息科技教师与部分参赛学生家长密切合作,依据课程标准相关要求,通过场馆内收集到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真实资料,让开源机器人在机械、控制、传感器和软件等四大组成部分均满足开放和扩展的要求,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快乐的编程语言”“生活中的机器人”等特色课程。

(四)建立完善的课程开发机制

初中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的实施具有动态性、过程性和创造性等特征,是师生共同创造生命价值的互动过程。特色课程建设需要集体智慧和不懈的努力。评价机制是保证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研发过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特色课程开发机制。具体路径如图1所示:

1.成立课程研发工作领导机构。在全面分析学科现状的基础上,学校应成立能够协调推进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研发工作的领导机构,明确分工,确保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并制定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研发工作方案。

2.组建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研发团队。在学校特色课程研发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建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研发团队。团队应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学生访谈、调查等实践活动,提升课程研发的实效性。

3.开展行之有效的培训活动。为了满足初中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研发的需求,团队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学校要为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研发的条件、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重点内容、开发路径等方面提供思路,加深教师对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课程研发的能力。其次,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信息科技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担任顾问,助力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4.因地制宜,整合课程资源。学校根据现有的软硬件条件,探索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研发的切入点。以更加开放的视角,多维度、多层次整合课程,精心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科技课程。

5.共建共享,检验课程效果。(1)加强合作与交流,通过信息科技公开课或社团辅导等课内外活动,加强特色课程研发人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检验课程研发效果,分享课程研发成果,并及时汇总学校特色课程研发工作领导小组的评估意见。(2)征求意见和建议,通过信息科技区域教研等活动(尤其是每学期集体备课)展示学校的特色课程,征求上级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6.精益求精,提升课程质量。信息科技特色课程团队在特色课程研发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及时调整特色课程的研发方向,进入“二次深加工程序”,通过完善信息科技特色课程设计、优化资源配置等流程,提升特色课程质量。

在初中阶段,研发信息科技特色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积极推动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的研发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科技特色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在实践中积极解决问题,逐渐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2]潘红星.普通高中特色课程的开发研究:以现代商业素养特色课程为例[J].上海教育科学,2023(10):74.

[3]仇森,郭芳,黄荣怀.基于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资源开发:原则、思路和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3(6):136-137.

(责任编辑:姜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