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衣背后的温情
作者: 林娇
天气逐渐转凉,给孩子穿多少衣服成了一件令家长头疼的事情。大部分家长认为“冻着”不如“焐着”,倾向于给孩子裹上厚厚的衣服。以往,面对家长的这种想法和做法,我们习惯于“就事论事”,通过单一的途径向家长传递相关知识,可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切实地改变家长的观念。虽然家长和教师“为孩子健康着想”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但双方就孩子穿衣这件事总是会产生意见分歧。教师和小诺奶奶的矛盾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孩子穿衣背后家长的实际需求,以及探索如何从多方面入手与家长合力做好科学照护工作。
穿脱衣服的矛盾
一天早上,我在门口接待小班孩子入园,看见小诺走进教室,裹得严严实实的。我连忙上前查看,只见他穿着棉质秋衣、卫衣、加绒外套。当时入秋不久,日均气温还在25度上下,我看小诺脸颊微红,额头冒了些汗,秋衣已经有些汗湿,便对小诺说:“小诺,你今天怎么穿这么多衣服呀?脱掉一些吧。”说着,我脱下了他的背心和外套。离园时,天气微凉,我给小诺穿上了背心。
第二天来园时,小诺奶奶特意找我沟通:“老师,你不要把小诺的衣服脱掉,昨晚他就流鼻涕了。”我立马解释:“可是,小诺穿得实在有点多,衣服都汗湿了。”听罢,奶奶再次强调:“他脱掉衣服就要感冒的。”我考虑到奶奶的情绪有些激动,若继续解释,恐怕会激化奶奶的情绪甚至引起她的反感。因此,我表示会关注小诺的身体情况,请她放心。小诺的奶奶脸色稍缓,在离开前又叮嘱了一遍。
我事后反思,小诺奶奶和我同样是为小诺的健康着想,为何会在“穿多少衣服”上产生分歧呢?这样的矛盾反映出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师对家长的不理解。在与小诺奶奶的沟通中,我只是解释自己做法的合理性,却没有站在奶奶的角度去理解她的做法。小诺奶奶年纪大了,新陈代谢较慢、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容易感到寒冷,她从自身感受出发,自然认为小诺应该穿得厚实些。而且小班孩子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适应气温变化的能力弱,加之秋冬季节气温低、早晚温差较大,孩子容易感冒、生病,孩子一旦生病,对家长的生活和情绪都会造成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早上来园时天气较冷,家长势必会给孩子多穿点衣服以防生病。
二是家长对教师的不信任。小班孩子入园不久,家长和教师接触时间不长,不大了解教师的工作,尚未完全对教师建立信任,难免担心教师可能不够了解自己的孩子,无法敏锐地捕捉孩子即时的需求,做出专业、准确的判断,给予细致的照护。因此,小诺奶奶并没有听我的解释,只是反复叮嘱我怎么做。
我进一步意识到,穿脱衣服不是“多穿”或“少穿”的“选择题”,而是“适时、适宜地穿脱”的“判断题”,所以之前教师直接建议、干预的方式收效甚微,家长依旧疑惑不解、忧心忡忡。基于以上反思,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多管齐下,多方协作
1.理解家长,多方沟通
当教师和家长产生意见分歧,尤其当家长因孩子不适而情绪激动时,教师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理解和接纳家长的情绪、行为,关心、询问孩子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家长做法背后的原因及其养育孩子的习惯。
等小诺奶奶情绪平复后,我找了个时间和她沟通。我先站在她的角度理解她心疼小诺着凉、担心小诺生病的情绪,肯定她平时对小诺的辛苦付出,再询问她给小诺穿这么多衣服的原因。原来小诺从小体质不佳,有一次因重感冒住院,把小诺奶奶吓坏了,所以现在她才会给小诺穿很多衣服御寒。我对奶奶的做法表示非常理解,并向她承诺会关注小诺的身体情况,必要时会与他们沟通。因为每个孩子的体质不一样,需求不一样,每个家庭对孩子的照护方式也不一样,所以我追问并记录了小诺的其他习惯及家人平日养育小诺的做法,以此作为以后在园照护小诺的重要参考,这也让小诺奶奶安心不少。
随着天气逐渐变冷,家长对“穿脱衣服”的话题愈加关心:“今天我家孩子好像穿得有点少,请老师帮忙看看孩子冷不冷。”“今天早上好冷,中午又这么热,我都不知道给孩子穿什么衣服了。”……其他班级的教师表示家长大多有相同的困惑。像往年一样,我们邀请了妇幼保健院的医生开设讲座,讲解孩子此阶段生理发育的特点、孩子感冒的成因和预防措施,并在园所的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相关科普文章。但是家长不一定能将专业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于是,在此基础上,我们邀请班级中有困惑的、感兴趣的家长,以及保健医生、保育员共同参与家长沙龙,希望借机倾听家长的心声,为他们提供实用的建议。在家长沙龙上,我和配班教师请家长围绕话题自由讨论,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讲述自己的烦恼。在讨论的过程中,保育员会针对家长的困惑给出可行的建议,有经验的家长也会自发地向其他家长介绍自己的经验,这些经验具体、可借鉴。比如,成成的家长认为轻薄的羽绒马甲是不错的选择:“孩子在幼儿园里做游戏、做运动,活动量可比在家里大得多。无袖的羽绒马甲既轻薄又保暖,还不会妨碍孩子的活动,更重要的是,门襟的按扣设计便于孩子自己穿脱,不用等老师帮忙。”保健医生听完后结合孩子的生理特点肯定了成成家长的做法,其他家长也表示认同。这些实用的建议也为我们的保育工作补充了有益的经验,我一一记录下来,在沙龙结束后进行整理,将其张贴在家园联系栏上,分享在班级家长群中,并传送给全园其他教师参考。
2.建立信任,科学照护
让家长知道幼儿园保育工作做得科学、细致是取得家长信任的关键。在家长会上,我向本班所有家长介绍了相关的做法。比如,户外活动时,班级教师会密切关注孩子的出汗情况,及时给出汗量大的孩子擦干后背和脑袋上的汗,提醒他适当休息,结束后给他更换汗湿的衣服;孩子如厕后,尤其是小班孩子,班级教师需要及时检查孩子的衣物是否弄湿,帮助孩子将上衣下摆完整地塞进裤腰;若午睡室内温度较低,教师在睡前20分钟开启空调,孩子全部睡下后关闭,起床前20分钟再次打开空调,待孩子穿好衣服后关闭,防止孩子穿脱衣服时受凉;孩子睡醒后,教师提示孩子起床后将双腿放在被窝里,先穿上衣再穿裤子,在孩子有需要时帮助孩子穿脱衣物,以免孩子着凉……向家长逐条细致地讲解教师的做法,能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健康的重视以及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介绍完毕后,我补充说明了这些做法有据可依,既以政策文件,如《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等为指引,又吸取了妇幼保健院专家的建议。有位家长感叹道:“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老师们做得比我们家长还细致,我们不仅放心了,还要多向你们学习。”
虽然家长知道了教师的做法,但他们无法想象教师实际是如何操作的。另外,我们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注意到,有些家长无意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家长应该意识到简单、直接的命令虽然可能改变孩子穿多少衣服,但也可能导致孩子的反抗,以至于孩子轻视乃至忽略自身感受。因此,我们利用家长开放日的契机,邀请家长进园观摩。我们在真实的场景中呈现、示范如何为孩子整理衣服等做法,也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表达,做到重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比如,当天小诺在户外活动时没有脱掉外套,只骑了一会儿车就满头大汗了。奶奶见状,赶快给小诺擦汗,让他休息。可是小诺说:“我不想休息,我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我追不上他们了。”奶奶没法子,追着小诺给他擦汗,累得气喘吁吁。过了一会儿,小诺皱着眉头说:“我身上热,黏糊糊的,一点也不舒服。我想脱掉一件衣服。”奶奶不准,小诺闹起来,我急忙上前安抚小诺,对小诺奶奶说:“奶奶您看,小诺脸蛋红彤彤的,身上出了不少汗,嘴里还嚷嚷着不舒服,不如咱先给他脱掉一件衣服,让他舒服一点,继续和小朋友一起玩。”奶奶看了看其他孩子的穿着,说:“好像穿得是有点多了。”我回应道:“是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量比较大,像今天的天气,孩子穿一件长袖也差不多了。”奶奶点了点头。同时,我也对小诺说:“奶奶说得也没错,出汗了就得休息。如果你感觉到自己在出汗,可以暂停游戏,擦擦汗、脱掉外套,不然很容易生病的。”
3.日常渗透,授之以渔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指出:“帮助幼儿建立合理生活常规,引导幼儿根据需要自主饮水、盥洗、如厕、增减衣物等,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在与家长的沟通中,不少家长表示孩子年龄小,有的衣服孩子不会穿,而且有时孩子脱掉衣服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再穿上,所以他们就直接帮孩子穿了,可越是这样做,孩子越不知道怎么适时地增减衣物。面对家长的担忧,我表示确实要认识和理解孩子此阶段的能力水平,满足他们受照顾的需要,但也要给予孩子自主尝试的机会,在必要时加以指导和帮助,培养其根据需要自主穿脱衣物的能力,避免包办代替。家长深表认同。
为了了解孩子们关于穿脱衣物真实的想法和困惑,我与孩子们进行了谈话。结果发现,孩子们只知道热了要脱、冷了要穿,不大清楚具体什么情况下要穿脱衣物,而且他们因为觉得穿脱衣物比较麻烦就不想行动。针对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呢?
首先,适时提醒孩子穿脱衣物。我向孩子们说明了几种必须穿上或脱掉衣服的情况,比如,在户外活动时,感到有些热,可以先脱掉外套;冬天起床后不要忘记穿外套……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根据需要穿脱衣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再给予提醒和指导,比如,“你觉得衣服湿湿的,粘在背上不舒服,可以自己先拿小毛巾把汗擦干。”这样做是用反应承认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标记穿脱衣物的情境。这能使孩子明白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做。
其次,关注孩子能力的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小班孩子穿脱衣物时总是会遇到各种麻烦,不得不向成人求助。教师要接纳小班孩子的特点,当孩子在日常穿脱衣物遇到困难时帮助孩子,利用儿歌、榜样示范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指导,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不急于求成,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机会逐步培养孩子自主穿脱衣物的能力。有的孩子分不清衣服的正反,教师可以引导他根据衣服上原有的一些标志进行判断,如图案、拉链、纽扣等;有的孩子难以准确地将手伸进袖子,或一只手伸进了一只袖子但另一只手抓不住另一只袖子,教师需帮助他将袖子拉平,便于他找到袖口,还可以传授一些妙招,如穿衣服前先将袖子拉好再穿,穿连帽外套时可以先将帽子戴好再穿袖子,等等。
小 结
这件事让我明白:做保育工作时,教师要将心比心,与家长产生情感共鸣,理解他们出于对孩子健康的深切关注而做出的选择,耐心倾听他们的担忧和想法;做保育工作时,教师要理解每个孩子的独特需求,提供科学的、个性化的细致呵护,不能要求所有孩子遵循同样的标准;做保育工作时,教师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要授之以渔,着眼孩子未来独立、自主生活的需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契机不断渗透指导,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照顾的方法。总之,我们要时刻牢记,做保育工作时以理解孩子和家长的需要为前提,给予孩子科学、细致的照护,真正促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