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探析

作者: 王强

初中物理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探析0

摘要 初中物理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许多物理知识中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元素,是新时代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抓手。初中物理与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不仅具有深刻的必要性,也展现出高度的适切性。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深挖教材知识点、因地制宜利用资源、强化实验教学及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全面丰富学生生态文明的“知、情、意、行”,有效落实生态文明教育。

关键词 初中物理 生态文明教育 教学策略

新时代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要通过学科课程渗透、环境熏陶、活动体验等方式开展。[1]初中物理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许多环境问题和环保理念都包含了深刻的物理知识,物理学科与生态文明教育融合有其独特功效。然而,在初中物理实际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知行脱节”问题使其育人效果大打折扣[2]。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物理学科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一、物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适切性分析

(一)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复合型”教育,是在特定的文明时空场域内,在遵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不同行为主体通过生态文明教育的认知情景和策略性的教育互动,进而构建主体生态型的认知涵养,调节主体生态型的公共行为,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探索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教育实践活动。[3]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综合育人功效,要把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和内容有机地融入德智体美劳的各个方面。

一是立德。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培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深刻价值认同。[4]2017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德育范畴。这一举措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生态意识、知识、态度及价值观,更强调言行一致,培养良好的生态习惯。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日常教学,通过教育引导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更对学生全面发展及品德养成具有深远意义。

二是启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知识、态度及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通过“学科+生态”的跨学科项目实践等活动,不仅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更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增长智慧,激发创造力。这种教育模式确保生态文明知识、意识及价值观能够有效渗透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是强体。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效果最终需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如“能走不骑、能骑不坐、能坐不开”的出行理念,已成为广泛共识,不仅推动了生产生活的低碳化,同时也促进了个人身体健康,提升了生活质量。低碳生活与绿色出行的实践,让我们的环境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幸福。

四是尚美。生态文明教育不仅传授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增强对大自然的感恩、敬畏与关爱之情,从而做好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5],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生态情怀。

五是践劳。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先决条件,不仅创造了人类及其思想道德,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6]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讲也是人类劳动实践的结果,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要落实到行动中,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一种生态实践能力,从旁观式的认识主体走向置身式的实践主体。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教育作为课程改革中强有力的推动力量,能够很好地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目标的达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物理是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

生态文明教育并非孤立存在的学科领域,而是由多学科知识交织、跨学科理念融合而成的综合性教育体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将知识点和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进而养成生态文明的良好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物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在认识科学本质和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的品质,热爱自然、保护环境、遵守科学伦理的自觉行为,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7]生态文明教育“吸收了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成果,把教育提高到改变整个文明方式的高度,提高到改变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高度”[8]。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联,涉及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这些方面均与生态文明教育紧密相连。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物理学科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落实策略

本文旨在围绕初中物理教学中涉及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方面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内容展开深入分析,探讨初中物理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深挖教材知识点,丰富学生生态文明认知

物理教材是师生教与学的重要资料,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落实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就必须挖掘教材。除了直接关联的生态文明学习目标呈现于教材之中,初中物理教材的其他各单元亦巧妙地蕴含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旨在引导学生走出教室,亲近自然,通过直观感受与多样化体验,深化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基础,拓宽生态文明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此过程不仅强调知识的积累,更着重于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内化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进而提升对生态文明理论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教材为例,梳理涉及生态文明内容的章节共有8章,具体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第22章深度聚焦于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议题,与生态文明教育紧密相连,涵盖了能源高效利用、未来能源展望及多种环境污染问题。此外,教材在多处正文(如第2、4、11、18章)及STS栏目(如第3、13章)中也融入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涉及噪声、光、水及大气污染等,展现了丰富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维度。这表明,初中物理教材不仅是知识传播的载体,也是实施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平台。

(二)因地制宜用资源,激发学生生态文明情感

物理源于生活,各种物理现象与物理规律等都跟生活密切相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周围与初中物理教材内容有关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使学生从情感上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其产生积极的认同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当地丰富的水资源或风能资源,生动讲解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组织学生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帮助他们直观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从而认识到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深远意义;同时,结合地域文化传统,探讨传统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并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有效传承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此外,为了使学生更加切身地体会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策划并组织学生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如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开展节能减排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能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实践能力。

(三)实验教学抓习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志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从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到实验后的清理,每一环节都应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志,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入实施。

在实验准备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实验材料,避免浪费。例如,在选择实验器材时,应优先考虑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器材,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实验方案,以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消耗。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规范的实验操作不仅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还能够减少实验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避免重复实验和无效操作,从而减少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在实验后的清理阶段,教师应督促学生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对于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应进行分类回收;对于不可回收的废弃物,应按照环保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志。

(四)课外活动重实践,强化学生生态文明行为

初中物理教学引导学生知道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知识,但从“知”到“行”还需要一个转化。课外活动是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有效平台。学校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拓展课堂所学内容,加深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考察访问等。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物理知识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而形成积极的生态文明行为。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物理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对家庭、学校等场所的能耗进行调研,并提出节能减排的合理化建议。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在调研过程中深刻理解节能减排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环保科技制作活动,如制作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机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领悟绿色能源的优越性,从而自觉形成使用清洁能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行为。

三、结语

初中物理教学不仅是传授物理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更是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阵地。通过深挖教材知识点、因地制宜利用资源、强化实验教学及课外实践活动等多元化教学策略,初中物理教学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激发情感共鸣、锤炼意志品质,并最终促使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这一过程不仅响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也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郝琦蕾,袁秋丽,苏华玲.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3(1):87-95.

[2]陈薪伊.中学“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州大学,2019:21-22.

[3]陈时见,邵佰东.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向度与实践方略[J].中国远程教育,2024(3):3-12.

[4]吴燚盛.元宇宙背景下的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2(7):24-27.

[5]吴颖惠.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建设[J].中国德育,2022(20):25-29.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

[8]陈丽鸿.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第二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77.

(责任编辑:刘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