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SSI的“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教学设计研究
作者: 王艺潞 王秋实
摘要 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被世界各国作为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但其利弊是备受关注的社会性科学议题(SSI)之一。以“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为例,通过创设情境主线,以小组形式开展辩论、角色扮演等体验式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议题的敏感度,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及态度责任的培养。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 SSI 转基因技术 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课程目标指出,学生要“初步确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面对各种媒体上的生物学信息或社会性科学议题时,要学会理性审视,不盲目跟从;要基于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破除封建迷信,反对伪科学;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关注身体健康,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与行为习惯[1]。
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简称SSI)是指由当代科学技术所引起的一系列与社会伦理道德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社会性问题。例如,近年来,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争议[2]。在学习生物技术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对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利弊也存在争论。例如,转基因产品都是安全的吗?吃了转基因食品会致癌吗?本研究以“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为题,通过搜集资料、辩论、角色扮演等体验式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SSI的讨论,理性审视生物技术,树立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课标及教材分析
“关注生物技术”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24章第2节的内容,包括生物技术与生产生活的关系、生物技术的安全性等。课标中对本节课的内容要求为“杂交育种、转基因等技术促进了农业发展”;学业要求为“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到杂交育种、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从课标和教材分析可以看出,生物技术在工业、环境保护、医药,尤其是农业方面的应用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生物技术(以转基因食品为例)的安全性的讨论分析、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是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搜集并展示有关生物技术应用的资料,能举例说明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环境保护、医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命观念)
2.通过对社区、超市中转基因食品的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和证据,初步形成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多维度认识。(科学思维、探究实践)
3.通过辩论赛,运用批判性思维辩证分析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树立对待转基因产品的正确价值观念。(科学思维、态度责任)
4.通过角色扮演,从不同人群视角描述转基因食品进入社会的过程,参与社会事务讨论,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担当和能力。(态度责任)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调查,收集资料
【学生活动】划分学习小组,布置小组任务。任务一:每个小组确定某一方面,收集生物技术与生产生活关系的资料,例如农业、工业、环境保护及医药等方面。任务二:每个小组调查当地超市、农贸市场,统计转基因食品的上市及购买情况。任务三:每个小组根据教师分配的角色,收集不同角色的工作性质、内容、对转基因技术所持有的观点等信息;排演角色。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调查中获得对生物技术及转基因食品的初步认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同时保障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真实情境】教师用图片展示某品牌的两种食用大豆油,一种有“转基因”标识,一种有“非转基因”标识。
【设置悬念】你选哪种呢?请说一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起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入课题。
(三)小组合作,突出重点
【师】关于生物技术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你们了解多少呢?请各小组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活动】分组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生物技术应用的资料,包括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师】以农业研究与实践为例,将生物技术应用于杂交育种过程中以加快培育新品种;将抗虫基因转入农作物中,起到防治病虫害的功效,这些实例说明了什么呢?
【生】生物技术能促进农业的发展。生物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师】从科学性、权威性、完整程度、语言表达等方面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举例说明生物技术与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关系,突出教学重点,促进概念的形成。通过语言表达及交流,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处理信息能力。
(四)抛出争议,辩证思考
【问题】我们已经了解到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环境保护及医药等领域带来的革新和发展,那么它带来的影响都是好的吗?今天,我们以生物技术中的转基因技术为例,探讨“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如表1所示,寻找观点的支撑证据。
【学生活动】整理课前收集到的关于转基因食品利弊的相关证据,进行课上辩论活动。
教学提示:学生可以从口感、味道、营养、产量、毒性、健康、环保、经济等不同角度寻找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
【师】根据证据相关性、价值观念、态度责任、思维连贯性和表达条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辩论活动有利于学生快速深入地分析问题,整合自己的观点,思维变得更有条理,看问题更加全面;学生在辩论时还需要通过分析证据来评估观点的真实性,有选择性地进行证据搜索,从而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审视自己收集资料、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活动的设计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态度责任。
(五)角色体验,参与决策
【师】按照课前准备,进行情景剧《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之旅》表演。
【学生活动】演绎情景剧,包括科学家团队培育出转基因食品,到消费者购买这种食品的各个环节,不同人员的主要观点如表2所示。
【学生评价】根据不同角色的表现及观点陈述,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如表3所示。
设计意图:通过扮演社会角色,参与实践体验,模拟社会活动,学生能设身处地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作出进一步思考并发表观点。此部分的活动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社会事务决策的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态度责任素养,进一步体现了SSI教育的特点。
四、教学设计特色
(一)学习活动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三个学生活动循序渐进地解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问题。首先,资料收集与展示活动,促进学生对转基因技术相关概念的初步生成;其次,学生参与辩论,批判性地分析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进一步明晰观点,促进了科学思维的发展;最后,通过情景剧表演活动,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过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社会责任担当。
(二)体验式教学更能凸显SSI教育的特点
SSI学习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点[3]。体验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查询资料、人群走访、实地调查等活动,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同时,SSI要融入社会背景中,学生参与转基因大豆从研发到销售各个环节的讨论,从技术、经济与伦理道德等角度体验决策过程,体现了SSI社会性的特点。
将SSI应用到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是将学科教学融入社会情境中,将生物科学技术与经济、文化、道德、政治等有机融合,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能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7.
[2]杨菲菲.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社会责任:以“转基因生物的安全”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21(17):37-39.
[3]谭永平.社会性科学议题促进跨学科学习[J].中小学科学教育,2024(2):18-21.
(责任编辑:姜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