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需要支持儿童学习

作者: 王艺澄

基于儿童需要支持儿童学习0

当教育回归本质,关注儿童需要就成为支持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教育实践的路上,我们倡导既关注儿童的学习方式,也关注教师的有效引领;既关注环境对儿童的潜在影响,也关注儿童个性化的表达与表征。然而,把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行为中时总是存在很大差异。为此,我们建立常态化自我评估机制,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诊断、自我改进,并结合课程实践开展了有意义的探索。

一、幼儿有与教师共构课程吗?

基于儿童需要、与儿童共构课程的教育模式正逐渐成为主流。它强调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专业引导,通过双方的积极互动与合作,使课程成为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缺乏课程意识,难以及时识别儿童的需要与其全面发展的关系;有些教师虽然能识别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但缺乏整合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能力;还有些教师虽然认同师幼共构课程的理念,但不经意间依然会走上教师主导的道路,常常忽略鲜活的问题场景,按自己的预定计划实施课程。

我们经历过这些误区,也曾感到困惑和迷茫。后来我们经过不断的课程审议、教研活动,梳理出了以下经验:一是用专业的视角去分辨问题的价值,深入思考后再行动;二是用团队的力量整合园内外资源,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三是让学习与生活、游戏紧密连接,三者密不可分,相互成就。

“车车世界”主题活动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星期,教室变成了一座“车车博物馆”。孩子们在美工区开展消防车设计大赛,在建构区开设洗车场和修理厂,在科学区测试不同轮胎在斜坡的下滑速度,在语言区设计和讨论交通标识,并准备在全园晨会中提出关于交通安全的倡议。随着收集的资源越来越多,孩子们的新问题也层出不穷:车的发动机在哪里?车有几个灯?下雨时车窗上刷来刷去的东西是什么?于是,教师与校车司机共同策划了参观校车的活动。孩子们观察得非常细致,也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校车上有一个小锤子(安全锤),车后还有一个小管子(排气管),如果车开进水沟里,小管子会不会进水?水会不会流进车里……在众多问题中,关于镜子的问题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车窗两边像小耳朵一样的镜子是做什么用的?是为了看到坐在后面的人吗?两边的镜子可以收起来又可以打开吗?为什么我在镜子里看到自己变圆变小了?教师请校车司机联系汽车修理厂,收集了废旧的后视镜。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后视镜的镜面是凸起的,与平面镜相比能看到更大范围的事物。这次探究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发地再现了“倒车了,后面的人请快离开”等经验。

就在孩子们研究后视镜时,恰逢幼儿园门口安全整改,路口安装了一面超大的凸面镜。孩子们惊喜地发现,这个凸面镜和后视镜有同样的效果。教师意识到这是一个引导孩子将科学发现与生活经验、生活场域紧密联系的好机会,于是,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既然凸面镜有这么多用处,幼儿园有没有需要用到凸面镜的地方?”孩子们展开了讨论:“我觉得大型玩具旁边需要凸面镜,这样上面的人和攀爬网里的人都可以发现谁过来了,不会堵住。”“我觉得大积木区需要凸面镜,这样可以提早看到踢球的人,提醒他们不要把我们的建筑弄塌。”……教师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提议告诉园长。园长和教师经过讨论,决定提供几个小型凸面镜。凸面镜成了操场上非常受欢迎的工具,有时被放置在建构区,有时被放置在大型玩具处,有时被放置在骑行道……

后视镜引发的一系列活动,呈现了师幼共构课程的历程,师幼双向驱动的课程实践真正落实了双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敏锐地捕捉教育信息,与孩子共同挖掘课程资源,鼓励孩子深入探究感兴趣的问题,并将学习中的发现应用到生活场景中,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他们作为社会小公民的参与意识。这一系列学习进阶活动让师幼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联盟”,共同拓展课程内容,使课程实施更鲜活、更生动了。

二、幼儿有与环境积极互动吗?

虽然教师知道儿童与环境的积极互动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要落实这一理念并不容易。我们常常看到那些从成人视角出发设计的精美环境,不利于儿童的自主学习和探索;那些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创设的环境,无法吸引儿童与之积极互动,难以推动儿童的学习进程。

判断环境创设是否适宜,主要看它能否与儿童产生积极的联结和互动,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环境是动态的,能随时根据儿童的需要调整;环境是可操作的,能使儿童在操作中主动构建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环境是与时俱进的,儿童生活在智能化时代,学习工具已经变得更加多元。这样的环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能为儿童提供大量的观察、联想、探究、创造的机会。

一天清晨,保安叔叔在幼儿园天台发现了一窝刚出生的小鸟。园长和教师们经过商议,决定在鸟巢上方安装一台实时摄像机,并通过操场上的大屏幕实时转播小鸟的成长过程。这一举措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孩子们能持续地关注小鸟。

自从有了大屏幕的转播,孩子们观察小鸟的行动变得更加频繁和自由了。他们一边观察一边讨论。“下雨天小鸟会不会感冒?”“我们要不要给小鸟打伞?”“小鸟好像在吃树叶,小鸟不是吃虫子的吗?”“这到底是什么鸟?是不是长大了才能知道是什么鸟?”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查找资料,推测这窝小鸟是红耳鹎,它们以杂食为主,树叶是它们的主要食物之一。一天下暴雨,孩子们在窗户前看到了操场的大屏幕上鸟妈妈张开翅膀为小鸟挡雨的情景。“老师,鸟妈妈会不会着凉?”“你们快看,鸟妈妈的羽毛是防水的,水都滑下去了。”“鸟妈妈对小鸟可真好呀!”教师趁机引导孩子们联想妈妈在雨天是怎么照顾自己的,孩子们回答道:“妈妈抱着我,还给我打伞。”“妈妈有一个大雨披,我可以躲在妈妈的雨披里,可暖和了。”

然而,由于幼儿不断在天台观察以及偶尔摇动竹子,鸟爸爸鸟妈妈可能感受到了威胁,连续两日没来喂食。加上连日的暴雨,小鸟们日渐虚弱,最终未能成活。这件事让孩子们非常伤心,他们埋葬了小鸟,难过了好几日。

小鸟葬礼后两周,园长经过三楼走廊转弯处,在窗外大树枝上意外发现了第二个鸟巢。鸟妈妈安静地在里面孕育新生命。这个新发现带给孩子们又一轮惊喜。有了前期的经验,他们都知道要静静观察,不能打扰小鸟。幼儿园后勤部门第一时间在三楼走廊创设了小鸟“瞭望站”,并提供了图书、望远镜和平板电脑。孩子们通过翻阅图书了解更多鸟类繁殖的知识,用望远镜观察鸟妈妈的孵蛋行动,还用平板电脑记录自己感兴趣的画面。在环境的支持下,孩子们产生了持续探究的兴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不久,教师在幼儿园大门口的竹林里发现了第三个鸟巢。园长马上请后勤部门安装实时摄像机,帮助孩子们记录这段等待生命诞生的日子。摄像机记录了鸟妈妈日夜看护鸟蛋的画面,这推动了孩子们的持续探索。比如,“鸟妈妈趴在鸟蛋上,会不会把鸟蛋压碎?”“鸟妈妈为什么要趴在鸟蛋上?白天也趴着,晚上也趴着,它不累吗?”“我看到鸟爸爸飞来了,它是不是给鸟妈妈带了食物?”“是鸟妈妈孵蛋还是鸟爸爸孵蛋?要孵多久呀?”为了支持孩子们的探究,很多班级都创设了鸟类诱导区。诱导区里有鸟类书籍、小鸟模型、小鸟手工艺品、小鸟画像。其中,中一班和大二班对小鸟的兴趣最浓厚。他们主动通过翻阅图书、上网查询,了解了更多关于鸟类繁殖、饮食和飞行的知识。孩子们通过拍照识物软件确认第二窝和第三窝小鸟是白头鹎。大二班为了欢迎小鸟的诞生,制作了小鸟T恤和小鸟一家的黏土作品。中五班创编了“小鸟诞生记”的戏剧,准备在全园晨会上展示。环境中日渐丰富的研究成果和作品不断拓宽着孩子们的认知。

终于,小鸟出生了,它们嗷嗷待哺的样子让孩子们兴奋,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它们在鸟巢里好拥挤呀,等它们长大了住不下怎么办?”“小鸟怎么学会飞行?如果不会飞,会不会掉下来摔伤?”教师们为此提供了有关“小鸟学习飞行”的科普视频。终于,小鸟飞离了鸟巢,跌跌撞撞地从一个树杈跳到另一个树杈。看到小鸟站稳的那一刻,孩子们都松了一口气。最后学会飞行的小鸟还在保安室住了几天,保安叔叔把小鸟放在小筐里,去每一间教室巡游,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小鸟的特征。

为了庆祝小鸟的出生以及它们成功飞离鸟巢,孩子们专门为小鸟举行了一场生日会。他们穿上自己绘制的小鸟T恤,用超轻黏土制作了很多生日蛋糕,蛋糕上装饰着小鸟爱吃的叶子和小虫。他们为小鸟唱生日歌,还展望了小鸟学会飞行以后的生活奇遇,并把这些故事画成了连环画或变成了角色区的扮演游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鸟的生活都是孩子们表达表现的素材和灵感源泉。

这个案例体现了孩子与环境的积极互动。正是因为幼儿园提供了实时摄像机和望远镜,使孩子得以持续观察小鸟的动态变化,与小鸟建立紧密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受益者,更是深度的参与者。他们在与小鸟互动的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学会了如何感受、理解和表达情感,体验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幼儿有充分的感知、操作、体验的机会吗?

儿童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感知、操作、体验既是儿童的学习方式,也是他们与真实世界建立联结的过程。过去,教师过于强调认知结果,未能真正理解“过程”对儿童发展的意义。现在,教师尝试从学习者的视角出发去理解儿童的学习,珍视生活的独特价值,为儿童创设充分感知、操作、体验的机会,助力儿童开展深入的探究,让儿童在深度学习中发展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小二班开展了“美味的水果”主题活动,起因是孩子们吃水果的热情一直不高,教师希望通过主题活动激发孩子们对水果的喜爱。教师尽力避免认知取向,全方位调动孩子的感官,让他们在充分感知、操作、体验的基础上与水果建立紧密的情感链接。

教师首先通过统计了解孩子们喜欢吃的水果,然后引导孩子们开展了全方位的感官大挑战活动。在味觉大挑战中,孩子们学习制作水果捞、水果糖葫芦、水果沙拉,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味觉,发展了手部精细动作,还让他们了解了不同工具的用途,提升了对工具的掌控力;在嗅觉大挑战中,孩子们用嗅觉瓶练习识别各种水果的气味,逐渐接纳水果的味道;在视觉大挑战中,孩子们识别水果和它的剪影;在触觉大挑战中,孩子们戴上眼罩玩“水果魔法袋”的游戏,通过触摸和推理,猜测水果的种类;在制作大挑战中,孩子们学习设计水果拼盘、用果皮堆肥、制作水果茶等。总之,教室的各个区域都布置了与水果相关的操作材料,孩子们通过多感官协同,深化了对水果的认识,产生了对水果的喜爱之情。

幼儿园各个部门都积极配合孩子们进行探索:厨师叔叔帮助孩子们收集果皮,支持孩子们开展堆肥活动,将果皮变废为宝;保健医生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每天摄入两种水果的营养价值,并统计孩子们的喜好;花工伯伯和孩子们一起种下他们喜欢的蓝莓树,丰富孩子们的种植经验。此外,家长也在家中与孩子一起制作水果蛋糕和水果奶昔,让孩子体验为家庭服务的乐趣。

一天,豆豆带来了一只小乌龟,龟壳上被商家涂上了油漆,这对小乌龟的健康不利。教师趁机启发孩子思考:“我们能不能通过卖水果制品筹集一些基金,帮助小乌龟清除龟壳上的油漆?”这个建议让孩子们很兴奋。于是,教师组织了谈话活动,话题包括“卖哪一种水果制品”“卖东西需要准备什么”“你们想怎么推荐自己的产品”等,孩子们通过热烈的讨论,决定制作水果捞、水果沙冰、水果糖葫芦,还制定了“美味水果”推广计划。孩子们与教师一起准备饮料杯、塑料小盒等包装物,设计了宣传语和价格标签,还打印了收款二维码。一切准备就绪,孩子们开始面向教师和家长进行筹款义卖活动。全园教职员工欣然支持孩子们的义卖行动,家长也在开放日助力孩子的筹款计划。

这个主题活动顺应小班孩子特点,为孩子们创造了充分感知、操作、体验的机会。孩子们在与水果的亲密互动中,调动多种感官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和探索。为了筹款帮助小乌龟恢复健康,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换取资金,既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增加了社会交往的机会,还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习得了数学经验,可谓一举多得。教师既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又进行了适宜的引导。孩子们在积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