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情感,提升能力

作者: 韦琴芳

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思考,我认为教师在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回溯过程、分析原因,更要唤起同理心,引发情感共鸣

案例中,面对幼儿之间发生的矛盾,教师的调解遵循“帮助分析原因—引导相互道歉”的流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分析自己的不当行为,但忽略了对幼儿同理心的唤醒,没有引导幼儿去思考自己的不当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不便以及不良的情绪体验。比如,在处理琪琪和兜兜的矛盾时,只询问琪琪“你觉得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却没有追问“如果兜兜也像这样把所有积木都拿到自己跟前,你就没有积木可玩了,你会怎么想?”在没有较大矛盾冲突或较复杂情感体验的情况下,琪琪和兜兜服从教师的权威,遵照教师的指导相互道歉并相互原谅。而到了处理黎黎和恒恒的矛盾时,教师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只关注了更为显性的受害者黎黎的憋屈,却忽略了恒恒被别人冒昧“完善”作品后的愤怒。如果此时教师先请双方分别陈述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再引导二人换位思考,是不是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而与对方共情呢?

二、要引导幼儿道歉,更要关注后续行动上是否改进

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形成道德自律。因此,冲突发生后,教师不应只着眼于在当下让幼儿通过口头上的道歉息事宁人,更重要的是关注幼儿是否真正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在后续以实际行动做出改进。比如,相互道歉并和解后的琪琪和兜兜,是否意识到独占、争抢玩具是不对的,又是否会在以后的游戏中践行共享玩具的约定?被迫道歉的恒恒在以言语修复关系失败后,能否真正意识到用武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并减少这样的行为倾向?拒绝原谅与和解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教师需要和幼儿一起剖析拒绝的理由是否充分,以及拒绝后是否还可以根据对方改过的表现而考虑重修于好,避免幼儿无端摆出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架势。

三、要就事论事解决矛盾,更要多途径提升交往技能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多地依赖成人的态度去判断周围的人或事,并依赖成人的评价与裁决解决矛盾,这也解释了为何由同伴间的小矛盾引发的告状行为频发。教师如何顺应幼儿的年龄特点,慢慢地从被依赖的角色中脱身呢?就事论事解决矛盾只是“授之以鱼”,提升幼儿的交往技能才是“授之以渔”。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幼儿的交往策略,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讲故事和表演,让幼儿了解表示歉意有多种方式,最关键的是让对方感受到真诚;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知道在集体中如何以协商的方式兼顾各人的需求,与他人友好相处;通过辩论活动,让幼儿明晰自己有权决定是接受道歉还是拒绝原谅,判断的依据是自己受伤害的程度以及对方改过的表现。

(江苏扬中市实验幼儿园 韦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