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奇的榫卯(大班)
作者: 张淘儿
设计思路:
对中华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学习是培育幼儿民族认同感与爱祖国、爱家乡情感的重要途径。在主题活动“绚丽中国风”探究之旅中,幼儿在了解中华武术、京剧、医药等国之精粹的同时,也认识了家乡宁波的美食、建筑、民俗文化等。在参观宁波古建筑博物馆时,幼儿发现馆内很多木构建筑未用一根钉子,全靠精确的榫卯和巧妙的斗拱衔接,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去过古建筑博物馆的幼儿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虫不会蛀掉这些木头?”“为什么有些木构建筑能够千年不倒?”“榫卯结构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发了“阿拉宁波交关赞”主题下关于家乡古建筑的新话题。大班社会活动“神奇的榫卯”是其中的节点性集体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通过带领幼儿体验、分析、推理等,帮助幼儿发现榫卯结构的奇妙,感知其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感受古人的智慧。此活动不仅破解了幼儿在主题活动前期参观古建筑博物馆时的疑问,而且引发了幼儿对家乡古建筑的关注,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进而萌发了对家乡古建筑的自豪感。
目标:
1.知道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感知其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
2.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发现榫卯结构承重力强、经久牢固的特点。
3.感受家乡古建筑的奇妙,萌发对家乡古建筑的自豪感。
(析:第一条目标指向的是本次活动的重点。该活动在组织和实施中的重点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发现榫卯结构一凹一凸的特点,没用一根钉子就能牢牢地连接木头,从而让幼儿感受榫卯结构的神奇。第二条目标指向幼儿的能力培养,通过活动的层层架构,鼓励幼儿分析、推理、验证,发现榫卯结构承重力强、经久牢固的特点,从而感受中国建筑文化的魅力和神奇。第三条目标在前两条目标的推动下自然生成,指向幼儿的情感。幼儿社会情感的萌发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具身认知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需要借助媒介进行连接。本活动便借助了对榫卯积木和斗拱的探索,让幼儿感受家乡古建筑的奇妙,从而引发幼儿对家乡古建筑的自豪感。)
准备:
1.物质准备:边缘平整、可直接打开的普通盒子一个,鲁班盒子一个,活动用课件一份,记录导图,展示板,两段式榫卯积木若干,斗拱拼装材料若干,斗拱拼装说明书等。
2.经验准备:幼儿前期参观过宁波古建筑博物馆,初步了解很多木构建筑里都有榫卯结构;调查、了解过家乡古建筑,知道宁波还有许多建筑工艺精湛的古建筑。
过程:
一、“打不开”的盒子
1.教师出示两个盒子,引导幼儿打开盒子。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盒子,谁可以打开它们?
(教师邀请两个幼儿上前来打开盒子,发现鲁班盒子打不开,从而引导幼儿进行猜测。)
师:这个盒子为什么打不开呢?
幼:这个盒子本来就是打不开的。
幼:应该是有胶水粘住了。
幼:可能有个东西卡住了。
2.教师巧妙开盒,引导幼儿发现鲁班盒子的奇妙之处。
师: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个盒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教师巧妙地打开盒子。)
幼:红红的这个边上有尖尖的东西凸出来。
幼:黄色的这一边有凹进去的地方。
师:(小结)对呀!有凸有凹,这样它们就能牢牢地卡在一起了。刚刚我们用了那么大的力气都没有打开这个盒子,可是找到方法后轻轻一推,盒子就打开了,小小的盒子真神奇。
(析:在该环节,幼儿初遇榫卯,即榫卯结构的鲁班盒子,感受“惊奇”。活动一开始,教师通过让幼儿打开两个不同的盒子巧妙地引导幼儿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一个盒子可以轻松地打开,一个盒子不能直接打开。这时,幼儿的目光自然聚焦到了打不开的鲁班盒子上,在观察了几位同伴的操作后,幼儿猜测这个盒子本身就是打不开的。在这样的质疑声中,教师轻松地打开了盒子,触发了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感受到了鲁班盒子的神奇。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鲁班盒子的典型特征,发现其边缘有凹有凸的特点,从而让幼儿初步感知盒子打不开可能与盒子有凹有凸有关,这为下面环节中探究、发现榫卯结构的特点做了铺垫。)
二、特别的木头
1.教师出示一对榫卯积木,引导幼儿初步观察其特征。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对积木,你们仔细看,它们和刚刚打开的盒子有什么不同吗?
幼:颜色不一样。
幼:白色的这块是凸出来的,红色的这块是凹进去的。
2.幼儿自主观察榫卯积木,并尝试拼接。
师:后面的桌子上还有六对不同的积木,请你们先仔细观察它们的样子,再想办法把它们拼接起来,完成后可以放在展示台上。(幼儿操作、体验,教师观察、指导。)
3.幼儿交流分享,发现榫卯结构的基本特征,感受古人的智慧。
师:你们拼出了那么多种造型,都有什么形状啊?
幼:长方形。
幼:“V”字形。
幼:“十”字形。
师:有那么多种形状,你是用什么办法把它们拼接起来的呢?
幼:这块积木有一个凸出去的圆,另一块积木有一个凹进去的圆,把它们插在一起就拼接起来了。
幼:我发现这两块积木的两边都有凹进去的地方,我就一块放在上面,一块放在下面,这样放进去就连起来了。
师:原来有那么多种方法可以将两块积木拼接起来,你们真像一个小木匠。
(教师出示梳理图。)
师:活动室里的普通积木为什么不能直接拼接起来呢?这两块积木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幼:这些积木有凹进去的地方,有凸出来的地方,可以拼接在一起。
师:这些积木都有凸和凹吗?
(教师播放课件,师幼共同寻找,发现积木有凸有凹。)
师:这些积木凸出来和凹进去的地方一样吗?
幼:不一样,有一块积木是五角星形状的。
幼:有一块积木凸出来的地方和另一块积木凹进去的地方是一样的。
幼:有一块积木有一个凸出来的地方,有一块积木有三个凸出来的地方。
师:虽然这些积木有凸有凹,但是它们凸和凹的形状和数量都是对应的。
师:这些巧妙的凹凸组合是我国古代一个伟大的发明,叫做榫卯结构,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榫和卯有什么秘密吗?
(教师出示梳理图,引导幼儿发现榫和卯的对应关系。)
师:原来,榫和卯是一对好朋友,有什么样的榫就有什么样的卯,找到相同的才能手拉手。聪明智慧的古代人就是利用这一凸一凹的特点,不用一根钉子,将两段木头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
(析:在该环节,幼儿再遇榫卯,即榫卯结构的积木,感受“惊喜”。幼儿首先通过观察榫卯积木的特征,并尝试拼接榫卯积木,自主发现榫卯结构的积木不用一根钉子,就能牢固拼接在一起的特点。接着,教师抛出问题“活动室里的普通积木为什么不能直接拼接,这两块积木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由此,教师和幼儿一起将目光聚焦在榫卯积木的凹凸特点上,在观察、寻找、对话之后,幼儿发现榫卯积木不但有凸有凹,而且凹凸的形状、数量都是对应的,所以两块积木才能拼接起来。在充分体验感知后,教师结合直观的榫卯结构图梳理提炼出榫卯结构的特点,并引导幼儿了解榫卯结构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在该环节,教师通过有趣的榫卯积木的拼搭,将幼儿“对榫卯结构认知经验不足”这一难点转化为探索点,让幼儿对榫卯结构的认识从抽象走向具体。幼儿通过理解其结构要素,迸发出对榫卯积木的喜爱,对中国人智慧结晶的赞叹,从而初步突破了活动的重难点。)
三、神奇的斗拱
1.唤醒幼儿关于榫卯结构的经验。
师:你们听说过榫卯结构吗?
幼:古建筑博物馆的老房子里面有榫卯结构。
幼:那些老房子的门和屋顶上面也有。
2.幼儿体验用榫卯结构的积木拼搭斗拱。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榫卯积木,请你们仔细观察它的样子,用合适的方法把它拼成一个作品,可以看着说明书拼。
(幼儿操作、体验,教师观察并进行个别指导。)
3.交流与分享,验证发现斗拱的力量。
师:你们拼出的作品像什么?
幼:像船。
幼:像漏斗。
师:(小结)上大下小,就像一个漏斗,插件弯弯的,拱起来,它有一个名字叫“斗拱”。
师:你们谁留意到了这个斗拱里有几对榫卯结构呢?
幼:十五对。
师:刚刚一个小小的盒子里有两对榫卯结构,它就那么有力量,很难打开。现在这个斗拱里面有十五对榫卯结构,你们觉得它有力量吗?为什么?
幼:没有力量,这个是玩具积木,它的木头那么细。
幼:有力量,因为我刚才拼的时候拼歪了,结果推啊推,怎么都推不出来。
师:你们有的说它有力量,有的说它没有力量,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呢?
幼:在它上面放很重很重的东西,看看它能不能承受。
师:那我们就请一个小朋友站上去吧,如果一个小小的斗拱上面站上去一个小朋友,它会怎么样呢?
幼:会倒。
幼:不会倒,它很牢固。
(教师邀请一个幼儿站上斗拱,让幼儿观察并发现斗拱不会散架、倒塌,斗拱很有力量。)
师:你们观察一下斗拱,它怎么样了?
幼:没有散架,也没有倒塌。
师:那古建筑博物馆里有这样的斗拱吗?
师:谁能解释一下古建筑博物馆老房子的屋顶上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斗拱吗?
幼:可以支撑屋顶,这样房子就不会倒。
幼:防止暴风雨来时把房子冲塌了。
幼:这样就可以让房子更加牢固,有力量,地震来了都不怕。
师:(小结)榫卯相连,斗上加拱,层层叠叠,支撑起了千年不倒的古建筑群,这些了不起的发明都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哦!(教师播放课件视频。)
(析:在该环节,幼儿三遇榫卯,感受“惊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操作、体验、推测、验证,感知榫卯结构在中国古建筑中的重大作用。首先,教师通过话题唤醒幼儿关于“古建筑博物馆里也有榫卯结构”的认知经验。其次,教师支持幼儿变身匠人,尝试制作斗拱(斗拱就是榫卯结构在建筑中的一种运用)。在操作中,幼儿再次体验到一凹一凸、榫卯相连的方便与牢固。拼搭结束后,教师鼓励幼儿猜测、验证斗拱是否牢固,在具身感知中,幼儿发现小小的斗拱上竟能稳稳地站上一个人,生发了斗拱真有力量的“哇时刻”,将活动推至高潮。最后,教师引导幼儿推理古建筑博物馆老房子的屋顶上为什么有那么多斗拱,帮助幼儿理解榫卯、斗拱结构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作用。通过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幼儿在亲身体验中,真实地感受到了榫卯结构经久牢固、承重力强的特点,而这些建筑工艺都是中国古人先创的,从而再次引发了幼儿对我国古人智慧的惊叹,让幼儿产生了强烈的文化自信,进一步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四、家乡的古建筑
(教师播放介绍家乡古建筑的视频,引导幼儿欣赏、感知家乡其他榫卯结构的古建筑。)
师:我们的家乡还有很多这样榫卯结构的古建筑呢,你们看,这是哪里?
幼:这是天一阁。
幼:这是鼓楼,我去过那里。
幼:师古亭的屋顶上也有榫卯结构。
师:不管是小小的盒子、榫卯积木,还是恢弘的古建筑,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老而充满智慧。小朋友们,让我们继续寻找、发现身边神奇的古建筑吧。
(析:在该环节,幼儿四遇榫卯,即家乡古建筑中的榫卯结构,迸发“惊叹”。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视频将家乡的古建筑天一阁、鼓楼等一一呈现出来,引导幼儿重点观察这些古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幼儿对家乡的古建筑已有初步的、浅表的认知经验,通过本次活动,他们发现了榫卯结构并不只存在于古建筑博物馆的老房子中,还存在于家乡其他恢弘的古建筑中,感受到了榫卯结构的广泛运用。同时,家乡古建筑独特的建筑工艺、精美的建筑风格,再次让幼儿迸发出惊叹,从而产生了对家乡古建筑的自豪感,激发和延续了幼儿探究家乡古建筑的兴趣。)
延伸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再次寻迹、探究家乡的古建筑,发现古建筑之美,感受古建筑之奇。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再次探究榫卯结构,如寻找幼儿园中的榫卯结构,发现榫卯结构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榫卯结构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和幼儿园的木匠师傅一起维修自然角的花架,在木工坊制作画框、小板凳等,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