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所奇妙、有趣、美好的幼儿园
作者: 斯婷
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我们以“儿童天性”“儿童需求”为根基,以“儿童发展”为核心,倾听幼儿的心声,尊重幼儿的想法,支持幼儿参与环境的创建。我们尝试将幼儿园打造成一个处处皆有惊喜的“大玩具”,一间充满审美意趣的“生活艺术馆”,一座能互动、可探究的“博物馆”,让幼儿在丰富、立体且有意义的环境中获得多样经验,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一个处处皆有惊喜的“大玩具”
玩具是幼儿乐意探索的对象,能不能让幼儿园本身就成为一个“大玩具”呢?我们根据幼儿爱探索的天性,结合幼儿园的空间特点,聆听幼儿的想法,创设了各种好玩的空间,投放了各种有趣的材料,让幼儿园成为一个处处皆有惊喜的“大玩具”。
1.有趣好玩的空间
我园有几十处可探索、可与之互动的奇趣空间,它们分布在幼儿园的墙上、地上、门上、山坡上。我们在山坡上设计了一组有多个洞口、纵横交错的大管道,四个方向的管道长短不一,洞口的位置也不一,有的在山坡顶部,有的在大树下,有的在路边,有的在草丛里,有的甚至隐藏在一个灶台中。管道是半埋在草地上的,由透明和不透明两种管道衔接而成,部分不透明的管道上设置了可打开的窗,幼儿可随时从窗口爬出管道,这样既保留了管道的神秘感,又让幼儿具有安全感。我们还利用山坡和小溪紧挨着的高低差空间,安装了一条管道滑梯,并在滑梯一处的上方安装了水帘,这条管道就成了幼儿玩“激流勇进”游戏的水滑梯。幼儿爬到山坡上从水滑梯上一滑而下,颇具挑战性与刺激性。我们在水滑梯旁提供了泡沫垫、气垫、游泳圈等材料,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材料,体验、感受材料与滑水速度之间的关系。
除了有趣的管道,地板、墙面、门窗等地都设有各种奇趣空间,这些空间有的可以钻爬,有的藏了神秘玩具,有的可以让幼儿藏东西。我们在一些墙上设计了可供幼儿爬进爬出的洞口,它们既让空间显得灵动,也成了幼儿锻炼体能的大玩具。设置在“玩木工坊”的奇趣门窗能引发幼儿与之互动,从中感受旋转门、旋转窗带来的乐趣。我们还会利用一些走廊边的墙打造一个个小空间,安上柜门,在其中放置各种有趣的玩具,这些玩具有的会冒烟、冒泡泡,有的会唱歌。有些柜门需要幼儿通过合力思考、探索才能开启。比如,有的需要根据线索寻找匹配的钥匙才能开锁,有的需要识图念“魔语”才能开锁。除了墙上,地板下也有很多神秘空间,幼儿不仅可以藏礼物,还可以找礼物。
为了让幼儿与这些空间互动,我们设计了“藏藏日”与“找找日”活动,不同年龄的幼儿可以依据不同的主题开展“寻宝”游戏。比如,中班组幼儿在“秋天的礼物”主题活动中,用大自然的材料制作了落叶标本、“创想松果”等有关秋的艺术品,并将这些礼物藏在幼儿园的角角落落。幼儿不仅要学着绘制寻宝地图,还要学会看图并依照线索寻找礼物。
幼儿可以自发地利用这些奇趣空间做游戏,对他们来说,幼儿园充满无限可能,“惊喜”无处不在。
2.能引发探索行为的材料
我们结合幼儿园的空间特点,投放了吸引幼儿探索的奇妙材料,引发他们与材料进行互动,支持其自主学习。我园户外有一个玻璃顶的风雨长廊,我们利用其透光的特点,在上面粘贴了各色透明玻璃纸,在阳光的照射下,地面上就会出现七彩光影。我们还在旁边投放了七彩亚克力镜、凹凸镜、七棱镜等取放方便的材料,支持幼儿持续探索。此外,我们还利用室内其中一条比较黑的廊道,在其墙上放置了各种各样的光影灯,投放了许多有趣的光影材料。幼儿用彩色亚克力纸自制皮影道具,并使用这些道具在长长的灯光幕布上自创自导皮影戏。除此之外,我们还投放了光影桌、彩色亚克力积木、手电筒等材料,好玩的“光影部落”就这样诞生了,幼儿在各种游戏中感知光的折射、光与影子的关系等科学原理。
除了在幼儿园的公共区域投放好玩的材料,每个班级门口的小桌子上也不乏丰富、有趣的材料。比如,把“心情转盘”转一转,记录每天的心情;用开轨道小车、给彩色石头排队等形式进行签到;用放大镜、显微镜、记录纸等观察、探究不同类型的矿石;用当季的自然材料制成五子棋进行游戏。桌子上的材料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本班课程、幼儿的需求动态调整。这一多功能桌吸引幼儿与环境对话,让幼儿在走进班级的那一刻就感受到环境的吸引力。
3.基于幼儿愿望生成的“玩具”
为了让幼儿园成为幼儿喜爱的“大玩具”,我们还特别注意收集、了解幼儿的愿望,与他们一起丰富游戏空间。
我们有一个“园长妈妈愿望墙”,专门收集幼儿的愿望。比如,幼儿希望在幼儿园建造梦想小火车、七彩房子、音乐喷泉、秋千与跷跷板等。我们珍视幼儿的创意,从中筛选出可能实现的愿望,并进行精心的设计,让这些“玩具”尽可能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凸显教育价值。比如,在设计梦想小火车时,我们除了考虑让幼儿体验乘坐小火车游览幼儿园的乐趣,还在轨道上镶嵌贝壳、玻璃珠、木头、瓷砖、钢珠等各种材料,形成一条可供幼儿探索的感官轨道;我们将七彩房子架设在户外可供幼儿攀爬的木架子上,幼儿不仅可以在七彩房子里俯瞰户外全景,还可以抬头欣赏七彩的天空;音乐喷泉的水流则会根据音乐的音量、速度发生变化,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会对这一科学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到自己的一个个愿望被实现,更加喜爱幼儿园了。
一间充满审美意趣的“生活艺术馆”
幼儿园的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影响着幼儿对美的认知和追求。我们将美渗透到幼儿园的角角落落,让环境时时处处散发独特的魅力,吸引幼儿感受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并激发幼儿对美的表达和创造。
1.融入美学的环境设计
我园搬迁至现址有近30年的历史,园舍已略显陈旧,那么如何让一所老园既保留历史积淀的厚重感,又焕发勃勃生机呢?我们大胆创想,力图把老园改造成幼儿眼中美好的“生活艺术馆”。我们对一些空间进行了改造,增设了更多自然、生态的空间与材料,同时打通走廊与活动室,让幼儿尽可能拥有灵动、开放的空间和精美、有质感的材料。我们的家具以及装饰材料大多采用原木,色调素雅、柔和,主要通过卡其、咖啡、灰绿三种颜色,把老旧环境中的各个元素串接起来,形成“低调、复古中略带现代气息”的主基调。
环境中隐藏着的许多细节,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感受到教育工作者的用心、智慧和艺术追求。比如,在改造老园过程中,我们将走廊的部分破旧地板更换成有丰富花纹和色彩的复古花砖,地板原有的质感与复古花砖巧妙碰撞,形成了独特的美感。又如,幼儿园的角角落落陈设着各种质朴的粗陶花器,教师和幼儿把采摘来的狗尾巴草、栾树枝等各种自然物放入其中,品味生活之美。小到园内每一块桌布、每一块地毯的选择,我们都会从整体环境的和谐考虑,没有一个角落、一面墙壁、一块天花板或地面被忽略,每一处的色彩都追求协调统一,使整体环境显得和谐舒适。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在环境中点缀一些七彩的颜色,如彩色玻璃砖、闪闪发光的宝石等,因为幼儿的世界本就是七彩的。
2.唤醒生命力的自然课堂
儿童是自然之子,“与自然对话”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更是他们未来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源泉。
走进我们的幼儿园,仿佛进入一个丰富、立体、有层次的天然大花园:大门口错落有致地种植了四季常绿的爬藤类植物和开花的植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走进园子,放眼望去尽是绿意葱茏,宽阔的大草坪可供幼儿恣意奔跑;松树、桂花树、银杏树、樱花树、梅树、无患子、樟树等品种繁多的树木在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象,各种果树星星点点地种植在各个角落。这些都是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幼儿在与它们的互动中生发了不少课程故事。比如,无患子的果实成熟后掉落在草坪上,幼儿将其捡拾,做成了各种精油皂。又如,桂花盛开的时节,幼儿打桂花、晒桂花、泡桂花茶等。再往里走,可见杨柳依依、拱桥弯弯、小溪潺潺,小溪旁有几堵白墙黑瓦,墙上还有丰富的窗雕,俨然一幅自然生动的江南水墨画,幼儿在园子里就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建筑的魅力。这里不仅是幼儿诗意生活的自然场,也是小动物安逸栖居的美好家园。我们为小鸭子建造了一个小小的嬉水池,为小羊设置了单独的草坪,小羊可以自在地在草坪上晒太阳。这些细节都在向幼儿传递一个信息:要温柔地对待每一个生命。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大树下打造了没有天花板的教室——“大树下的教室”“大树下的书屋”,并在一旁投放了尺子、放大镜、捕虫网、昆虫盒等材料与工具,供幼儿随时使用。我们把一个庭院打造成“百草园”,其中还种植了紫苏、薄荷、迷迭香、艾草等中草药,园子里的一切植物都是幼儿的学习资源。为了支持幼儿与动植物间产生更紧密的联结,我们在门厅放置了两只巨大的小熊储蓄罐,分别作为“动物基金箱”和“植物基金箱”,鼓励他们通过收集纸板等废品为幼儿园的动物、植物储存基金,用自己的力量参与建设幼儿园的自然环境。
3.培养富有情趣的生活艺术家
除了美育空间的打造,我们还注重培养幼儿的生活情趣,以及对美的表达和表现能力。幼儿是天生的收藏家,我们为每个幼儿准备了“儿童宝盒”,幼儿可以随时收集自己喜欢的物品,将它们收藏在自己的宝盒里。“儿童宝盒”联结着幼儿的生活,更联结着幼儿丰富的精神世界。每个班都设置了收藏品艺术陈设空间,鼓励幼儿以艺术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收藏品。我们还在楼道边的墙上打造了一条儿童收藏长廊,每个班的幼儿可以在这里轮流陈列收藏品,供经过此地的人欣赏、交流。我们也会定期举办“我收藏的宝贝”个人展,引导幼儿将自己积累的有关美的经验充分运用到策展、布展中。他们相互观摩、交流,产生强烈的获得感。
除了“儿童宝盒”生发的生活艺术,我们还在幼儿园的角角落落为幼儿提供了各种用于记录、欣赏、创作美好事物的材料和空间。比如,在户外美术室投放了可挪动的儿童画架,便于幼儿随时随地用写生的方式记录眼中的美;在门厅陈设了一月一更新的名画供幼儿欣赏;二楼的“跟着名画去旅行”艺术长廊有各种与名画相关的图画书、画册、幼儿作品以及供幼儿随时记录、创作的工具。我们定期为幼儿举办自己的艺术展,搭建欣赏、交流艺术的平台,如“星星与蒲公英”艺术展、“夏日星空”艺术节、亲子毕业展等,支持每个幼儿自主表达与创作,在欣赏与交流中感受美和发现美。
一座能互动、可探究的“博物馆”
幼儿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我们以“一所幼儿园是孩子的一个迷你文化博物馆”的理念,结合周边博物馆资源和幼儿的兴趣,在幼儿园公共空间打造了各种可观察、可触摸、可探究的迷你博物馆。在这些博物馆中,有的是预设的,有的是依据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求生成的,它们设置在幼儿每天经过的楼梯、廊道等公共区域,是幼儿体验、感受博物文化的学习场、实践场。
1.基于本土博物资源创设的儿童博物馆
东阳是“建筑之乡”,我们根据幼儿园周边卢宅老街里的古建筑博物馆——肃雍堂,在园内创设了建筑博物馆,将各种古建筑、现代建筑的材料以照片、实物等形式陈设在园内,并在建构区投放了与古建筑相关的各种榫卯结构积木、青砖黑瓦等材料供幼儿自主搭建,班本课程“我们的瓦屋”“榫卯结构桥”等,就是幼儿在与这个博物馆不断互动中创生的。
东阳还是“工艺美术之乡”,卢宅老街附近各种艺术大师工作室内的竹编、木雕等工艺品精美绝伦,我们利用这些周边工艺文化资源,联动东阳其他博物馆,把收集来的根雕、竹编屏风、竹艺灯、陶罐等各类工艺品作为陈设品和生活用品展示在园内角角落落,不仅让园内环境散发出浓郁的本土文化气息,还能让幼儿感受这些工艺品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还独具匠心地为幼儿打造了“我的手工艺制造街”,遴选出适合幼儿体验的扎染、竹编、陶艺、缝纫等手工艺项目,并为他们创设自主探索与创作的机会,将厚重的非遗文化与幼儿的感知、操作、体验活动相结合。比如,我们会给陶艺馆的幼儿提供多样化的陶泥、模具等材料,他们可以创作属于自己的陶泥作品,还可以将自己经过高温烧制的作品陈列在园内的“瓶瓶罐罐博物馆”“七彩宝藏墙”等地,体验满满的成就感。此外,我们还在幼儿参观东阳恐龙博物馆中的恐龙展区后,在一处楼梯廊道打造了迷你恐龙博物馆,带领幼儿进入恐龙探索之旅。
2.持续创生的儿童博物馆
除了结合本土博物资源,我们也注重留白,给予幼儿创造的空间,支持幼儿和教师一起创生属于自己的博物馆。这些儿童博物馆是幼儿特殊的学习场,不仅使幼儿的经验得到生长,还让幼儿产生强烈的获得感。
比如,大一班的幼儿在参观农耕博物馆后,萌发了把原来的种子展示区改造成种子博物馆的想法。从参观农耕博物馆提升经验,到考虑种子博物馆材料的选择,再到精心布展与举行新馆发布会,幼儿通过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了种子博物馆的建设。又如,“小小星球标本博物馆”源于大七班的幼儿对园内随处可见的各种标本的好奇,他们提出将标本统一陈设,打造一间全园的标本博物馆。在我园,这类由幼儿创生的迷你博物馆多达10余处,这些博物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课程、幼儿的兴趣调整变化的。灵动、有趣、能互动、可探究是这些博物馆最大的亮点。
我们尊重幼儿的天性,重视环境育人的作用,努力打造一所奇妙、有趣、美好的“宝藏”幼儿园。当然,有意义的环境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会随着课程实施和幼儿经验、兴趣的生长而动态调整,让环境持续支持每个幼儿主动学习、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