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跨学科试题的类型分析与教学思考

作者: 严立明

摘要 中考历史跨学科试题通常有引入类、拓展类、融合类三种类型。初中历史教学可以从三个向度去建构和备考:一是勾连教材现有资源,渗透式培养学生的跨界融通思维;二是依托历年中考真题,构建历史跨学科试题的解题路径;三是依据新课标示例,系统化实施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初中历史教师应有效地探寻历史跨学科试题的应对措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生长扫除障碍。

关键词 中考历史 跨学科试题类型 教学思考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评价建议”部分强调,历史学科要“倡导跨学科评价”。[1]61-62即准确判断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度和共通性素养的成长度。本文分析归纳了历年各地中考历史跨学科试题的类型,并初步探寻一般解决方法,同时明晰了历史跨学科试题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开辟进路。

一、中考历史跨学科试题的类型分析

(一)引入类

引入类就是引入语文、数学、地理等相关学科素材作为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基本方法掌握程度的综合性试题,常见于选择题。学生解答的过程应立足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或者基本方法,不需要依赖其他学科知识或方法。

例如,2020年广东省中考历史选择题第8题,以白居易的诗歌《隋堤柳》为试题情境:考查历史的主干知识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考查的主要能力为“阅读理解材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考查的立意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获取诗歌中的关键信息,如“隋”(时间信息)、“西自黄河东至淮”(空间信息)、“一千三百里”(特征信息)等,然后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就可以推断出诗歌吟咏的是“隋朝大运河”。

(二)拓展类

拓展型就是以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基本方法为中心,整合性运用语文、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其他学科知识、思想方法的探究性试题。[2]此种类型试题基本见于材料解析题中。跨学科性不仅停留在情境材料上跨学科,在设问指向上也深度融合了其他学科知识或者思想方法。

例如,2020年广东省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第33题。该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四组不同时期的英语新词汇,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2、3组英语新词中任选一组,指出该组新词的出现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并结合史实加以简单说明。作答此题的步骤是:首先,获取“15—17世纪”“19世纪”“20世纪后期”等时间信息。其次,拓展运用翻译技能将对应时期的英文新词汇翻译成汉语。最后,将时间、词汇等信息结合起来推导出相应的历史事件。

(三)融合类

融合类就是统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或思维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不再以历史学科为主导。此种类型跨学科试题可称为超学科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旨在提升学生的超学科理解。[3]融合类历史跨学科试题更具有创新性、实践性、操作性和开放性。目前,各地中考历史卷中,融合类试题主要是撰写小论文,即材料论述题。

例如,2023年福建省中考历史第32题,该试题的情境材料为四幅图片,分别为《都江堰示意图》《玄奘西行求法》(邮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明朝北京城平面图》,此题的驱动性任务为:“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解题方法:首先选择两张属性相同的图片(建筑类或对外交往类),其次从这两张图片所反映的事件或现象中提炼论述观点,依据图片涉及的相关史实论证观点,最后写出结论。作答此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历史、语文、艺术、科学等学科知识或者方法,既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又兼顾考查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二、中考历史跨学科试题的教学思考

历史跨学科试题或通过设置跨学科情境,或通过设置跨学科综合性问题,或两者兼而有之,旨在引导学生从特定的主题出发,将分散在历史学科中不同板块的知识整合,帮助学生形成横向思维、纵向思维和跨学科思维;借助不同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多视角、多层面、多维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依托校内外相关资源,合理开发跨学科素材创设情境,并设计相应的探究性、综合性、开放性问题,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素养。

(一)勾连教材现有资源,渗透式培养学生的跨界融通思维

历史课程知识体系本身具有综合性,既有时间上的纵向延续与变迁,又有空间上的各领域横向关联与沟通,新课标出示的10个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均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1]41-44。虽然新课标要求在总课时中专门规划10%的课时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但是有限的跨学科学习课时安排,对于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显得捉襟见肘。有鉴于此,教师除了可以依托新课标示例,系统化实施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外,还可以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勾连现有教材资源,采取渗透、滴灌式教学培养学生跨界融通思维。

例如,在设计探究“安史之乱有何影响”这个问题时,笔者原打算运用较为权威的史学专著中的相关史料作为情境,但是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如果运用语文学科中的相关诗歌,可以取得更佳效果。为此,笔者将杜甫诗《无家别》中的部分内容呈现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思考: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给当时的人们到底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后果?因为杜甫的诗歌用词平实、真挚,学生只需抓住诗歌中“寂寞”“天宝”“世乱”“空巷”“寡妻”等关键词 语,就可以推知安史之乱后,人口锐减、经济凋敝、人民困苦等。此教学环节,既利用了语文学科中的诗词创设跨学科情境,又迁移运用语文学科中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方法解决问题,较自然地渗透了“历史+语文”跨学科学习。

(二)依托历年中考真题,构建历史跨学科试题的解题路径

教师可以助力学生归纳完成历史跨学科试题的一般解题方法或思考路径。例如,针对拓展类跨学科试题,教师可以按照这样的思维路径指导学生答题:首先,要准确定位好时空。因为时间和空间是叙述、阐释历史的基本思维方式,只有将具体的人物、事件、现象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下去观察思考,才能接近历史真相,对历史有客观、全面的理解;其次,要明确所跨的学科。例如,拓展类跨学科试题,是指向问题解决的跨学科试题,所以通过阅读试题的导语、情境和问题,锁定试题所跨的学科;最后,要厘清答案要素。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应该是立足历史学科知识,延伸拓展相关学科知识,并按照“史实+论述”相结合的模式,多层面、多维度、多视角地评析自己所确立的观点。

笔者按照2023年福建历史中考第30题跨学科试题进行了如下变式:

1.试题呈现:“史中有诗,诗中有史”,通过品读诗歌,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摘编自唐代杜甫《忆昔二首》

材料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注:渔阳:郡名,辖今北京市平谷县和天津市的蓟县等地,当时属于节度史安禄山的辖区。)——摘编自唐代白居易《长恨歌》

(1)根据材料一,写出诗歌所描绘的盛世局面的名称。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与“渔阳鼙鼓动地来”相关的历史事件名称。(4分)

(2)诗歌朗诵需要朗读者带着一定的情感基调去朗读,情感基调可分为清新舒展、热情赞美、低沉悲痛、悲愤激扬等类型,你认为朗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诗歌分别需要带着哪种情感去朗读并说明理由。(任选其中一个作答即可)(8分)

2.试题立意:本题是以“史中有诗,诗中有史”为主题的历史跨学科试题。从情境方面看,试题情境为学生所熟悉的唐代诗歌,阅读基本没有障碍;从问题设置方面看,问题1较为简单,设问要求指向相关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掌握的熟练度;问题2的难度系数较大,需要学生在熟练掌握相关史实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语文要素解决问题,所以问题1和问题2构成一组递进性、进阶性的问题链。总之,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语文素养水平,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去观察、思考历史,形成跨学科理解。

3.解题思路:(1)根据材料一中的“开元”这个时间信息,可以确定该盛世的名称为“开元盛世”;根据材料二中的“安禄山”这个人物信息,可以确定相关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2)第二小题属于开放性问题,既可以选择材料一,也可以选择材料二。若选择材料一,首先,时空定位为唐玄宗统治前期;其次,所跨学科为语文,涉及的语文要素是朗读技巧;最后,根据设问要求,结合所学的历史、语文学科知识,按照史论结合的模式,将答案整合为:

选材料一:热情赞美。理由:在唐太宗、武则天等皇帝精心治理的基础上,唐玄宗前期政局稳定,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用热情赞美的情感去朗读,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国力强盛这一盛世局面的赞美之情。

选材料二:低沉悲痛。理由: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局势越来越紧张。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唐玄宗和杨贵妃等人西逃。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遭到浩劫。用低沉悲痛的情感去朗读,既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百姓生活艰难而痛心疾首,又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未能做到善始善终而扼腕叹息。

(三)依据新课标示例,系统化实施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

新课标增强了教学的指导性,在“课程内容”板块,不仅呈现了具体的“内容要求”,还提出了明确的“学业要求”和细化的“教学提示”。新课标这一特点,不仅有助于教师对相关课程内容“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的理解,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真正使课标做到好用、管用、实用。[1]所以,新课标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首先阐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及实施原则”内容后,呈现了10个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思路并提供了2个具体示例,这些设计思路和具体示例,为一线教师开展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打造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操作的样板。

以跨学科主题学习“小钱币,大历史”为例,教师可以围绕该主题从学习目标、任务与方法,知识图谱建构,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四个部分展开设计,具体内容如下:

1.目标、任务与方法。(1)目标:通过本主题学习,学生能够梳理古代货币发展线索,对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形成基本认识,并由此掌握一些经济史和金融知识,提升探究、合作、表达、创新等共同性素养和跨学科素养。(2)任务:在搜集、整理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历史、道德与法治、数学、艺术等学科知识的学习,综合认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情况,并深入探讨货币发展与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的互动关系,认识货币演进发展的重要作用。(3)方法:围绕我国历史上的科技发展、经济交流、人们生活等方面,通过查阅资料、专题研讨、交流展示等多元活动方式,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历史理解力。

2.知识图谱建构。建构知识图谱是开展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环节。围绕学习主题“小钱币,大历史”,教师可以将历史、数学、道德与法治、艺术等相关学科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小钱币,大历史”这一学习主题的知识图谱:从历史学科角度,可以按照时序梳理“贝币”“铜铸币”“圆形方孔半两钱”“五铢钱”“通宝钱”“交子”“会子”“白银”等历史知识;从数学学科角度,可以关联分数、小数、汇率、利率、单位换算、方程等知识;从道德与法治学科角度,可以迁移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纸币的发行特点、供应规律,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等知识;从艺术学科角度,可以勾连书法、绘画等方面的知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