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紧扣“四个”维度优化任务设计
作者: 葛乃和摘要 在素养目标的导航下,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紧扣语言的积累、内化、转换、创生“四个”维度,精心设计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历经语言的积累、建构与表达的实践过程,丰富个体的言语经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树立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 单篇课文 学习任务群 任务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可见,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并在语言的运用中表现出来。因此,设计学习任务要突出学生语言的积累与建构,可以从学生语言的“积累、内化、转换、创生”四个维度进行优化,不断丰富个体的言语经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核心素养。本文以部编版二下第四单元《我是一只小虫子》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单篇课文从“四个”维度优化学习任务设计的策略。
《我是一只小虫子》是主题“童心”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以小虫子的视角自述其在生活中的辛苦与欢乐,表达了“我”对生活的热爱。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及语文要素是“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旨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显然,单篇课文的教学要基于学生学情,聚焦单元的语文要素,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强化学生语言的积累与建构,着力发展学生想象力与表达力,从而落实教材体系中儿童的学习价值。
一、掌握规律,举一反三,促进语言的“积累”
识字写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低年级语文课堂要以识字写字为主,创设生活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写出规范的字,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积极情感。《我是一只小虫子》的课后练习就安排了一组带“月”字旁的生字,旨在让学生通过归类识字,掌握汉字构成规律,感受汉语文化魅力。教师要在读懂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制定任务目标,优化教学流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愉悦、扎实有效。
【任务目标】
识字学词,掌握规律。
【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自主朗读,学习新词
2.识字交流,弄清字理,掌握规律
(1)找出文中“月”字旁的字:头脑、懒腰洗脸屁股
(2)联结生活“月”字旁的字:腿脚肥胖
(3)拓展学习“月”字旁的字:肩膀胃肾
(4)指一指:下列“月”字旁的词在身体哪儿呢?
出示:脑袋 懒腰 脖子 胳膊 肩膀 手臂 屁股 腹部
(5)贴一贴:将下列字贴在黑板上小虫子的图上。
板贴:脑 脖 脸 腹 脚
(6)发现特点,总结规律。
带“月”字旁的字与什么有关呢?原来带“月”字旁的字与人或动物的身体有关哪。为什么与身体有关的字都是“月”字旁,而不是“肉”字旁呢?
(7)播放视频,知晓字理。
原来甲骨文的“月”像一块“肉”,它们的小篆也相似,所以就合并成“月”字旁。
(8)归类呈现,巩固识字。
3.掌握要领,练写生字
出示:股(“月”字在左边作偏旁,要写得瘦而长。)
……
在以上识字写字的教学流程中,先让学生找出书中“月”字旁的字,联结生活复习字词,再指导学习带“月”字旁的字,接着通过指认、板贴等方式巩固识字、理解字义、发现特点、总结规律,然后借助“月”字旁来历的视频,知晓“月”字旁是由“肉”字演变而来的原因,弄清了字理,掌握规律,最后指导书写本课的一类生字。识字上举“一”反“三”,由易到难,让学生轻松地认识了更多的带“月”字旁的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层次分明,由浅入深,弄清字理,让学生今后有意识地将同类字归类学习、归类识记,避免了机械性识记,注重了在识字中掌握汉字构字组词的规律,从而深刻感受到汉字的文化内涵。
二、注重方法,以果溯因,促进语言的“内化”
《我是一只小虫子》介绍了“我”和伙伴们对当一只小虫子相反的看法:伙伴们认为当一只虫子一点儿都不好,而“我”觉得当一只小虫子还不错。不同看法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不同看法?这些问题都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动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学过程围绕由“果”探“因”展开,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理解内容时提取关键信息,通过梳理要点、概括表达来解决问题,在内化语言的同时也促进了思维的跃升。
【任务目标】
读文字探究理由,想画面感受心情。
【教学流程】
1.探究“不好”,读出“虫之恼”
(1)朗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伙伴们觉得当一只小虫子一点儿都不好?
(2)学生初步交流,老师圈画重点词语。
(3)借助句式,说清理由。
提示:因为,所以当一只小虫子一点儿都不好。
(4)梳理要点,简洁表达。
提示:因为,,,所以当一只小虫子一点儿都不好。
(5)想象画面,读出感受。
提示:想象生活中类似的情景,注意句中重点词语,读出伙伴们痛苦的感受。
(6)联结生活,深化体验。
提示:生活中何止是这些意外、危险的事,伙伴们还会遇到哪些痛苦的事情呢?难怪,伙伴们都说:当一只小虫子一点儿都不好!
2.读懂“不错”,感受“虫之乐”
(1)默读第4、5自然段,想一想我认为当一只小虫子真不错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词句,标出序号。
(2)同桌交流,互相补充。
提示:用句式“因为,,,所以我觉得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
(3)班级交流,梳理要点。
提示:抓住关键词 准确、清楚、简洁表达。
(4)扣住场景,感受特点。
从我的生活场景体会小虫子的生活是多么快乐有趣、自由自在。
(5)朗读体验,读出快乐。
假如我就是这只小虫子,就用自己的朗读感悟生活的快乐。因此,我十分快乐地说:“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
以上教学活动基于文本特点,设计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兴趣,通过朗读课文、圈画词语、交流理由、概括表达、拓展想象等方式将两种理由表达得准确、完整、简洁,同时体会“痛苦”“快乐”的不同心情,增强了学生情感体验,为后面感悟人物的品质作铺垫。教学由扶到放,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了学生信息提取、语言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三、披文入情,由表及里,促进语言的“转换”
语言作品的最终生命力在于其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内涵。读书,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更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蕴。阅读教学要披文入情,理解语言,阐释意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样是小虫子,对生活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为什么“我”的生活充满乐趣呢?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读懂作者的用意,可以通过语言转换的方式,揭开文字的面纱,解开语言的密码,感悟人物的品质,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作者产生思维的共振与情感的共鸣。
【任务目标】
读懂文字,转换语言,感悟品质。
【教学流程】
导入:我有许多特别有意思的小伙伴,文中写的三个伙伴怎么有意思呢?
1.播放视频,了解习性
提示:生活中的三个小伙伴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性呢?
2.师生合作,朗读文本
出示:走在外面一定要小心,别被屎壳郎撞伤,因为他们搬运食物的时候,从来不看路。螳螂很贪吃,总想把我吃掉,但真幸运,他不会像我一样跳。有些虫子脾气不太好,比如天牛,每次我说“天牛大婶,早上好”,她总是想顶我一下。
提示:学生读加粗的字,其余的老师读。
3.提出质疑,激发思考
屎壳郎、螳螂、天牛三个小伙伴对我很不友好,我为什么会觉得有意思呢?
4.依托文本,转换表达
(1)虽然屎壳郎会撞伤我,但是他提醒我走路的时候要小心;
(2)虽然螳螂会吃我,但是;
(3)虽然天牛会顶我,但是。
5.创设情境,感悟品质
出示:我是一只的小虫子。
提示:从早上醒来伸懒腰、洗脸、擦胡须,到坐免费特快列车欣赏自然风景、与有意思的小伙伴相处,我是一只怎样的小虫子呢?
若教学仅止于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来感悟人物特点,就只是浮于表面,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作者表达的用意,内心也不能真正树立人物的形象。以上教学任务实施中,不仅是让学生读进去,理解“我”生活中的意外与危险,更能借助关联词支架,让学生变换角度思考“我”的生活,转换形式表达“我”的态度。学生从例(1)句发现,“我”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积极地面对、勇敢挑战,这是乐观向上的虫子的生活态度。学生纷纷表达:虽然螳螂会吃我,但是他锻炼了我的跳跃能力;虽然天牛会顶我,但是我对他非常有礼貌……学生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中,潜移默化地体悟“我”坚强、勇敢、积极、乐观、有礼貌等可贵的品质。对小学生而言,人物品质的感悟不是靠简单的分析,而是通过生动的表达,才会产生基于形象感知的“恍然大悟”,逐渐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真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促进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
四、延展表达,“无”中生“有”,促进语言的“创生”
从儿童文学欣赏(学习)的视角来看,学生学习课文的基本规律是“透过语言的品味而感知形象,经由形象的分析而体验思想情感,最后通过思想情感的领悟实现对社会生活内涵和艺术手法的把握”[2]。在走进了“我”的生活,感悟了“我”的品质后,还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收获。课堂上引导学生拓展想象:“我”遇到伙伴们生活中的困难与危险时会怎么应对?遇到生活中其他遭遇“我”又如何处理?这种利用文本内容“无”中生“有”的延展性表达,能进一步加深认知,升华思想,增强了学习的意义感。
【任务目标】
感受品质,创生语言,升华思想。
【教学流程】
1.化文为诗,朗读入境
出示:我喜欢当一只虫子
当我很快乐的时候,
会使劲叫哇叫。
所以,
如果你在夜晚听见草地里的歌声——
你就一定能找到我!
提示:师生合作朗读,反复诵读,体会我当一只小虫子的激动与自豪。
2.归纳特点,引发共鸣
总结:积极向上的我用美妙的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多少危险,我都会从容面对、勇敢挑战!
3.拓展想象,引发共鸣
我是一只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小虫子,如果遇到伙伴们那些意外、危险,甚至会丢掉性命,我又会怎么做呢?
出示:
(1)如果我遇到苍耳,不小心被苍耳刺痛屁股,就。
(2)如果我不留神蹦到狗的一泡尿里,就。
(3)如果我突然发现一只小鸟从远处飞来了,就。
(4)如果,就。
可见,延展性教学是让学生在感悟人物品质后,充分挖掘了文本资源,进行想象表达,通过言语训练加深理解、升华思想,丰富了学生的言语经验;同时,在富有创意的表达中潜移默化输入生命教育中的乐观豁达,让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热爱生活,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3]。
综上所述,学习任务是在素养目标导航下,聚焦单元语文要素,紧扣语言的积累、内化、转换与创生“四个”维度而设计的,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其中,语言的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内化是利用文本语言解决问题,转换是在把握人物特点、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对文本内涵的自我阐释,而创生更是在理解作品后的语言迁移与运用。这四种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语文实践,构成了丰富而深刻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个体的言语经验。当然,单篇课文设计学习任务时“四个”维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要结合文体特点、文本内容、语文要素等方面系统考虑、精准把握、巧妙选择,重在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
素养目标导航下,我们要优化学习任务设计,努力搭建学生语言的积累、内化、转换和创生的多维平台,突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和增强文化自信,着力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怀,实现语文学科启智增慧、培根铸魂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赵晓霞.用儿童的思维教语文[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24(4):10-13.
[3]邢丽香.归类学习,感悟“虫”趣[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24(2):16-18.
(责任编辑: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