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任务线”与“情感线”并进的历史微项目学习策略

作者: 黄卫平 姚旺达

摘要 微项目学习作为项目化学习的最小样态,因其具有短小精悍、可操作性强等特点,被广大教师采用。然而,微项目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偏重任务驱动下的“做事”,忽视了任务背后的人物活动及其所蕴含的情感价值,造成学生情感淡化;强化活动环节而忽视了历史脉络的深入叙事,造成内容虚化。教师可通过基于真实情境提出现实问题、通过拟人叙事增强情境体验、通过情感链接促进任务进阶、通过成果物化助力素养培育等“任务线”与“情感线”双线并进的策略,实现对历史微项目学习存在的“情感淡化”“内容虚化”问题的有效化解。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微项目 任务线 情感线

所谓微项目学习是指“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15~20分钟长时段的探索性项目任务,它的核心价值取向和设计思路与学科、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一样的”。[1]本文以姚旺达老师执教的《逃出大英博物馆——“我”眼中的两次鸦片战争》一课为例(以下简称“该课例”),阐述“任务线”与“情感线”并进的历史微项目学习实施策略。“拟人化”的历史叙事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拟人化叙事”是一种赋予历史事件或物件人格化特征的叙述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将抽象的历史知识与具体的人物、事件联系起来,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在历史课程的微项目学习完成“任务线”的过程中以拟人化叙事增强情感渲染的“情感线”,双线并进激发学生对历史“了解之同情”的情感共鸣。

一、基于现实问题,设计“任务线”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是指通过特定的背景设定,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在历史微项目学习中,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社会经历相关的话题。该课例中,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以“大英博物馆展品”为话题导入新课(见教学导入片段),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认知链接。

教学导入片段:

师:(出示网上评论照片)一位网友在网上提问:有什么你以为是国外的,其实却是中国的呢?另一位网友回复道:大英博物馆的展品。这句话瞬间让很多网友破防——“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这个博物馆里面有很多中国的展品。

师:没错!在大英博物馆里面藏有中国的展品23500多件……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在提出归还文物要求时要提供详细的证据资料。为此,我们师、生今天要一起制作一个国宝档案,助力国宝回归!

《逃出大英博物馆》是一部现实生活中的网络微短剧,该短剧通过赋予文物人格化的特征,使受众与文物建立情感联系,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共鸣。受此启发,教师就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主题引出本课内容,提出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归问题。

(二)设计任务,搭建支架

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应将现实情境中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任务设计应注重任务的科学性、趣味性、情感性,明确任务目标和预期成果,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经历“做中学”“创中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充分调用学科知识技能、情感等解决现实问题,实现历史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例如,该课例基于问题设计了历史微项目学习的驱动性问题:《逃出大英博物馆》——制作国宝档案,助力国宝回归。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任务完成的步骤方法、任务分工等。例如,在该课例中,首先,教师明确提出本课微项目活动的驱动性任务:找寻国宝流失的证据,并提出助力国宝回归的可行性建议。其次,教师通过“寻找文物流失的证据”“探索国宝回归的方法”,即“寻证”“探法”两个环节的引导,明确了档案制作流程。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档案项目小组”的分工,并提供了档案制作的评价量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任务,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习支架。

二、运用拟人叙事,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人物教学,优化历史叙事,让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更能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带给学生丰沛深切的情感体验。[2]拟人化叙事具有激发兴趣和聚焦注意力的功能,并能够在叙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问题(见表1)。

(一)构建拟人化叙事逻辑

“通过历史细节以‘人’的视角解释‘事’的逻辑是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对历史的深入思考离不开对人性的理解和‘同情’”[3]。例如该课例以“乾隆宝玺”作为拟人化角色,叙述自己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并生发学习困惑,有助于弥补微项目学习中普遍存在的“情感淡化”“内容虚化”的问题。

本课例从“乾隆宝玺”的视角,建构了“苏醒”“回忆”“惊觉”“觉醒”等叙事逻辑,使得学生与历史事件的情感连接得以加深,学习体验也更为丰富。在“乾隆宝玺”如泣如诉般的深情叙事中,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人和事,培养了同理心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强化问题的情境体验

为了强化叙事的情境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媒体手段,如视频、音频、VR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叙事的生动性和沉浸感。

例如该课例中的“叙事一”到“叙事四”都采用了音频(童声配音)和文字画面同步呈现的方式,并在每一段自述后,都以“乾隆宝玺”的口吻抛出情境化的问题。例如“我怎么会在这儿呢”“我们为什么会输呢”“‘我’经历那个时代的变化,到底经历哪些变化呢”“你能带我回家吗”等。以上这些问题组成了“问题链”,叩问着学生的心门,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作为学习支架的问题链驱动着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具身认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可见,拟人化叙事可以为微项目学习提供更富有历史学科特质和情感连接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度地理解历史,利于深度学习的发生。

三、链接人物“情感线”,促进任务进阶

“情感线”与“任务线”的双线并进,有助于学生与历史学习之间情感共鸣的建立,推动进阶任务的完成(见表2)。

(一)激发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在拟人化的叙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情绪变化,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温度”和情绪价值。例如,该课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乾隆宝玺”拟人化的叙事中,感受“主人公”的情绪从害怕困惑到悲伤疑惑,再到悲惨无奈,最后到期盼的跌宕变化。学生在“乾隆宝玺”如怨如诉的控诉中,逐渐深入历史,产生历史共情力。“情感线”带动下的“任务线”设计,改变了传统微项目学习中冷冰冰的任务操练,促进学生将个人情感体验与历史知识相结合,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并反思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涵养强国有我的家国情怀。

(二)设计进阶任务

在该课例中,教师借助“情感线”的推动,将驱动性问题分解为思维层级螺旋进阶、前后衔接的子任务,建构序列化的任务群,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到任务一到任务四的探究中,体现任务的进阶性和挑战性,促进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线”和“任务线”的双线并进,使学生处于情绪和思维双在场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经验与新知学习的关联,完成知识的迁移运用、思维的进阶和情感认知的升华,达成素养培育的目标。

四、展评项目成果,培育核心素养

微项目学习倡导成果导向。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明确地向学生传达项目结束时应达成的学习目标和要完成的物化成果。例如,该课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经历四个学习环节和三个实践任务后要完成《国宝档案》的制作(见表3)。

(一)以实践促成果物化

学科实践的本质是“做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4]在该课例中,教师通过“苏醒·惊愕”“回忆·不幸”“惊觉·震动”“觉醒·回家”等环节让学生经历探究国宝流失的历史原因、揭示国宝流失的时代变化、设计国宝回归的多种方案,强化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结,引导学生在任务探究中建构知识、迁移内化、创新表达,在问题解决中习得“时序思维”“归纳与分类思维”“证据意识”等历史学科思想方法。最终促成实践成果的物化,达成“做成事”的目标。

(二)用评价促素养落地

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法,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过程表现和进步。采用过程性评价,能更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调整策略,从而不断提升能力和素养。例如,该课例从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维度对学生制作《国宝档案》的过程进行动态评价,既引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又注重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历史课程相关核心素养的培育(见表4)。

在“探究国宝流失的历史原因”环节侧重培育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重现历史的史料实证素养;在“揭示国宝流失的时代变化”环节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描述历史,揭示时代变迁,重在发展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在“设计国宝回归的多种方案”环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和创造性,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爱国热情,培育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任务线”与“情感线”并进的历史微项目学习策略,将拟人化叙事的“情感线”与微项目学习的“任务线”相结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情绪价值,深化与历史的情感联结,增进历史理解,从而化解微项目学习活动的“情感淡化”“内容虚化”等问题,有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历史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28.

[2]徐惠华.借助人物教学优化历史叙事[J].历史教学问题,2023(3):193.

[3]杨晓伟.以人叙事:历史教学中的叙事逻辑[J].中学历史教学,2022(4):3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4.

(责任编辑:武亮 实习编辑:杨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