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的活动空间无限的成长可能

作者: 黄豪芳

有限的活动空间无限的成长可能0

为了实现“幼有善育”,积极响应建设家门口高质量幼儿园的号召,我园不断思考如何基于“幼儿发展优先”理念,打造托幼一体化背景下的托班环境。根据《上海市0—3岁婴幼儿发展要点与支持策略(试行稿)》的精神,我们应为婴幼儿创设一个整洁、有序、规律和充满感知运动刺激的物理空间,营造温暖、安全的心理环境,促进婴幼儿身心放松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获得全面均衡的发展。下面,我们结合中环园、梧桐园、欧泊园三个分园的经验,谈谈创设托班环境中的一些思考。

一、审慎选址,顺势而为

一直以来,幼儿园都会把托班教室安排在相对独立的位置,以凸显对托班孩子的呵护,确保孩子的活动不受干扰。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2—3岁孩子的思维与语言沟通能力日趋增强,他们越来越愿意与人对话、交往,他们喜欢看哥哥姐姐的活动,也喜欢在不同场地上玩耍。因此,我们应在了解2—3岁孩子发展特点和需要的基础上,审慎选择“合适的地方”,支持他们的学习与发展。缺乏节奏性与协调性是他们肢体动作发展的特征,他们需要大的活动空间,也愿意亲近自然。“合适的地方”不仅指教室空间合适,还指周边的资源能让孩子接触大自然,与水、泥、沙、树、草、花等互动。

·中环园的托班

在中环园,我们开设了第一个托班。在考虑托班教室设在什么位置时,我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原来的大三班教室,一个是一楼运动器械仓库。两个活动室面积相近,与园所门厅入口的距离也差不多。我们对两者的地理位置和资源进行了分析:大三班教室位于园所最东端,较为独立,而且可以从教室直接进入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的独享户外场地。场地上有小型滑梯,与沙水池邻近。仓库位于园所的西南端,其南门外是小山坡与跑道的组合,左边是游戏用的泥坑,右边是大操场与大型玩具的组合。这个户外场地虽不具备独立空间,却与多种场地连接。基于“联结自然,在生活中成长”的托育理念,我们最终选择了仓库作为打造托班教室的地方。它与多种场地连接,意味着有共享的可能,共享意味着开放,开放意味着托班孩子可以接触不同年龄段、不同班级的幼儿,从而为托幼一体化实施提供更多可能。比如,小山坡上,我们看到托班孩子与不同年龄段的哥哥姐姐们一起游戏;泥坑外,我们看到大班幼儿主动为托班弟弟妹妹穿连体服。共享的场地与资源,让托幼一体化的优势尽显。

·梧桐园的托班

在开办梧桐园托班时,我们根据中环园的选址经验,梳理了一楼各个教室的情况,最终选择了原来的小四班教室。小四班教室与中环园的托班教室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大的优势是户外资源丰富,东面与沙池相连,南面是大操场,北面与种植园地相邻,教室外还与托班孩子最喜欢的水池遥遥相望,他们可以跑过去与其他年龄的幼儿一起玩。此外,小四班的户外平台只要略做改建就能与其他三个小班的平台联通,使托班、小班两个年龄段的孩子拥有更多相处机会。大平台给托班孩子带来无阻碍的体验感,也让小班幼儿从入园开始就感受到玩伴可以不同年龄。

·欧泊园的托班

在开办欧泊园的托班时,我们延续了其他两园的选址经验,梳理了一楼教室的情况。位于一楼的大一班教室与大三班教室的户外资源各有优势,我们重点考虑的是这些户外资源能否直接或经过简单调整后为托班孩子所用。比如,虽然大三班教室南门有草坪、树屋,且距离泥坑最近,但我们发现泥坑因底部过深不适宜小年龄孩子游戏,门口的树屋因为较高而需重新改建。草坪中的户外运动器械密集,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游戏,但对托班孩子的进出反而是阻碍,所以需把它们拆除后再合理规划,才能便于所有年龄段孩子使用。这不仅会大大增加开设托班的成本,也会对其他年龄段幼儿的活动造成一定影响,得不偿失。而反观大一班教室,其位置靠近入园的门厅,便于托班孩子进出。教室开门即有大操场,原有的户外连廊稍作调整即可变成与大班幼儿共用的游戏区域或种植区域,原有的小坡可以改建为托班孩子独享的浅水池。最后,我们决定把原来大一班教室作为托班所在地。

二、突破局限,合理规划

托班教室的内外布局应从托班孩子的需要出发,而非小班教室内外布局的简单下延。托班孩子从家庭生活转向集体生活,会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他们需要自由、宽松的家庭式空间。同时,他们产生了社会交往的意愿,逐渐乐意与同伴一起玩。为此,我们突破教室的局限,合理规划布局,满足孩子的需要。

·“多用”与“打开”

中环园建于2010年,受当时设计理念的限制,教室原有空间功能定位比较单一。针对这样的局限,我们采用了“多用”与“打开”的方式。

在原有的教室布局中,餐厅、卧室、活动室都各自独立,缺乏互动性,且都以墙体作为隔断,这不仅使实用面积大打折扣,更影响对托班孩子的看护。因此,我们采取了“多用”的方式,即把一室当作两室用。比如,在午睡外的其他时段,午睡室的小床被叠放收纳到定制的柜子中,午睡室就成了孩子游戏用的“卧室”,他们哄“宝宝”睡觉,给“宝宝”盖被子,玩得很安心。又如,我们将孩子喜欢的厨房玩具布置在餐厅区域中,孩子会使用小夹子、小勺子等各种用具开展娃娃家游戏,发展精细动作,而到了午餐、午点时间,孩子就在这里使用真正的餐具进食,感受在“家”中吃饭的温馨。在此区域中,我们还特意铺设仿木地板的瓷砖,这样既增添了家的氛围感,又便于保育员做清洁工作。

以往幼儿园的设计存在相对封闭的问题,无论是教室还是走廊,多采用传统的“半高围墙+推拉窗”的模式,这对于拥有极大好奇心的托班孩子来说并不友好,于是,我们采用“打开”的模式,让孩子的眼睛能透过围墙看世界。比如,我们扩大窗户,将原有的窗户变成落地窗,将窗外小草、山坡等风景以及充足的阳光引入室内,不仅让教室变得明亮,还让孩子感受一天中光的变化。窗户增多后,他们能追随着阳光在不同窗口玩彩色片,探索光影世界。又如,我们拓宽大门,将原有的单开门变成一折到底的折叠门,从而将室内外空间彻底打通,这样托班孩子可以自由出入,站在平台上看哥哥姐姐们玩,甚至可以主动参与哥哥姐姐的活动。

·“分层”与“流动”

梧桐园是我园面积最大的分园,由于当年一楼的设计定位是小班化教室,每个教室的面积都较小,没有独立的餐厅区域,卧室里也只能放下15张床,所以,我们在原有小教室的基础上打造托班教室时,采用了“分层”和“流动”的方式。

我们对原有教室的局部进行了上下两层的分割,上层为午睡区,下层为游戏区,这样既解决了孩子床铺的摆放问题,又增加了使用面积。我们还根据光线明暗,将下层分隔成明亮的阅读区和有趣的光影区。合理的规划让原来不大的教室变得宽敞起来。

梧桐园的托班教室受承重影响,无法拥有一折到底的折叠门,我们就定制了一扇小小的门,孩子们不仅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出,还能大大缩短去户外的步行距离与时间。孩子们利用联通室内外的环形车道自发玩起了“开小车通行”游戏,不仅满足了去户外探索自然的兴趣,也拓展了自由游戏的空间。灵活的设计让空间“流动”了起来。

·“留白”与“多元”

欧泊园的托班教室比其他两园规整,面积也较合理,我们本着符合托班孩子发展需要且经济成本投入不高的原则,在打造托班教室环境时采用了“留白”与“多元”的方式。

在欧泊园的托班教室中,我们融入了大区域理念,除了用餐区域和午睡区域固定外,不固定其他区域的功能。我们采取留白的方式,把做什么交由孩子来决定。比如,一个沙发、一块地垫、几个柜子组成的区域,既可以成为阅览区,也可以成为生活区,还可以成为聊天区。

在室外环境中,我们注重通过一些小调整给予孩子多元的体验。比如,我们将原有用来置物的小木屋做了以下调整:拆除门,让孩子进出自由;装上纱帘,给孩子一点私密空间;贴上彩色片,让光变得美丽又有趣。又如,水池在天气炎热时装满水就是戏水池,在天气寒冷时把水抽干,加上海洋球就是游戏区。

三、追随需求,巧妙调整

《上海市0—3岁婴幼儿发展要点与支持策略(试行稿)》中将“情感与社会”置于0—3婴幼儿发展特点的第二位,凸显了情感对婴幼儿早期发展的重要性,保教人员应从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中了解他们的发展需要,理解、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如此,托班环境也应顺应孩子需要,及时、有效地加以改进。

·对室内活动的观察和调整

在托班教室打造完成后,其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敏锐地观察孩子,捕捉孩子的需要,及时做出温暖的回应与调整。这不仅仅是满足孩子的日常需求,更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被尊重的。

镜头一:看到孩子们常常挤在生活区的小镜子前涂面霜,教师就添置了长长的单人全身镜和大大的多人宽面镜。有了这样的环境后,孩子从看到“我”到看到“我们”,常常在镜子前相互交流,社会交往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

镜头二:看到孩子在如厕时因表达能力有限而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教师就为每个蹲位增加了呼叫铃,这样孩子就不再因为找不到求助人而不知所措了。

镜头三:看到有的孩子坐在小沙发上独自看书,但不一会儿就拿着书凑到其他小伙伴或教师的身边去了,教师就在小沙发旁增加了一个大沙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因此被大大激发。

镜头四:换季时,看到孩子总是随处放擤鼻涕的纸巾,教师就在每个区域增加了小小的垃圾袋,良好的卫生习惯就这样开始养成了。

镜头五:看到孩子们渐渐地不再需要换尿布了,教师就把原来换尿布区中的尿布筐变成衣物筐,加上一张小椅子,添上一个小垫子,这样孩子就可以试着自己换裤子了。

镜头六:吃牛奶、点心时,孩子们看着教师给他们倒牛奶,很想自己试一试,于是,教师就把大壶变成小壶,以便孩子能牢牢抓握,体验到成功感。

·对户外活动的观察和调整

户外活动是托班孩子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室内空间相比,教师在户外环境中更需多看、多想,以发现托班孩子那些隐性的需求。比如,在户外运动时间,托班孩子会与小班幼儿一起游戏,他们个头差不多,导致教师不容易区分。于是,教师给每个托班孩子戴上相同的小黄帽,这样他们在人群中就很容易被辨认,教师对他们的观察与关心也会更精准,小黄帽成了托班孩子的标志。又如,托班孩子在运动中需要少量多次饮水。由于孩子较难做到小口慢饮,教师就把饮水杯换成一口杯,这样既满足了孩子饮水的需求,也让饮水更科学,避免了因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身体不适。

托班孩子的有些需求并非通过简单地调整物品就能满足,而是需要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做有心的设计。比如,托班孩子渴望进入泥坑区和大班哥哥姐姐们一起游戏,但泥坑周围有一条宽76厘米、高28厘米的沟渠影响了他们的进入,哥哥姐姐们便在沟渠上摆放木板作为连接入口让弟弟妹妹进入。考虑到搭建的木板路不稳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教师对泥坑进行了改建。首先,在泥坑拐角处增设平台,让沟渠变平地,方便孩子进出;然后,在平台上安装花洒,还在上方自制了淋浴装置,让孩子自行选择两种冲洗方式,避免了拥挤;接着,把原有的不锈钢龙头换成直立的塑料小水管,防止孩子摔倒后磕碰;最后,果断地将泥坑旁的玩具棚移走,使这个地方变成可供孩子更换玩泥服的休闲平台,并增加方便孩子晾晒玩泥服的挂钩。

无论是小调整还是大设计,都是基于托班孩子的需求顺势而为。每一个小举动、每一个小改变都是在帮助托班孩子建立与周围人、事、物的联系,让他们成为有能力的学习者。

总之,创设托班环境时,我们不能只是为了美观,而应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事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活动空间有限,但可以经过不断研究,灵活调整,为孩子们的学习与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