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视角看儿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 张馨尹

换个视角看儿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0

对于“图式”这一概念,相信接受过专业理论学习的幼教工作者都不会陌生,知道它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的,“同化”和“顺应”的实现都与它有关。然而,大多数幼教工作者对图式的理解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很好地将其应用于实践,难以借助图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解读以支持幼儿的发展。因此,图式对于不少幼教工作者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我亦是如此。直到我最近读到了《游戏中的图式探索》丛书,才发现原来幼儿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可能藏着图式的秘密。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幼儿的很多行为被教师认为需要加以制止或矫正,因为教师无法从幼儿的行为中解读他们的学习与发展。这甚至会让教师产生焦虑的情绪:幼儿这么瞎玩能行吗?教师不教,幼儿能学会吗?同样的游戏一遍遍重复,看不到“哇时刻”怎么办?读完这套书,相信大多数读者都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这套丛书共分三册,由英国和美国的一线幼教工作者斯特拉·路易斯等人所著。其中,《认识婴幼儿的游戏图式——图式背后的秘密》一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厘清了皮亚杰和后人关于图式的研究脉络,以及有关图式的研究在实践中的发展;《观察婴幼儿的游戏图式——支持和拓展儿童的学习》一书通过对大量观察案例的逐一分析,细致解读了每一种图式背后的意义;《读懂儿童的思维——支持自主游戏中的图式探索》一书则运用故事和照片反映每种图式,并且加入了观察者的思考。这三本书从不同层面为读者展现了图式行为的特点及其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为幼教工作者提供了观察、理解幼儿的视角与途径,是支持成人观察、解读幼儿行为的入门级书籍。阅读完这套丛书,我有以下几方面感受。

一、认识图式为理解幼儿的行为提供了参照

图式被描述为一种思维或行为模式,一种组织系统或感知新信息的心理结构。皮亚杰认为,当幼儿重复某一动作时,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或者形成对周围世界的早期概念。简而言之,图式一词通常用来描述重复的行为模式。但是,这种理论上的解释通常给人以抽象且似懂非懂的感觉。哪些重复的行为模式可称之为图式?若没有大量的实例举证,会让人难以真正理解。同时,如何利用图式来解释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也是个难题。比如,幼儿吃点心时常常喜欢将牛奶和蛋糕搅合在一起,这种行为很容易被认为是在搞破坏。这套书中也描述了很多在幼儿身上常见的、容易被成人误解为搞破坏的行为。比如,幼儿将粉笔弄成粉末,涂抹在纸上,并全都撒进水里,观察不同颜色粉末混合后的样子。书的作者为读者阐释了幼儿正是通过这样的行为在探索和了解世界是怎样的以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能对世界上的事物产生怎样的影响力。读了这套书,我的儿童观也发生了转变,不会将幼儿的一些反复探索的行为视为浪费时间而加以制止,明白了这是幼儿成长的必经之路。从书中大量的案例可知,重复的行为对于幼儿的学习来说是必要的,正是通过不断重复的行为,幼儿的大脑神经元之间建立起稳固的联结。可以说,图示就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方式和途径。

通过阅读这套书,我了解到幼儿的图式行为有很多种。书中列举了十几种常见的图式,如连接、旋转、包裹、定位、定向等。在日常生活中,连接和拆分的行为随处可见,比如穿衣服、系扣子、玩拼图等。有的幼儿对如何把各种材料连接起来特别感兴趣,这就是连接图式。有时候图式还会以集群的形式出现,比如,幼儿将牛奶和蛋糕混合搅拌并倒来倒去的行为,存在着旋转、搬运、变换等图式。书中有大量的例子解析不同的图式可能会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由此,图式一词不再是冷冰冰的心理学专业术语,而是每个幼教工作者和家长都能够观察和理解的幼儿的日常行为。在了解幼儿的图式行为后,我们会发现,幼儿之间并无本质差异,无论什么样的地域、文化背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同类的探索行为,只是在探索的内容、形式、持续长度、出现的早晚和频率上有区别,而一旦成人理解了各种图式行为的根本特征,就能够很好地辨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状况。

二、认识图式为理解、解读、支持幼儿的游戏提供了新视角

幼儿对世界的理解并不是简单、线性的,而是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在保教实践中,教师往往更关注幼儿游戏的内容,期望幼儿的游戏能够有主题、更聚焦,认为幼儿一会儿玩这个、一会儿玩那个是不专心的表现,总想引导幼儿的游戏向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但是教师的介入反而让幼儿停止游戏。教师觉得无意义的游戏,幼儿却乐此不疲地玩的现象时有发生。因为教师只看到游戏的内容,不理解幼儿游戏的内在逻辑。图式是其内在逻辑发展的表现,而自主游戏是幼儿生成图式的主要载体。不妨把幼儿的游戏比作写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图式就是其中的“神”。比如,躲猫猫这样的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随处可见。作为成人,我们不理解幼儿为什么那么喜欢躲猫猫这样的游戏,或者很少思考这样的游戏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读了这套书,我们会了解到,躲猫猫的行为可以归结为“定向、包裹图式”,是幼儿在学着从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幼儿每天都在从不同的视角看世界,他们通过改变体位使自己的视角发生变化,比如倒挂、爬高、俯冲、旋转、奔跑等。他们在多样的游戏中自然地产生了多样的视角。而当我们运用图式的相关理论去观察,我们看待幼儿行为的视角也会发生转变。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即一系列看起来并不相关的行为背后的相似之处,就指向同种类型的图式探索。这样,教师就不会再轻易给幼儿的行为贴上捣乱、无所事事、简单重复的标签,也不会轻易地介入、打扰幼儿的游戏了。

三、认识图式改善了成人与幼儿之间的关系

成人找到了解读幼儿行为的正确路径后,看待幼儿的视角和心态将会发生改变。成人读完这套书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幼儿和成人之间隔着的那堵墙被拆掉了。读者会发现,原来幼儿的行为背后藏着这样的“秘密”:幼儿那些看似不相关的行为,实则都指向同一种图式行为;那些看起来淘气、搞破坏的行为,正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也许有的家长曾因不理解孩子的图式探索行为而责怪甚至打骂孩子,他们一定会遗憾没有在孩子早期发展阶段读到这套书;而另一些家长则可能像我一样,庆幸读到了这套书,从而能够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探索和发展。在母慈子孝与鸡飞狗跳之间,可能就差这样一套帮助家长解读孩子探索行为的书。当我们理解了幼儿行为的奥秘时,我们便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行为。即使暂时无法解读幼儿的行为,我们也会保持谨慎的态度,坚信他们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即使不理解,我们也不轻易阻止或反对,因为我们知道其中可能蕴含着大量的学习机会。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拥有学习的内在动力。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学习就会自然发生,无论成人是否看见。用心地去观察、倾听幼儿,我们就能深刻地领悟“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这句话的真正内涵。于是,我们会放下焦虑,不再急于教幼儿,因为我们坚信即使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他们也在学习。当我们能以这样的视角看待幼儿时,我们要做的事可能就是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而非一味地批评幼儿。

通过对图式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成人可以看见幼儿行为背后的意义,感受到幼儿探索世界的不同角度。这种视角的转变影响了成人对幼儿行为的解读,也影响了幼儿园的保教实践和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当成人学会以理解和支持的态度面对幼儿的探索行为时,教育便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教”,而是一种充满“共情”与“陪伴”的过程。正如书中所揭示的,幼儿的成长是通过无数的探索行为逐步积累起来的。当父母或教师能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纳幼儿的探索行为时,他们不仅是在支持幼儿的学习,而且是在与幼儿共同探寻人生的意义。理解是连接彼此的桥梁,信任是成长的土壤,而爱则是理解与信任的基础。通过深化对图式的认识与实践,成人对幼儿少了批评和指责,多了理解和倾听,成人与幼儿之间的关系自然会变得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