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想多了吗

作者: 禇贞静

大班的户外建构游戏中,男孩航航利用积木搭起了房子。在搭建屋顶时,他本来想找一块长木板架在两边的支撑柱上来封顶,却发现最长的木板已经被用完了,而短一些的木板则不够长。于是,他改变了方案,找来两块短木板,分别搭在两边的支撑柱上,并找来方木砖搭在上方,将其压住,使其保持平衡。运用这样的方式,他将两块短木板连接在一起,达到了跟长木板一样的搭建效果。我在一旁观察,为航航的这种创新的做法而惊叹。以往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孩子们通常会去同伴那里借一块长木板来搭建,或者采用在两块短木板的连接处增加一个或两个支撑柱的方法来解决,我还没有见过哪个孩子像航航这样,用压重物的方式让短木板在仅有一根支撑柱的情况下保持平衡。这个方法不仅有创造性,而且反映出孩子对于物体重心等的经验。

这天的游戏结束后,航航画了游戏故事,我以一对一倾听的方式,引导他讲述自己的游戏故事。航航说:“今天我在搭积木,我们搭的是一座房子,我在下面放了几根柱子,然后拿了一些木板放在上面,房子就搭好了,我可以住进去了。”我发现他并没有讲到自己遇到材料短缺的问题后是怎样想到解决办法的。这出乎我的意料。那么,他在搭建时意识到自己用了一个很有创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吗?带着这一疑问,我给航航播放了一段刚刚在他游戏的过程中拍到的视频,然后问他:“你在这里为什么用了短木板?”在我的追问下,航航说到了自己当时的想法和做法:“长的没有了,短木板左边右边都有一块,我用积木压住就不会倒下来了,和长的一样了。后来,我感觉还是有点晃,就又压了一块。”我对他的解决办法给予了肯定,他听到后表现得很开心。

几天后,我组织了一次集中分享活动,引导孩子们交流近段时间以来在建构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有的孩子分享了自己搭建的内容,有的孩子分享了自己运积木的方法。在谈到材料短缺问题的解决办法时,我邀请航航来分享自己的经验,还播放了那段游戏视频,希望通过这样的分享开拓其他孩子的思维,帮助孩子们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可是,我发现,除了航航以及当时跟航航一起搭建的几个孩子,其他孩子对航航分享的内容好像并不怎么感兴趣,也没怎么听明白;而航航在简短分享了自己把长木板换成短木板的故事后,就开始讲述自己搭好房子之后是怎么玩的了。

回想在之前的游戏观察中,我也多次发现有些孩子就像航航那样,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游戏过程中遇到并解决了什么关键问题或是出现了什么创新的做法,因此在游戏的回顾和分享环节往往不会如教师所期待的那样谈及教师觉得有价值的内容,需要在教师追问、引导后才会说一点。我感到疑惑:这是为什么?难道是我想得太多?孩子和教师对于游戏所关注的内容为何如此不同?面对孩子和教师看待游戏的这种差异,我还需要引导孩子去分享我觉得有价值的内容吗?如果不做这样的引导,我感到游戏分享不够有针对性,缺少思维的参与;但如果我坚持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去引导孩子,又感到缺乏儿童视角,而且分享的效果也不好。我究竟该怎么做呢?

您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如果是您,会如何应对?

(浙江海宁市袁花镇龙溪幼儿园 禇贞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