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素养、能力在命题中有效融通的实施策略

作者: 顿喜龙

摘要 在命题中,寻求价值、素养与能力的有效融通,即深入探测考查学生价值观念、核心素养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融通,达到对学生的整体评价。2024年兰州市高三诊断考试历史卷第18题,以时代精神为主题,凸显了命题立意的价值引领、内容依标据本、问题设计突出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的考查,对于价值、素养、能力在命题中的有效融通,具有一定的借鉴启示和实践反思价值。

关键词 价值 素养 能力 有效融通

命题中的有效融通指的是试题所导向的价值观念、考查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能够在一道试题中联系贯通,渗透交融,达到互通有无、相互补充的效果,在考生的答案中这三方面能得到综合呈现,形成更整体的评价,是一种综合性思维和行动方式。2024年甘肃省兰州市高三诊断考试历史卷第18题,以时代精神为主题,依托本省历史人物王进喜组织材料,设计探究活动,一定程度上融通了“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内容,兼顾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对于价值、素养、能力在命题中有效融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价值、素养、能力在命题中有效融通的必要性

(一)实现育人实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4在培养正确价值观方面,试题的命制反映社会主流价值,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并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历史学科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即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在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方面,日常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将解题等同于解决问题。高考则要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学生如果只“就题论题”,就无法灵活地把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在试题中,融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等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其历史实践应用能力,有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通过试题的融通考查,设计出更加综合和开放的试题,助推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生活世界中复杂问题时的有效解决,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具有历史意识、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深化历史教学改革

新课标明确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1]4。对其划分维度,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核心素养水平,而日常教学实践中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多存在平面分解、线性累加的割裂倾向。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从割裂走向融通:从学生完整生命个体的视角考查核心素养,从整体多维的视角考查具体核心素养要素。命题导向对教学具有重要的反拨作用,有效融通的试题可引导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让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价值、素养、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不是孤立记忆知识点,而是形成系统的历史认识;让教师关注学科交叉融合,引导学生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以此推动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变革。

(三)提升考试效度

有效融通考查的试题能够提高考试的效度。

首先,试题情境的融通,包括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的融通,使试题情境更加多样化,可以考查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能力。

其次,基于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视角,通过巧妙架构,在试题中将学科必备知识、主干知识和基本理论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融通考查,能将教学活动与评价活动有机结合,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融通使评价标准明确,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化,能实现应用性和创新性的结合,能提升教育评价的科学性。融通考查有助于构建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价值、素养、能力在命题中有效融通的实施策略

以2024年甘肃省兰州市高三诊断考试历史卷第18题为例,鲜明地体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核心功能,一定程度上融通了“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内容。

(一)以立意高远的价值引领统摄

“命题立意体现试题命制的价值导向,是试题命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立意高远是试题命制的灵魂。”[2]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价值旨归,无疑成为命题立意的应然要求。本试题通过人物个体相关史料的呈现,形塑王进喜这一富含爱国情感的意象,呼应热点,引导学生体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试题立意高远,以小见大。其在全市诊断考试这一大范围的应用,将考生对时代精神的思考有效迁移到其答题体验当中,促成了历史教育功能在考场和习题讲评中的再实现。

本试题从王进喜出生到去世,其个人命运的发展轨迹在大事记的概述中呼之欲出,人物人生的发展、转折、奋斗等信息,虽然不是题目要求的思考方向和答案,但一定会潜在地影响学生进行相关思考。教育的本质是成人、立人。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思想导向和价值意蕴,为命题立意的实然要求。学生在试题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分数,更帮助其自我成长,这种无形之中的意义输出,会潜在引导和影响学生的行为逻辑,甚至重塑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成长起到更大的作用。

(二)以依标据本的教考衔接聚合融通

新课标既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也是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坚持依标命题,试题创制思路和呈现内容符合课标的要求,才是合格的试题。新课标中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部分的要求为要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据此,本题设计逐步递进的探究活动:第一问(王进喜跳入泥浆池控制井喷的图片和1972年发行的王进喜邮票,哪一件作品印证主题)和第二问(对王进喜的事迹的史料价值进行评估和说明)引导学生感受王进喜精神,第三问引导学生通过王进喜大事记中的生平事迹进一步体悟这一精神。三问贯通不但使学生深入认识王进喜的个人精神,并在此基础上由点及面生发扩展,引导学生体悟宏大叙事下的群体精神和特定时期的时代精神,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深入落实依标施教,强化理念与实践的一致性和契合度。

在备考复习中,许多学生的困惑之一是“学考割裂”:学了好多,考试用不上;知识懂了,面对考题却关联不上。导致这一现象的主因是:以能力素养为取向的考题和部分教师没有较好的向能力素养培育转变的日常教学现实间的矛盾。作为中间环节的试题命制,教考衔接失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本题与教材的融合度较高,较好地实现了教考衔接和以考促学,指向教师、学生、命题者目标的同一性,贯彻教学评一致性探索实践,有利于改善部分教师日常“跟着感觉走”的传统教学困境,可助推日常教学实施中更好地依标用本。教材正文关于此题的相关表述如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同时,在教材的“学思之窗”部分,教材还给出大庆人吃苦耐劳,出色完成石油会战的一段材料,并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说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是那个年代的时代精神。

(三)以贴近生活的情境创设实现融通

如何让情境创设这一试题考查载体更好地指向价值涵育、素养考查、思维能力的体现、综合性和创新性问题的解决、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是试题命制实践中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本题贴近学生生活,选取学生熟知的历史人物,辅以特定时代下对其进行宣传记载的各类材料,并整理出学生易于共情的主人公经历,使试题情境较好地体现了生活化。

同时,乡土资源在试题命制中的重要性得到提升。本题取材的王进喜出身甘肃玉门县赤金堡,玉门解放后,他通过考试在玉门老君庙钻探大队当上了钻工,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选取学生较熟悉的家乡人物创设情境,试题面貌正面积极,鲜活生动,富有时代气息,利于拉近考题和考生之间的距离,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试题情境的育人价值得到落地,并通过对历史上时代精神这一真实问题的思考回应,无形中助推学生关切现实社会,体悟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四)以考查素养的整体架构达成融通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1]4,本题的问题架构较好地实现了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五大核心素养在题目中得到了综合呈现。

就唯物史观而言,题目第三问:简析这一时期特定内涵时代精神的形成背景。学生对材料提取分析和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涉及诸多唯物史观原理的运用,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例如:三大改造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例如: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急需自力更生);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就时空观念而言,本题前两问对于各类史料价值的评估,要求学生关注史料间的时间关系,才能对史料价值进行更准确的分析;第三问的诸多答案要点,需要学生关注到大事记表格中呈现的时间节点,并在此基础上将特定的史事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分析。

就史料实证而言,本题前两问(第一问哪一件作品邮票、图片更能印证主题,强调理由,第二问对王进喜事迹的史料价值进行说明)要求学生对呈现的多种类型史料进行辨析,以此回答其价值差异,要求学生秉持实证态度,实事求是,按照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的思辨意识进行分析比对,培养并训练了历史态度与方法,很好地体现了对史料实证的考查。

就历史解释而言,前两问在史料辨析的基础上,学生会体悟到历史阐述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包含阐释者的主观认识。第三问在学生辨析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揭示产生时代精神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进而对“历史规律”“历史经验”形成一定的体悟,考生对答案要点的凝练,能充分体现其历史解释的素养水平。

就家国情怀而言,本题情境内容和问题架构所指向的情感认同、责任使命意识,对于考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是很好的涵育,融通了育人目标和学科考查内容,既有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感性激发,又引导学生对时代精神的理性思考。

(五)以能力为重的问题设计深化融通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考试招生要“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3]。高考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试题命制实践中,注重评价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具备的能力,注重学科思维品质以及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本题的问题设计紧密围绕历史学科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三个关键能力群要求展开。

本题前两问的设计,很好地实现对学业质量水平2[1]42的考查。问题(1)和问题(2)涉及的史料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相关主题,在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中,能较好地考查出学生理解与辨识这一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历史事物”“阐述历史事物”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第三问能较好地实现对学业质量水平3和水平4[1]44的考查。学生需要结合材料呈现的时间节点、人物经历,关联到具体的历史史实,提炼信息组织答案,从多方面说明出现时代精神的背景。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能较好地考查出学生“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等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能较好地考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物”这一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反映出其“发现和提出问题”“论证问题”“得出结论”等历史探究能力。

三、结语

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在本题中得到了综合体现运用,依托历史人物王进喜组织材料,设计探究活动,鲜明地体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核心功能,一定程度上融通了“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内容,兼顾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对于价值、素养、能力在命题中的有效融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李义初.指向综合素养的高中历史跨学科命题探析[J].基础教育课程,2024(1):93.

[3]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责任编辑:武亮 实习编辑:杨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