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设美好育人环境呵护“最柔软的群体”
作者: 徐斐
环境质量影响着托班孩子在园的生活质量。托班的空间如何布局?如何实现室内外环境的自然联通?如何创设体现托班特点的生活环境?如何促进托幼联动,增加孩子交往的机会?从2020年9月开设托班以来,我们不断加强托班内涵质量建设,着力实现“幼有善育”。我们立足“一米高度”,呵护孩子的天性,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我们通过了解孩子的养育背景和个性特点,在观察、倾听、悦纳中理解每个孩子,提供发展的支架,致力于为孩子打造一个联结自然、充满童趣的乐园,一个能让孩子感到温暖、有安全感的家园。
一、联结自然,打造充满童趣的乐园
在创设托班环境时,我们以人为本,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生命体验。我们联结自然环境,致力于打造一个充满灵性和美感的户外空间,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周围世界的愿望,让孩子感到身心放松,产生愉悦感和归属感。
(一)优化布局,满足爱玩天性
为落实“户外2小时活动”,我们根据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突破室内外的边界,在有限的空间里优化布局,研究拓展活动空间的多种可能性。我们运用“联动”“贯通”的方式,满足托班孩子爱玩的天性,并给予美的滋养。
我们结合托班孩子的想法,充分挖掘室外各种场域的育人价值,创设了户外涂鸦区、建构区、沙水探索区等。我们让室内外空间联动起来,满足孩子们多样的活动需求。比如,在户外涂鸦区,孩子们可以运用各种自然材料延续室内创意坊的活动。户外空间就像一块天然的大画布,让孩子们的创作思路得以打开和延续,孩子们不仅获得了审美体验,也拥有了愉悦感、胜任感。在沙水探索区,我们鼓励孩子们将室内的小工具带到户外使用,同时允许他们将户外收集的石头、树叶等自然材料带回教室,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实现材料的内外流通。在建构区,孩子们可以在宽敞的操场上用大型积木搭建他们想象的世界,还可以将自然物作为建构材料,丰富建构内容。
我们除了利用绿地、塑胶场地等平面空间,还借助围墙、建筑物墙壁、树木等立体空间不断拓展户外场地的功能。比如,改造沙水联动的探索区,实现托班孩子玩沙玩水的愿望;改造绿草茵茵的小山坡,供孩子奔跑撒欢;在围墙上装上亚克力板,使之成为可以让孩子恣意涂鸦的泥巴墙;在树木上架竹梯,让孩子体验攀爬的乐趣;借助建筑物的墙壁创设音乐墙,让孩子运用小乐器敲敲打打。
经过整体规划,户外场地各区域得以充分利用,极大地增强了户外场地的功能性与趣味性。
(二)联结自然,丰富感官体验
在这个被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包围的时代,我们愈发意识到让孩子回归大自然怀抱的重要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最天然的游乐场。我们借助丰富的自然资源构建了一系列户外活动内容,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深入探索自然的奥秘,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种子。
我们在小菜园放置了各种小铲子、洒水壶等工具,孩子们为植物浇水,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爬行、种子发芽、花朵绽放,了解大自然中动植物的各种奇特现象和生长规律。我们还在小菜园提供了涂鸦的材料和工具,孩子们可以在涂鸦墙上恣意挥动画笔,记录植物最美的风采,留存对美的记忆。我们通过多样化的体验方式,引导孩子们全方位地亲近自然,丰富他们的感官体验。
我们巧妙利用各类自然元素,让孩子们打开五官,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和美的滋养。在光影的变幻中,我们引导孩子们用色彩各异的玻璃纸、光影积木去捕捉阳光,感受光与影的奇妙交织;在听觉的世界里,我们带领孩子们聆听风铃的悠扬、雨滴的清脆、溪水的潺潺,让这些自然之音成为他们心中最美的旋律;在触觉的探索中,我们让孩子们触摸树干粗糙的表皮、树枝曲折的轮廓、树叶柔软的质地,感受自然材料带来的独特触感,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自然之美。
(三)巧用装置,激发探究兴趣
在幼儿园,每一个角落都精心布置着吸引托班孩子目光的小装置,它们不仅是环境装饰的点睛之笔,更是激发孩子们探索欲与创造力的源泉。这些装置如同一道道风景,让幼儿园变成了一个生动活泼、充满无限可能的学习乐园。
充气池创造了一方独特的小天地,成就了孩子的大创作。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季节特征,让每个孩子在与环境、同伴、成人的积极互动中吸纳“美的能量”,共同创生有意义的生活经历。比如,开学第一天,我们让孩子们在充气池中玩水,帮助他们转移对父母的依恋,减轻对新环境的陌生感;我们将水画布投放到充气池中,让孩子们在水画布上“泼墨山水”,在充分的创作中体会留白,形成对美的感知;我们让孩子们在充气池里“抛、撕、揉、滚”纸条,感受“多和少、大和小、干和湿、颜色的深与浅、丰富与单一”,精细动作和大动作都得到了发展。
户外星空屋是一个既能遮风挡雨又能激发无限想象的游戏空间。孩子们在屋内铺满树叶和其他各类自然材料,装扮出属于自己的梦幻天地,他们踩树叶、抛树叶、夹树叶、贴树叶,感受大自然的馈赠。泻入星空屋的暖阳、敲打在星空屋顶的雨声等,都成为陪伴他们自由创作的朋友。
户外的光影隧道可以作为涂鸦、玩水装置,让孩子们在涂涂抹抹中感受颜料、水流流淌时的奇妙变化。当天气晴好的时候,阳光穿透隧道,洒下斑驳的光影,孩子还可以透过悬挂在透明光影隧道中的彩色玻璃片感知光与影、色与形的变化,满足好奇心与探究欲。
(四)托幼结伴,增进交往互动
在“托幼一体化”背景下,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帮助托班孩子从托班平稳过渡至小班,实现自然衔接。考虑到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发展需求,我们开展了托幼结伴活动,通过环境的优化与活动的设计,促进孩子之间的交往。
首先,我们打破了活动区域的边界,将单一活动区转变为开放、包容的游戏场所,有效整合活动空间,让不同年龄的孩子自由出入,共享材料资源。比如,我们在建构区提供泡沫砖块、磁性积木、小颗粒乐高及彩虹磁力片等多样化的游戏材料,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游戏偏好与探索欲望。在娃娃家中,两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自由地在同一个区域玩耍、交往,大年龄的孩子在澡盆边熟练地给宝宝洗澡,小年龄的孩子在旁边台阶处上上下下接水,完成大年龄的孩子吩咐的“工作”。其次,调整作息时间表,将托班、小班户外游戏安排在同一个时间段,静待孩子互动行为的自然发生。最后,根据季节变化为孩子们创设游戏、交往的机会。比如,在炎热的夏季,我们会搭建帐篷,提供遮阳与休息的空间,小班的孩子会贴心地给托班的孩子擦汗、倒水等。
我们通过这些方式构建了一个无界限、能引发互动的游戏环境,让孩子们在互助中共同成长。而教师作为这一过程的引导者与支持者,始终保持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活动,鼓励孩子们在游戏中探索、学习与成长。
二、回归生活,建设安全有爱的家园
在创设托班室内环境时,我们基于托班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优先考虑空间布局、家具设备的适宜性,活动空间的密度、动线的流畅,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积极与环境互动,获得发展。考虑到托班孩子正处于秩序发展的敏感期,我们创设相对安全、稳定、有序的家庭化生活环境,满足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孩子建立归属感。
(一)立足“一米高度”,体现儿童友好
参照《上海市幼儿园装备指南(试行)》中的原则,我们以“幼儿发展优先”为建设主旨,秉持“一米高度”的理念,让托班孩子能与环境充分互动,体现儿童友好。
比如,我们提供的玩具橱具有通透性,能让孩子清晰地看到橱中的玩具,满足托班孩子随手摆放,走到哪玩到哪的特点。这样的环境既能让孩子们感到安全,又便于他们与周围事物及同伴展开积极充分的互动。
又如,我们在小餐厅提供了适合托班孩子身高的小桌子、小椅子,孩子可以学习用合适的工具夹、舀食物,用便于抓握的小奶壶和小杯子倒牛奶。在换鞋区,我们提供地垫和低矮的换鞋凳,便于托班孩子自主更换室内鞋。这样的环境能使孩子获得更多自我照顾的机会,增强自主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再如,在自助点心环节,我们通过细致观察,对餐垫进行了调整。最初,为了解决孩子找不到座位的问题,我们引入餐垫作为位置标识,帮助孩子快速定位并建立起对环境的熟悉感。随后,针对餐垫易移动、干扰孩子操作及过于花哨分散注意的问题,我们将其替换为单色硅胶垫,既确保了稳定性,又减少了不必要的干扰,让孩子能专注于进餐本身。更换餐垫的背后是对孩子需求的深刻理解与及时响应,促进孩子从自助走向自主。
(二)提供贴心照护,满足个性化需求
我们为托班孩子创设充满家庭气息的“顺应式”生活环境,尊重孩子的发展速率,提供适宜的设施设备,采用柔性的过渡方式让孩子体验到被呵护,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盥洗室,我们创设半私密的换尿布区,方便孩子自己换拉拉裤;在坐便器周围加装垫子,方便矮小的孩子自主如厕;在小马桶边上贴心地装上小铃,孩子有特殊需要时可以按响小铃,呼唤教师给予帮助;考虑到个别刚戒掉尿片的孩子更习惯于用家里的小马桶,我们让家长把家里的小马桶带来过渡,这样孩子能安心上厕所,也渐渐地不排斥幼儿园的小马桶了。
阅读区既有供孩子独处的小沙发,也有方便教师和孩子一对一阅读的大沙发。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围坐在地垫上听教师讲故事,教师轻柔、亲切的话语和安抚、拥抱孩子的动作,以及孩子喜欢的毛绒玩具,都吸引着孩子们参与到活动中,温馨、舒适的环境让他们倍感安全。在教室的不同区域,都有可以搬动的轻便的布艺小书筐,孩子可以选择一个舒适的地方安静阅读。每个孩子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家庭小书,里面有爸爸妈妈等所有家人的照片,想家的孩子可以随时翻阅,也可以通过点读笔听一听爸爸妈妈的声音。
在衣帽区,考虑到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我们用形象的儿歌“找到裤子的大洞洞,伸进两个小脚丫,拉呀拉,小脚钻出洞洞了”,帮助孩子理解如何自己穿沙水服,并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孩子尝试,不催促。我们顺应不同孩子的生活节奏,兼顾不同孩子的动作发展水平,张弛有度,充满弹性,让孩子的生活更从容。
在教室门口的阳台上,我们创设小小的自然角,提供小水壶、小喷壶等工具。孩子们每天早上来园就可以到阳台上给植物浇水,观察动植物的变化,照顾完后还可以放上自己的小头像作为标记,真正成为班级环境的主人。
我们以发展式保育的理念,让孩子自发、自主地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获取各种有益的成长经验。在温馨舒适、井然有序的环境中,创设让孩子“自己来”的机会,让自助成为可能。
孩子们在丰富的自然环境中学习尊重生命、自然生长,在美好的生活环境中积极探索、表达表现,获得生命的滋养。我们将立足全人教育,继续追随孩子们的生长节律和发展需要动态调整环境,与孩子建立安全依恋的情感联结,使环境发挥隐性课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