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下水道”的秘密
作者: 陈雪晴
教育部颁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提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结合时代要求,衔接古今,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我园近年来与南京市六朝博物馆联合开展“寻美六朝”博物馆课程活动,在选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时尝试贯彻这一原则。南京市六朝博物馆是展示六朝时期文物最全面的遗址博物馆,里面展示了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陶俑、青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六朝建康城城墙遗址和大型排水设施遗址。在此次的“寻美六朝”博物馆课程中,大一班、大二班的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了六朝博物馆,近距离观察了各种文物和遗址。教师原以为孩子们会对青瓷莲花尊、陶俑这些制作精美或造型丰富的文物感兴趣,没想到一些孩子居然对博物馆负一楼的下水道遗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该遗址两侧是残缺的砖墙,中间有断裂的木桩和阶梯状的木板,看上去很不起眼,可孩子们就是对这个不起眼的、来自一千多年前的下水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案例呈现
1.遇见“千年下水道”
在参观博物馆前,为了让孩子们能有计划地参观,细致地观察自己喜欢的文物,教师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你还找到了哪些喜欢的宝贝”调查表,鼓励他们将自己喜欢的文物或遗址记录在调查表中,以便回来与同伴分享。在孩子们分享调查表时,淇淇激动地说:“我在六朝博物馆找到了一千多年前的下水道!”其他孩子纷纷回应道:“那个下水道好大的,里面都能开小汽车!”“我也看到了,两边是用砖头搭成的墙壁,中间还有木头。”“我还看到一块像楼梯一样的木板。”“那个是下水道的下坡,我听讲解员叔叔说的。”就这样,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与同伴分享着自己的发现。
这时,教师开始思考:为什么孩子们会对六朝下水道遗址感兴趣?教师在日常观察中发现,孩子们看到马路上排水的窨井盖或听到雨水流到路边下水道发出“哗哗”的声音,会好奇地看一看、听一听,这些经历可能是他们对一千多年前的下水道产生兴趣的重要原因。接着,教师又思考,下水道对古今人们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研究它有什么价值呢?孩子们能感受到这些价值和意义吗?带着这几个问题,教师收集了大量的有关古今下水道的资料,并进行了整理,了解到六朝时期的下水道是城市重要的排水系统,用以排放城市污水和防止内涝,对六朝时期人们的生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还发现六朝下水道设计原理、功能和对人们生活的作用是古今相通的。其中,利用坡度将管内的水引向指定方向的设计思路和建筑中的榫卯结构,至今还被广泛地运用到现代城市下水道以及建筑的设计中,这些都说明了研究六朝下水道的意义。但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感受这些意义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提供丰富的材料,帮助孩子们与六朝下水道产生联结,并进行持续探索。
有了这些思考后,教师把对六朝下水道遗址感兴趣的10个孩子召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名为“千年下水道”的项目小组,支持他们继续探索。
在项目小组活动中,笑笑提出疑问:“中间的木头是用来干什么的呀?”战战猜测道:“木头可能是为了防止下水道塌下来。”接着,又陆续有人提问:“为什么下水道要有下坡呢?”“为什么六朝的下水道这么宽大?”“六朝下水道和我们现在的下水道有什么不一样呢?”教师提议将这四个问题记录下来,大家一起尝试寻找问题的答案。
2.阶梯状木板
孩子们对六朝下水道的四个问题进行了投票,按照票数多少,从票数最多的“为什么下水道会有下坡”开始了探秘之旅。
(1)关于阶梯状木板的讨论
“六朝下水道里有像楼梯一样的木板,爸爸说那是下水道的下坡。可是,为什么下水道要有下坡呢?”嘉嘉问道。淇淇回答:“我听爸爸讲过,那是因为水是往下流的,下坡可以把水运到下面。”这时,妍妍追问:“可是水可以直接渗到土里,为什么还要下水道呢?”淇淇回答:“因为下水道里的污水是要排放到河里面的,这样污水就不会积在城市里污染环境。”嘉嘉追问:“那水是怎么从下水道流到河里去的呢?”淇淇回答:“可能还有很多通道和木板把水运到下面。”原来,淇淇在参观博物馆后,对下水道很感兴趣,他的家人就带他看了很多有关下水道的图画书、视频,所以相较于其他孩子,他对下水道更为了解。
教师在此时出示了六朝下水道遗址中阶梯状木板的局部特写照片,问道:“六朝下水道的木板是什么样的?”妍妍说:“像台阶一样。”深深说:“是从上往下连接的。”教师说:“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呢?有什么用?”淇淇指着图片说:“水就可以从这个上面运到下面了。”教师说:“那我们可以搭个这样的模型试一试,看看它是不是像大家说的,可以把水从上面运到下面。”孩子们用积木尝试搭建了模型,当他们往积木上倒水时,他们发现水确实可以从最上面的积木流到最下面的积木上,但是他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积木拼接的缝隙漏水。妍妍说:“这样污水不就漏出来了吗?”嘉嘉说:“那我们用管道不就行了?”孩子们都同意嘉嘉的想法。于是,大家到幼儿园各个角落寻找合适的材料,最终找到了需要的材料:透明PVC管、接头、水桶,还从种植园里捡来了菜叶、泥土和石头,将它们和水混在一起,自制了“污水”。
(2)排水实验
拿到透明PVC管后,孩子们立刻投入实验。一开始,他们只是随意用各种接头将PVC管往各个方向连接,渐渐地,他们发现污水只会沿着管道往下流,向上的管道里一直是空空的。在多次尝试后,他们发现,将管道连接成Z字形并使出水口向下,可以将高处的水引到低处,通向水桶或更低的水槽出水口。由此,他们得出实验结论:利用Z字形的管道,“污水”就能往下排放并流到相应的地方。他们肯定了淇淇对阶梯状木板的猜测,即六朝下水道中的阶梯状木板可能与砖头通道连接,可以把污水一级一级引到更低的、通往河流的地方。这时,他们也遇到了新的挑战:水里的“垃圾”把他们搭的管道堵住了。
3.千年木桩
“污水”中的菜叶、泥土和石头常常会堵塞管道,淇淇向教师求助:“管道堵住了,水排不出来了。”教师问:“那管道为什么会堵塞呢?”这时,源源说道:“因为里面有菜叶和很多东西,把管道堵起来了。”睿睿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们用棍子把里面的东西弄出来不就好了?”这个方法确实有用,但管道总是反复堵塞,渐渐地,孩子们有些不耐烦了。这时,教师再次出示六朝下水道遗址图片并提问:“古代人也会遇到这个问题,他们想出办法了吗?”“木桩。”孩子们齐声说道。淇淇说:“木桩应该可以把水里的东西挡住,这样下水道就不容易堵了。”想了一会儿,他又激动地说:“那我也要在管道里粘上‘木桩’。”妍妍说:“管道那么窄,我们用什么做‘木桩’才能放进管道?”淇淇说:“我们可以用牙签呀!牙签很细,剪一剪应该能放进去。”于是,大家找来了牙签,并将其剪成合适的长度,用纳米胶固定在管道内。做好“木桩”后,他们将“污水”倒进管道,发现牙签真的可以过滤水中的部分“垃圾”。
“那木头放在水里不会烂掉吗?”妍妍突然问道。妍妍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当时她在参观博物馆时,妈妈感叹了一句:“这个木头保留这么长时间都没烂呀。”教师追问:“烂掉的木头会怎么样?”妍妍说:“妈妈说,木头烂掉会发霉,还容易断。”这个问题难倒了大家。教师将项目小组所有孩子的问题收集在一起,发给博物馆的讲解员叔叔,并让孩子们与讲解员叔叔进行电话连线。从讲解员叔叔的解说中,孩子们了解到原来木桩的保存是有讲究的,他说“木头干千年,湿千年,不干不湿就半年”,也就是说木头泡在下水道的水里可以千年不烂,大家都很吃惊。
4.宽大的下水道
文文问道:“我们平时看到的管道比较窄,为什么六朝的下水道那么宽大?”淇淇解释道:“这是地下的下水道,跟我们平时看的不一样。”
为了能看到地底下下水道的“真面目”,教师带孩子们一起收集了现代城市下水道的图片,还从幼儿园的资源图书室找到了一本关于污水排放的图画书《下水道历险记》。该图画书讲述的是一只玩具小鸭子在主人洗澡时,从浴缸的下水道溜出去历险的故事,它生动、清楚地展示了污水是怎样从房屋中的管道流向通风竖管,再流向地下的化粪池、污水管、污水处理厂、沉淀池、曝气池、氯气池,最后流向河流的过程。看完图片和图画书后,孩子们知道了这么宽大的下水道是城市地底下的下水道,方便千家万户排放污水,在发大水时还能防止城市内涝的发生。孩子们由此推断:“如果六朝下水道很窄,又有很多污水,就来不及排放了。”淇淇补充道:“六朝下水道宽宽的,大大的,下大雨的时候能防止地上的房子被淹掉。”
5.古今下水道的不同
接下来,孩子们和教师一起寻找“古代下水道和现在的有什么不一样”的答案,教师为孩子们提供“污水到哪里去了”的调查表,请家长利用周末的时间,和孩子们在小区等地找一找现代城市下水道,了解现代城市污水排放和处理的方法,并协助孩子们将发现记录在调查表上,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孩子们在与同伴分享“污水到哪里去了”的调查表后,一起梳理了“古今下水道有什么”,并找出了古今下水道的不同:(1)材料:六朝下水道由砖块、木头建构而成,现代城市下水道除了会用砖块,还会用金属、塑料等材料。(2)组成:现代下水道里会有很多电子仪器,六朝下水道里没有。(3)污水的处理方式:现代城市下水道里的污水经过化粪池、污水处理沉淀池、曝气池、氯化池的处理后才能排进河流或海洋。他们还感慨道:六朝那个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塑料管道,只用砖块和木头,居然能造出这么大的下水道,实在是太厉害了!
6.古今下水道连通起来了
随着孩子们对下水道的持续探究,他们想用积木搭建一个“千年下水道”。在搭建的过程中,孩子们探索出了一些经验:“下水道的墙壁要搭好多层才坚固,不然总是会倒。”“建房子的时候,要先将下水道的位置考虑好,留出口,再建房子。”……后来,他们不仅搭建了六朝博物馆下水道遗址模型,还尝试用白色PVC管和积木搭建了他们想象中的现代城市下水道,其中包括各种造型独特的高楼、污水处理厂等。他们还对未来的污水处理方式进行了想象。笑笑想象着未来会设计出一款能放在家里的污水过滤机,这样污水就能直接变成干净的水,循环使用。深深说要发明一款机器人,把粪便直接运到下水道里,这样他们家的厕所就不会堵了。
一天,妍妍用一根白色PVC管将遗址模型和搭建的现代城市下水道连通,她惊喜地说道:“水从六朝下水道流到现在的下水道了!”是的,古今下水道的连通就像把古代与现代人们的智慧连接起来了一样。
教师将孩子们的作品传到项目组家长群里,家长群立即热闹了起来:“好壮观呀!”“孩子们真的是潜力无限!”“又是一个有意思的活动!”从家长们的感叹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孩子们进步的肯定、对幼儿园课程的肯定。
二、思考与启示
在“千年下水道”项目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体验者,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事物充满好奇,在动手动脑的亲身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在教师及时、适宜的引导中,由今推古,感受古人的智慧,增强文化认同感,萌发文化创新的主人翁意识。
1.幼儿出乎意料的兴趣源于古今相通
六朝下水道遗址虽不像其他的文物有精美的外观、漂亮的花纹或丰富的形态,却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看似出乎意料,实则是因为下水道是古今人们都需要的,也是幼儿现实生活中就能接触到的,这种历经千年却没有“断”的事物很容易引发他们的关注。而下水道遗址与他们平时看到的下水道又不一样,这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从而迁移已有经验,去猜测古代人们设计下水道的原因和方法,感受古人的智慧。
2.支持幼儿深入探究,以便对古人的智慧感同身受
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而应在分析幼儿可能获得的发展的基础上,提供充足的时间、丰富的材料,支持幼儿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从而寻找问题的答案。为了更好地支持幼儿探究六朝下水道,教师主要做了三件事。
(1)查阅文献,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明确传统文化事物的探究价值
知道幼儿对六朝下水道遗址感兴趣后,教师通过上网、翻阅书籍等途径,收集了大量的有关古今下水道的资料,包括六朝下水道遗址和现代城市下水道的组成、来源、材料等,并将两者的不同和相同梳理成表格。接着,教师通过对资料的认真分析,发现六朝下水道的设计原理、功能和对人们生活的作用是相通的,很多设计还被广泛地运用到现代城市下水道以及建筑中。教师明确了探究六朝下水道的价值后,更坚定了支持幼儿进行此次项目活动的决心。
(2)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持幼儿探索,并引导幼儿由今思古,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幼儿提出四个问题后,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相关图画书,寻找透明PVC管道、接头、牙签等材料,支持幼儿进行实验,并在实验后通过提问、追问,帮助幼儿由今思古,尝试寻找问题的答案,对古人智慧感同身受,充分感知生活在当下的“我”与传统文化事物的联系。
(3)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支持幼儿的探索
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更需有效整合幼儿园、家庭、博物馆等资源,为幼儿建构开放、和谐、共生的学习生态系统。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有意识地扩展课程的空间,积极调动幼儿园、家庭与博物馆的资源,支持幼儿探寻“千年下水道”的秘密。在此期间,无论是幼儿、教师、家长还是博物馆讲解人员,都根据幼儿探索的需要参与到课程中,协同合作,为幼儿的探究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3.激发幼儿参与文化创新的主人翁意识
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当代幼儿简单了解传统文化、享用过去的创造,而是要激发他们在理解和认同传统智慧的基础上,参与到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活动中来,感受到自己也可以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形成主人翁意识。幼儿在了解“千年下水道”的秘密后,探索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们带着自己的兴趣与热情,用积木和管道建构出现代城市的下水道,满足自己表达与创造的需要,甚至还想象出家用过滤污水的机器和运粪便的机器人,这些都是幼儿参与文化创新的主人翁意识萌发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