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幼儿主动学习的游戏观察与指导

作者: 张志存

聚焦幼儿主动学习的游戏观察与指导0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要“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因此,教师要从理念上相信幼儿在学习方面是具有主动性的,在行动上要对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然而,在观察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存在以下困惑。例如,在进行游戏观察时,要从哪些要点切入?在游戏过程中,明确观察目的对幼儿主动学习有什么意义?教师应如何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如何把握介入的时机?如何为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提供有效指导?为了破解这些困惑,我们进行了持续的深度研讨,以期为教师的游戏观察指明方向,从而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

为什么要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有目的的观察是为了在实践中了解幼儿、理解幼儿的行为,从而在此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观察,都要对“打算观察什么?希望观察到什么?可能观察到什么?”等做详细的规划,明确观察的目的。

在实践中,教师能够认识到有目的的观察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中往往难以做到知行合一,无目的的观察经常出现。无目的的观察呈现的特点是在观察之前没有观察目标和计划,观察中难以捕捉到关键信息,观察记录也像记流水账一样体现不出主要内容。例如,在“搭建朝阳门”活动中,教师制定的观察目标是“观察记录幼儿‘搭建朝阳门’时的行为和语言”。教师的观察记录如下。宁宁和东东两个人来到前两天搭好的北京中轴线的城墙处,宁宁手里拿着一块圆柱体积木,慢慢走到城墙的一个边角上用力放下圆柱体积木,东东给宁宁又递了一块圆柱体积木,宁宁说“谢谢”,然后用两块圆柱体积木和一块长方体积木搭成一个门的样子,接着在长方体积木上又放了一块圆柱体积木(城楼的样子),东东接着给宁宁递积木,宁宁又搭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建筑。从教师的观察记录中可以看到,教师对宁宁在游戏中的动作、语言描述得非常细致,但重点不突出,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观察之前没有明确观察目的,制定的观察目标过于宽泛,对游戏观察缺乏清晰的认识。

在另一个游戏“理发店”中,教师拟定的观察目标是“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幼儿使用游戏材料和掌握理发流程的情况”。这天,含含和琪琪都选择了“理发店”游戏。含含当理发师,琪琪当顾客,洗发、剪发流程结束后,两个人互换了角色再次游戏。理发师琪琪开始为顾客含含洗头发,她先拿起水龙头冲了冲含含的头发,然后手拿洗发露在含含头发上挠了几下后,又用水龙头冲洗头发。冲完后,含含起身想走,琪琪说:“哎呀,你先别走,躺下,躺下。”含含说:“还没擦呢是吧?”琪琪说:“对!”说完,她立刻去拿毛巾,在含含的头发上擦了擦。接下来是剪头发,前期幼儿制作了理发流程图贴在柜子上。琪琪说:“怎么剪头发?我去看看流程图吧!”含含走到柜子前蹲下说:“琪琪,快来看看剪头发的步骤,第一步是戴围布,第二步是梳头发,第三步是剪头发,第四步是掸一掸。”琪琪说:“好的,坐下吧!”琪琪让含含坐下,在给她戴上围布后,又跑到流程图前看了看,然后拿起一把小梳子开始给含含梳头发。梳了几下后,琪琪问:“行了吗?”含含说:“去看看下面的步骤吧!”两个人又去看了流程图,含含指着流程图说:“接下来该进行第三步了。”说完,两个人又回到镜子前,琪琪左手拿梳子,右手拿剪刀,一边梳一边剪。接着,琪琪拿喷壶对着含含的头发喷了几下,含含说:“你弄错了吧?”琪琪说:“没有,就是这样的。”含含跑去看流程图,琪琪也跟了过去。含含说:“你看,最后一步是那个!”琪琪指着“掸一掸”的图说:“这个?”“对!”含含找到海绵给琪琪,琪琪拿着海绵掸了掸含含脖子上的头发,终于完成了整个理发的工作。

在这个游戏观察中,教师的观察目标是要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幼儿使用游戏材料和掌握理发流程的情况。在此目标的指引下,教师重点观察了幼儿在每一步操作时是否知道拿什么工具或材料,使用方法是否得当,从观察结果可以看出,幼儿想用的“设备”“工具”都有,知道每种材料的用处,能够准确地拿取、操作,由此可以判断前期准备的材料是能够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支持幼儿自主操作的。同时,教师观察记录了幼儿洗发和剪发的流程,可以看出两个幼儿对洗发流程比较清楚,但对剪发流程不太清楚,需要借助流程图了解每一步的操作内容。可见,幼儿的游戏经验还有待丰富,这也是教师下一步需要关注的。教师心中有了观察目标,就会有意识地去关注需要关注的场景,捕捉有用的信息,从而为后续的游戏分析与指导打下基础。

二、把握介入的时机

幼儿园游戏倡导幼儿的自由、自主,强调教师的放手,要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幼儿,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教师就完全一点不能介入了呢?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爱华指出:“介入或者不介入都是一种干预手段,到底要不要介入,需要明确‘为什么要介入’或者‘为什么不要介入’。”当幼儿出现长时间玩一种游戏、不参与任何游戏、遇到困难就放弃或幼儿间出现争执等现象时,教师要不要介入呢?这可以从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适宜的判断。幼儿现阶段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等如何?当下场景中幼儿的需要和意图是什么?教师介入的价值体现在哪里,能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教师心中想清楚了,才能决定要不要介入。如果只是根据看到的一些表面现象决定“介入”或“不介入”,往往容易忽视幼儿表面行为背后真实的游戏意图和想法,后续的指导也只是解决表面问题,难以满足幼儿真正的游戏需求。

在实践中,我们通常根据介入的时机把适宜的介入分为“即时介入”和“不即时介入”两种类型,以下通过两个案例具体介绍一下。

在中班“拼汽车”游戏中,尚尚打算用积塑玩具拼插一辆汽车,他将玩具箱放在了自己面前,熟练地打开盖子,先拿出两个圆形的零件,然后在箱子里找了又找,拿出来一个“H”形的连接棍,将两个圆形的零件连接到了一起。紧接着,他又做了同样的一组连接。接下来,他就在箱子里找啊找,翻啊翻,一直都没有找出想要的积塑玩具,表现出很着急的样子。这时,教师走过去询问:“尚尚,你在找什么?需要我帮忙吗?”尚尚有点不高兴地说:“我想找一个小小的连接器,把白色的长棍连接起来,这样就能连接轮子了,可是我找不到了。”于是,教师蹲下来,把箱子倾斜了一下,然后轻轻把积塑玩具倒出来一些,说:“你看,这样倒出来一点是不是就好找多了?要不然底下的东西都不方便看到。”他立刻明白了教师的用意,把材料向外推了一些,很快,连接器就找到了。他将两组轮子连接到了一起,一个车架的底盘就做好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幼儿出现困难时进行了“即时介入”。教师认为,从幼儿前期经验可以看出,该幼儿有丰富的搭建经验和强烈的搭建愿望,能够通过搭建获得成功体验,所以为了满足幼儿的需求,教师当下就提示幼儿使用倾斜的方法去找材料,并且教师是在幼儿反复尝试寻找无果的情况下给予的支持,从游戏效果来看,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保护游戏愿望、支持游戏持续开展,比尝试无果后放弃要好得多。

在具体实践情境中,也有采取“不即时介入”的情况。在大班“你说我猜”游戏中,两个小朋友轮流玩猜图游戏。第一轮木木说、天天猜。木木说:“这个是过年需要干的事情。”天天猜:“放烟花?”“答对了!”天天很开心。然后两个人互换角色。天天说:“这是一个会飞的动物。”木木猜:“鸟?”天天有些疑惑,看了一眼教师,说:“是鸟吗?”教师没有回应。旁边的悠悠说:“是鸟,但是……”说着,她着急地做出了啄木鸟啄树的动作。木木说:“是啄木鸟。”大家一起说:“对对对!答对了!”之后,两个人又互换了角色继续游戏,木木拿到滑冰图片后,不知道该怎样描述,直接做出了双脚左右滑动的动作,天天猜对了,大家一起欢呼起来。在这个游戏案例中,教师在幼儿出现与游戏规则要求相悖的行为时,并没有马上介入,而是一直在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教师考虑的是保护幼儿的游戏兴趣,尊重幼儿的游戏玩法,她看到了幼儿间相互配合、出谋划策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所以采取“不即时介入”也是基于对幼儿游戏价值判断所采取的一种适宜策略。

当然,不适宜的介入在实践中也常常发生。例如,在“小餐厅”游戏中,一名幼儿在使用勺子吃面条,教师看到这一现象就上前去问:“用勺子吃面条方便吗?”幼儿怯怯地回答:“不方便。”教师又问:“那么用什么吃面条比较方便?”幼儿想了想:“筷子!”教师提示:“那你赶紧去跟服务员要一双筷子。”幼儿照办。在该案例中,教师主观认为幼儿不该使用勺子吃面条,要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所以马上进行介入,这让幼儿的游戏变得机械起来,失去了游戏的快乐和主动性。可见,教师在没有对幼儿进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一上来就直接介入是不合适的。

三、提供适宜的指导

关于游戏中教师的指导,有时候单看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没有太大问题,教师用开放式问题进行启发,或是用聚焦式问题进行引导,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但从整个活动的“前因”“后果”来看,教师的指导往往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讨论教师是否该介入指导,如果不指导可不可以,指导或不指导哪个对幼儿主动学习的价值更大。

在中班“搭滑梯”游戏中,乔乔对搭建滑梯比较感兴趣,能主动探索材料与搭建方法,平时搭建中有自己的想法,能够主动参考样图搭建或自创滑梯样式搭建。之前乔乔都是在搭建常见的斜坡滑梯,这是第一次尝试搭建圆筒滑梯。乔乔在认真地搭建滑梯,教师看到有一个地方的搭建方式很特别,下面是纸筒,上面搭了两块积木,上面又放了一个纸筒,然后用长方体积木把它和主滑梯连接在一起。教师好奇地问乔乔:“这个搭建的是什么呀?这么特别。”乔乔说:“这是圆筒滑梯。”“你这个想法真不错,想搭建一个圆筒滑梯,小朋友们一定很喜欢。可是,我在想,小朋友们怎么往下滑呢?”乔乔用手指着最上面的木板说:“从二层顺着这个走过来,再从圆筒里滑下去。”教师又问:“从第一个圆筒滑下去了,怎么到第二个圆筒呢?好像被堵住了吧。”听后,乔乔就把中间的积木拆下来,又取来了一个圆筒,将三个叠放在一起,把门安装在了前面,开心地对教师说:“看,这下就可以了,我还给他们安装了一个门。”教师对他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这样就可以滑到底了。你的这个想法是从哪里来的?”他走到墙饰前,指着大滑梯的图片,说:“我们的滑梯就是圆筒滑梯,我想搭这个。”“你想挑战搭建这个滑梯,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滑梯的圆筒和你搭的圆筒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个滑梯只有一半是圆筒,我的有很多圆筒。”“你观察得很仔细,那怎样让它一半是圆筒,一半是滑梯呢?”乔乔思考了一会儿,“要把圆筒斜着放”,于是他把圆筒跟门都拆了下来,然后拿两个圆筒斜着比画了一下,放下圆筒,取来了一根柱子,把第一个圆筒从上往下斜着放好,可是刚放上圆筒就滚了下来,他再次尝试了还是会滚下来。教师问:“怎样能让它不滚来滚去呢?”只见他取来两根积木分别竖在了圆筒两侧,这样就把圆筒固定住了。接下来,他把第二个、第三个圆筒一个一个地连接在一起,最后用两根长方体积木搭建了滑梯部分,这样圆筒滑梯就搭建完成了。

在该案例中,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比较,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从明确的指向性问题可以看出,教师的想法就是要幼儿搭出和实际使用的一样的、结构合理的滑梯,而幼儿最终搭建出的滑梯也确实如此,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指导是带有明显的主观意图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教师的指导没有从幼儿主动学习方面来进行思考。在教师的追问下,幼儿虽有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但基于幼儿对搭建活动有兴趣、有能力、喜欢自创这些原有经验,从敢于挑战、试错、坚持目标、乐于表达以及解决问题方面来看,幼儿还可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可以给幼儿一些自主创作的空间,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参考样图或者采用创新方法搭建,在宽松的游戏氛围和强烈的搭建动机驱动下,幼儿主动观察、分享交流、主动解决问题这些方面的能力一定会有更大的提升。

那么,什么样的指导是适宜的呢?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维维是班级中年龄比较大的幼儿,性格比较急躁,大肌肉动作发展较好,擅长双脚连续跳、攀爬等运动,但小肌肉动作发展较弱,不擅长穿手链、涂色等游戏。区域活动的时间到了,维维和思思选择了美工区,她们选取了彩色绉纸和魔法玉米粒开始包糖果。维维把魔法玉米粒放在绉纸上,卷了几次都没有卷好,她抬头看了看旁边的小朋友,继续卷起了糖果纸。突然,维维发现糖果纸卷破了,便问教师:“老师,我这里卷破了,怎么办呀?”教师说:“你觉得可以怎么解决呢?”维维说:“换一张糖果纸。”教师说:“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尝试哦。”于是,维维把卷破的糖果纸放在了旁边,换了新的糖果纸继续包糖果。包了一会儿,思思发现糖果纸快没有了,就拿出了做糖果纸的材料和剪刀,开始裁剪糖果纸。这时,维维又卷破了一张糖果纸,她依然把卷破的糖果纸放在一边,换了新的糖果纸继续包糖果。不一会儿,维维看见思思在剪糖果纸,就和她一起剪了起来。剪到一半,维维说:“我不剪了。”然后,她拿起盒子里最后几张糖果纸开始包了起来,看到总是卷破的糖果纸,维维说:“我不玩了。”于是,她准备换别的材料进行游戏。这时,教师说:“维维,我发现你包的糖果中有很多卷破了的糖果纸,娃娃家的宝宝收到这样卷破了的糖果会伤心的,我们可以给它修复一下吗?或是再包几个好看的糖果送给娃娃家的宝宝,好吗?”维维说:“可是我一包就破,我不想玩了。”教师说:“娃娃家的宝宝在等着糖果呢,我们一起来包,相信你肯定能够包好。”维维说:“好,我们一起包。”最后,维维终于包出了几个完整的糖果,开心地笑了。

上一篇: 围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