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
作者: 杜长俊摘要 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劳动教育的融合,指出传统文化蕴含劳动美德观等育人价值,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存在课程目标落实不扎实、系统性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丰富课程内容、以民间劳动地点为情境创设实践环境、以民间技能与实践为抓手创新教学方式等策略,以提升小学劳动教育质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 劳动教育 实践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善于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更善于继承与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1]学校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并将其有机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中。经由融合之举,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内涵可获有效充实,学生能够依凭传统文化的视角来领会与开展劳动项目。这种融合犹如璀璨明灯,不但有益于提高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核心素养,而且能够增进学生的劳动技能,唤醒其劳动意识。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相结合,是提升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粹所在,系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岁月沉淀而成的文明智慧之璀璨结晶。于小学阶段而言,小学生恰处身心发展的关键节点,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劳动观念的认知尚显浅薄,在劳动习惯与劳动技能等维度亦存在诸多不足,故而迫切需要教师予以正确的引领,由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劳动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便得以凸显。
(一)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劳动美德观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凸显出重大作用。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以文化底蕴为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物质“美”、精神“美”的凝练成果。从雄伟壮丽的紫禁城到绵亘万里的长城巨龙,处处体现着传统建筑的工匠之美;从精妙绝伦的百戏之祖“昆曲”到国之瑰宝“京剧”,时时展现着民族艺术之美;从孔孟百家思想到诗词汉赋佳作,每每彰显着民族精神文化之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袤天地中,深深植入了丰富且多元的美学因子。小学阶段,恰是学生们开始感知周围世界、逐步培养自身兴趣的关键时期。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小学教育体系,能使学生们以最为真切的方式去触摸和感受美的本质。并且,处于建设文化强国、大力培养文化自信的当今时代背景之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育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促使审美素养在小学这一重要阶段得到更为良好的培育。学生们可以从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内容中深刻体悟审美观念,进而不断提升民族自信心以及对美的审美认同感。即便是在面对西方文化以及现实中多重因素的冲击时,也能够凭借所学所感,坚定地守护好优秀传统文化,有力地抵御虚无主义所带来的消极冲击,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小学教育中绽放出独特的魅力,为学生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文化与审美基础。
(二)民间传统文化项目蕴含着育人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以及孔孟之学所推崇的修身、诚信等内容,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质育人财富。大至兴国安邦的治理之术,小至个人的品德修养,乃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领域的作用名列前茅。[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部分内容都与人的培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小学劳动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学科内容与经学典故、古人经验等具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衔接,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小学劳动教育传承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和优良的传统美德,在小学生学习习惯、品格性格及优良品质的养成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主要场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需要着重开发中华民间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内容,进而实现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三)民间传统工艺技能融入劳动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
民间传统工艺技能乃是劳动课程中至关重要的构成部分。中国自远古时期便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中传统工艺制作更是中国文化的关键组成要素。借由民间传统工艺技能来开展劳动课程的教学,教师引领学生洞悉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蕴,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尊崇;组织学生明晰传统工艺制作的流程与方法,熟稔相关技能,并透过亲身实践体悟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进而更优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令其绽放出更为绚烂的光辉。
二、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问题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还从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等方面,对每个学段作出了不同的规划。[3]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且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
(一)部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落实有待夯实
现阶段,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实施略显不足,主要表现在:(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的阐释方面,呈现深度欠佳。未能显著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致使学生对该背景的认知流于浅表,难以深入探究其精髓要义。(2)对关乎劳动课程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较为浅显。于小学劳动教育教学进程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往往欠缺厚度,在系统性及深度层面有所不足,使得小学劳动教育课程难以切实发挥传统文化在雕琢学生品格与陶冶情操方面的效能。(3)劳动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趋于单调。当下,在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相对匮乏,活动形式呈现单一之态,欠缺丰富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进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形成制约。(4)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研习较为浅陋。于小学劳动教育范畴内,传统文化所包蕴的精神内涵通常未能得到深度挖掘与有效引导,仅仅滞留于技能传递及简易体验的层面,致使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在学生品格塑造与精神追求培育方面缺乏深度耕耘。
(二)课程实施的系统性不足
当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定位存在偏狭之处。劳动向来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别,然而,众多人秉持着劳心者高于劳力者之观念,故而极度注重知识的研习,却对体力劳动不以为意。劳动教育被狭隘地简化为知识的获取以及灵魂的塑造,脑力与体力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竟被人为地遮蔽。受此理念之影响,劳动教育的课程定位亦出现偏差。其一,教师在施行劳动教育时,更为关注完成学校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却对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劳动精神、获取相应的劳动技能漠不关心;其二,教师于劳动教育进程中,更倾向于讲授劳动知识,而非让学生亲身投入劳动实践。
小学劳动教育理应聚焦学生个体身心的协调发展,推动学生的全方位进步与身心融合,使学生于劳动教育过程中,不但能够提升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够构筑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摒弃往昔轻视“劳力”的旧有看法,尊重劳动、热爱劳动。[4]学校亦应当以正确的视角审视劳动教育,树立起整体性的教育理念,开设整合性课程,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知识加以融合。譬如,在科学课程中设定植物种植与观察环节,让学生自主开展实验并记录数据;于数学课程里开展实物测量与估算等劳动活动,令学生在动手操作之际,借由运用学科知识,达成对相关内容的巩固与掌握。家长则应争当表率,踊跃参与家务劳动及社区服务,向孩子传递劳动的意义,阐释劳动不单是谋生之手段,更是个人学习新技能以及培育责任感的关键路径,并教导孩子尊重所有职业,即不论职位高低、工作性质如何,皆应受到尊重,毕竟劳动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三)教学形式的丰富与多样性有待加强
在诸多学校里,劳动教育常常被局限于诸如清扫教室、整理图书馆之类的简易清洁工作,鲜少有关联学生生活经验的实践活动。这般重复性劳动,不但难以唤起学生的兴趣,亦难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劳动课程的教学环节而言,教师于教学进程中主要依赖课前言语导入、知识点讲授、询问学生知识点的盲区以及以口头提问的形式评估学生对劳动知识的学习状况等这种单向的“管道式”输出教学模式,仅仅将学生视作一个待灌装的容器。并且,在劳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课堂观察,粗略地知晓相关劳动知识。如此一来,极易致使学生对劳动教育丧失兴趣,将其视为学业负担,同时,讲授式以及观看教师演示的教学方式,并无法增添学生的操作经验,难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总而言之,匮乏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形式,将会对学生劳动品质、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力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很难让学生获取反馈,从而全面地认识自身。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提升策略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节日为载体,有效丰富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在小学劳动教育活动中,重点是要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并认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通过将文化知识融入劳动教育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文化知识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并形成主动了解知识的习惯。例如,在《庆祝节日》的劳动课中,由于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庆祝方式,那么教师在设计课程时,便可以季节作为区分点。若是在金秋时分,就向学生介绍即将到来的中秋节的由来和有关风俗,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以月饼为重点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习月饼制作的技巧,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课堂中,更好地增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以传统民间劳动地点为情境,创设劳动教育实践环境
以农田耕场为情境,创设农耕劳动教育环节。在构建小学劳动教育活动时,明确劳动意义对于了解活动背景至关重要。中华文化注重勤劳致富的传统观念,劳动被视为一种光荣和必要的社会实践。通过深化活动背景,可以引导学生更为了解劳动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地位,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一种生存需要,更是实现个人价值、贡献社会的重要途径。同时,明确劳动的意义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从而激发其对劳动的热爱和主动参与。中国的农耕文化由来已久,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机械化种植,无一不反映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能干的民族。那么就以《体验农耕》这样一节劳动课为例,在设计劳动课程时,教师以中国农耕文化为出发点,设计“体验农耕文化”主题的劳动活动,在种植蔬菜的时节,带领学生在学校劳动实践,用铁锨对土壤进行翻作,并进行施肥和浇水,在收获季节组织学生亲自采摘。重点就是通过这样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知晓粮食的来之不易,在学习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知晓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效果。
(三)以传统民间技能与实践为抓手,创新小学劳动教学方式
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其间涵盖了众多传统技艺,像织布、剪纸、刺绣等等。这些传统技艺不单是中华文化的关键构成部分,还具备深沉的教育意义。以中国的传统技艺作为切入点来构建劳动教育活动,在锤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知悉技艺的内涵与特点,从而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譬如,剪纸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内涵,它不但能够美化生活,还能够培育学生的多种劳动操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审美情趣。借由设计并制作手工剪纸工艺作品,来深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例如,在《剪纸故事》这一劳动课中,通过剪纸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剪纸要求细心、耐心以及技巧,学生需要掌握剪刀的使用方法、线条的处理方式、图案的构思等多方面的技能。故而,深挖传统技艺,设计劳动活动,能让学生再度认识到自身对于文化传承的重大作用,领悟并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将传统民间技能与小学劳动教育活动相结合,能够让劳动课程的进程更具仪式感与趣味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体验感。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个节日都与特定的劳动习俗及民间传统紧密相连。在进行劳动活动教育时,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先为学生讲解粽子的包法,介绍粽子的食材构成、形状等,再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活动。学生在包粽子的活动中,会发现看似简单的粽子制作起来并不容易,泡糯米、洗粽叶以及扎粽子五彩绳的系法等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总之,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宏大背景之下,教师在规划与施行劳动教育时,需深度探寻其内在的意义与精神价值,并竭力促使传统文化元素与劳动活动有机结合。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而且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有裨益。故而,劳动教育应当彰显出其传统文化特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向学生清晰阐释劳动教育的深远意义,保证学生在清晰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以此推进文化的传承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小.耕读文化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23.
[2]刘丛远.小学劳动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实践[J].新课程研究,2023(13):45-47.
[3]秦家慧.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23.
[4]李范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劳动观的现状及对策[D].鲁东大学,2023.
(责任编辑:武亮 实习编辑:倪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