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床,我们一定有办法

作者: 刘玲敏

搬床,我们一定有办法0

进入大班后,我们搬进了新教室,教室里有八九张叠叠床。开学第一天,孩子们午睡整理完毕后自发地提出要搬床,有的甚至迫不及待地行动了起来。木质的叠叠床偏重,保育员担心孩子们受伤正要阻止,我上前拦下她,对孩子们说:“大家都可以试一试。”听罢,孩子们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一拥而上,好几个人搬一张床,磕磕绊绊地将床摞好。我很好奇,如果我不介入,孩子们会不会一直这样搬。

没想到,第二天、第三天孩子们搬床的场面仍然有点混乱,我用视频记录了下来。午睡结束后,我和孩子们一起观看视频,他们一下子就关注到很多人在搬一张床:“搬床的人好多呀。”“这样搬床真好玩,就像蚂蚁搬家一样。”其中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他们这样搬床不对。”哪里不对呢?我们决定进行现场试验。孩子们摩拳擦掌,肩挨着肩挤在床边,轻松地将床抬了起来,可因为人数太多,最后床不大容易摞上去,经过一番调整后才将床摞好。搬完后,孩子们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人太多了,很挤。”“床边围满了人,床搬不上去的。”最后,他们认为许多人搬一张床虽然轻松,但耗费的时间长,而且最后床可能摞不上去。

“那么,你们觉得几个人一起搬床合适呢?”话题一出,孩子们纷纷讨论了起来,有的说2人,有的说3人,有的说4人。孩子们意见不同,提出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判定的标准是搬床所用的时间。经过激烈的角逐,孩子们通过比较记录的时长,发现2人组(可可和壮壮)用时最短。这真是令人出乎意料!他们很疑惑,怎么人数最少的小组反而胜出了呢?孩子们发现2人组是班里公认的“大力士”组合,无论怎样都会胜出。除此之外,可可认为他们商量的时间短,这也是胜出的原因之一。4人组对此表示赞同,他们花费了不少时间商量站位,所以慢了一些。3人组在床的头尾各站了1人,长边靠近床头的位置站了1人,结果搬床时床不慎翻了。不过,他们认为只要调整站位也能成功。我肯定了孩子们能从失败、成功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愿意积极想办法再次尝试的做法,并鼓励其他孩子一起探索搬床的好方法,将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

这次,原先的3人组调整了站位。3个人搬床可真不容易,即便一次又一次失败,他们也没有放弃,最终他们发现2个人抓住一条长边的2个角,另一个人站在另一条长边的中间位置,床就不会翻。其他孩子发现4人搬床时起码有3种站位:“4个人分别站在4个床角”“床的头尾站2人,两边各站1人”“床的头尾各站1人,剩下2人站在同一边”。不过,他们在尝试后排除了最后一种站位,因为这样站并不省力,当4人一起用力搬时,站在头尾的人感觉“床变重了”,而当抓住长边的人放手时,两头的人反而轻松了不少。

在之后的日子里,孩子们睡醒后总是自觉地承担搬床的任务,他们互相合作,收获了别样的感受和情感。比如,潇潇个子很高,而宸宸个子矮,搬床时,潇潇总是会让宸宸先抬起来,自己再抬到与宸宸差不多的位置,以免宸宸搬得太吃力,要将床往上摞时,假如被床挡住视线,他们会互相询问,保证对方举稳后再向上抬,避免彼此受伤。在搬床的过程中,走得快的孩子会放慢速度,保证和自己的伙伴步调一致;力气大的孩子会帮助力气小的孩子摞床;个子矮的孩子会先摞好底下的几张床,个子高的孩子再摞上面的几张床……虽然每个孩子特点、能力不同,但是都能积极参与搬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懂得相互合作,学会互相关心、相互适应,增强了责任感、自我价值感和关心他人的情感。

孩子们对搬床的热情不减,俨然将其视为生活中的一部分。稀松平常的日子里总蕴藏着诸多有意义的生活小事,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挖掘其中的价值。生活中充满着各种解决问题的机会。只要我们理解、悦纳孩子们的想法与行动,耐心等待,给予肯定与支持,相信他们一定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上一篇: 遇见白鹭
下一篇: 拆石膏的小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