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生活过渡环节游戏化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陈婷 肖雪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那些容易被教师忽视的生活过渡环节,其实也蕴含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如果教师能将有趣的活动融入生活过渡环节,那么就有可能赋予其更多的教育价值。相对而言,生活过渡环节无论是时间、地点、内容,几乎每天都是重复的,如餐前轮流洗手、睡前脱衣上床、离园前整理排队等,其重复性、单一性带来的枯燥感,常常容易让部分幼儿不愿意按常规要求活动。通过长期观察,教师发现,在睡前准备环节,不少幼儿不愿意太早躺下,热衷于用各种方式“磨洋工”,这一发现引发了我们关于优化睡前准备环节的思考与实践。
一、观察与反思:为什么睡前准备环节有些幼儿会舍不得躺下?
在每日的睡前准备环节,教师发现不少幼儿会拖拖拉拉地做着睡前准备工作,不愿意太早躺到床上。他们要么喜欢在卫生间聊天,要么磨磨蹭蹭地脱衣服,要么忙于和隔壁床的小伙伴说说笑笑。教师为了让幼儿加快准备速度,常常要催促他们,有时对于个别特别磨蹭或者专注于嬉戏逗乐的幼儿,可能还要说教一番,可是收效甚微。那么,这些幼儿为什么会舍不得躺下呢?基于此,教师与幼儿展开了对话。
肖老师:我发现你们几个小朋友中午都挺迟躺下来的,这是为什么呢?
东东:睡午觉很无聊,平时我在家就不喜欢睡午觉。
浩浩:那么早躺下去,又没有事情做,我想再玩一会儿。
肖老师:可是你们吃完饭以后不是已经玩过玩具了吗?我们也一起去散过步了呀!
东东:可是我们还没有玩够呢!
琪琪:嗯,我也想多玩一会儿。
在了解了幼儿的想法后,教师们对此展开了讨论。
王老师:有些小朋友特别不喜欢睡午觉,总是想办法抓紧时间多玩一会儿,比如说我们班有两个小男生睡前常常很默契地一起上卫生间,趁我们忙着照顾其他小朋友脱衣服睡觉时,他们就躲在那儿聊天。
林老师:确实,小朋友总是玩不够的,说睡午觉很浪费时间。他们精力旺盛,玩个不停,有些小朋友除非玩得累到“断电”才肯睡觉。
肖老师:是啊!之前我总觉得他们是故意调皮,还有些不耐烦,就想着让他们尽快躺下。可是听了他们的想法后,我能理解他们了。
陈老师: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通过游戏不断地与周围世界进行互动,如果外界的刺激变得单一了,他们就会试图改变,要么更换场景,要么调整自己,所以在睡前,他们要么躲到哪里去偷偷玩,要么就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变着花样玩。
王老师:可是睡前准备环节如果让这些孩子一直玩下去也不行啊,有没有什么方法既能满足他们的游戏心理,又能巧妙地引导他们做好睡前准备呢?
陈老师:最近大家都在尝试将生活过渡环节进行游戏化设计,这个睡前准备环节可以进行游戏化设计吗?
一番讨论过后,大家一致觉得这个想法可以试一试。
热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睡前准备环节,幼儿看似不遵守生活常规的行为背后潜藏的是他们渴望游戏的心理需求。从身体发育的角度考量,午睡是必要的,同时有序的睡前环节组织也是必要的。那么,在成人视角下的幼儿发展需要与幼儿视角下的游戏心理需要之间,是否存在一个连接点呢?通过与幼儿对话,在了解了幼儿的想法后,教师认为生活过渡环节游戏化设计有可能成为那个连接点。但是,选择什么样的游戏合适呢?游戏规则如何设定?怎样让游戏设计契合睡前环节有效组织的需要?这些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
二、思考与讨论:怎样的睡前游戏才能既满足幼儿的游戏心理,又能引导他们做好睡前准备?
在研讨睡前准备环节游戏化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们从“满足幼儿游戏心理需要”“契合睡前准备环节组织需要”两个方面探讨了睡前游戏设计需要把握的要点。
陈老师:游戏的情境很重要,要能吸引到幼儿,关键就是要好玩。
肖老师:嗯,同意。但是也要考虑到幼儿的情绪状态,太刺激的游戏容易让幼儿过于兴奋,不仅睡前准备环节会变得无序,幼儿午睡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林老师:玩游戏不仅仅是为了开心,还要能有利于这个环节的有序组织。
王老师:对,规则要能引导幼儿控制音量从而带来平缓的情绪状态,还要能激发幼儿较为快速地做好睡前准备的动机。
通过讨论,教师们归纳出睡前准备环节游戏化设计需要把握的要点:游戏情境好玩有趣,游戏氛围相对平和,游戏规则能引导幼儿自律。在明确了这些要点后,有教师提出不妨让幼儿参与游戏设计,这样设计出的游戏或许能更好地满足幼儿的睡前游戏需求。这一提议得到了其他教师的认可。于是,一场关于睡前游戏的对话在师幼间展开。
肖老师:有些小朋友中午舍不得睡觉,很想玩游戏。我们能不能找一个游戏在睡觉前玩呢?你们平时喜欢玩什么游戏?
琪琪:我喜欢玩“五只小猴荡秋千”。
浩浩:我喜欢玩“小白上台阶”(一种手指游戏)。
肖老师:你们说的这两个游戏在睡觉前怎么玩呢?
琪琪:嗯,就是坐在床铺上玩。
辰辰:老师,我喜欢玩“老狼老狼几点钟”。
肖老师:这个游戏在午睡室里该怎么玩呢?
辰辰:就是有一个人当“老狼”,其他人当“小羊”,“老狼”说“十二点”了,就去追“小羊”。
可可:嗯,那样会很吵啊!
肖老师:如果玩这个游戏不要把“小羊”追来追去的,要比较安静地玩,可以怎么玩呢?比如说让“小羊”躲到哪里去,“老狼”就不能抓它了。
玥玥:可以让“小羊”躲到床上。
肖老师:这是个好办法。
通过与幼儿讨论,大家选出了三个想在睡前玩的游戏,“五只小猴荡秋千”“小白上台阶”和“老狼老狼几点钟”。但是大多数幼儿都觉得“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更好玩,于是,最终选定了在睡前玩这个游戏。在选定了游戏内容后,教师与幼儿进一步讨论,细化了游戏规则:由教师扮演“老狼”,幼儿扮演“小羊”,在“老狼”回答“老狼老狼几点钟”的过程中,“小羊”要尽快脱下衣裤鞋袜钻进被窝。当“老狼”说“十二点”时,就表示“老狼”肚子饿了要去抓“小羊”了,此时“小羊”如果还没有钻进被窝就有可能被“老狼”抓住。
教师研讨梳理出的睡前游戏设计要点,成了引导幼儿讨论游戏设计的隐性支架:引导幼儿从已有经验中选取游戏,并通过对比找到最能激发幼儿兴趣的游戏;启发幼儿对照睡前准备环节常规要求判断、调整原有的游戏玩法;结合睡前准备步骤,与幼儿讨论、细化游戏规则,强化游戏的自律导向。那么,综合了教师与幼儿想法的“老狼老狼几点钟”游戏是否能满足所有幼儿的需要呢?是否能够调动幼儿自觉做好睡前准备的动机呢?接下来,教师需要将游戏付诸实践,并观察幼儿的反应。
三、观察与思考:师幼共同设计的睡前游戏能够满足所有幼儿的需要吗?
在玩了几次睡前游戏后,教师观察到了幼儿不同的反应。大部分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并能够较为迅速地完成睡前准备,然后带着得意的表情钻进被窝。有一部分幼儿略为兴奋,并不急于完成睡前准备,而是不断发出声音来“挑衅老狼”,说“来抓我啊!来抓我啊!”还有几名幼儿的神情比较严肃,虽然能较快地完成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但没有表现出高兴愉快的样子。可见,大部分幼儿乐于参与游戏并能尽快完成睡前准备,但出现了“挑衅老狼”以及神情比较严肃的幼儿,这是出乎教师意料的,这让教师有些茫然,不知该如何应对。
在听了教师关于游戏现状的描述后,大家发现睡前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还未能契合所有幼儿的需要,同时意识到幼儿的需要因个性品质、心理状态、年龄阶段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基于幼儿在游戏中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们围绕幼儿的心理需要再次展开了讨论。
林老师:大部分幼儿表现出喜欢游戏并遵守规则的行为,说明这个游戏设计还是比较贴近幼儿的心理需求的。出现教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说明还有一部分幼儿的需要没有被关注到。
陈老师:是的,我同意。那些“挑衅老狼”的幼儿,其实也是沉浸在游戏情境中的,他们喜欢和扮演“老狼”的教师互动,被“老狼”抓住可以让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肖老师:如果教师一直去回应他们,午睡室里就会非常热闹,更多幼儿会被带动着兴奋起来,那睡前准备环节不就乱套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回应他们的需要呢?
陈老师:我们要透过幼儿的行为看到他们的情感需求。“挑衅老狼”的幼儿内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以及获得突破游戏规则的成就感。我们可以调整游戏规则,让其既能满足幼儿“亲近教师”“挑战规则”的心理需求,又能促进教师有序地组织睡前准备环节。
肖老师:那另外几名神情看起来比较严肃的幼儿呢?他们的心理需求又是怎样的呢?我的判断是,这几名幼儿因为年龄较小,“狼抓小羊”的游戏情境可能会让他们感到紧张,甚至可能会有些害怕。
林老师:是啊,幼儿不仅有年龄差异,性格也不同,他们在游戏中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像这几名年龄较小的幼儿,他们在游戏中可能需要多一些安全感。
虽然最初的游戏设计受到了大部分幼儿的喜爱,也能引导大部分幼儿做好睡前准备,但因其设计未能包容所有幼儿的需要,所以未能完全解决一开始的问题,甚至还产生了“给个别幼儿带来了紧张感”的新问题。在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讨论分析后,教师们意识到幼儿出乎意料的行为背后潜藏着教师尚未关注到的、个性化的心理需要。那么,该如何调整游戏设计呢?教师们对此又展开了进一步的研讨,以期能够完善睡前游戏设计,更好地满足幼儿的游戏与发展需要。
四、对话与调整:怎样的游戏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需要呢?
幼儿在游戏中到底有怎样的感受,这还需要教师通过与幼儿展开进一步对话才有可能得知,同时只有基于幼儿自己的表述,教师才有可能通过分析进一步接近幼儿真实的心理需要。于是,教师与幼儿进行了逐一对话,并对记录的信息进行了梳理(详见下表)。
经过一番了解后,教师们纷纷感叹自己对幼儿的了解太有限了,原来幼儿的心理世界是如此丰富。接着,大家展开了基于幼儿需要的游戏设计优化研讨。
王老师:看到小朋友们因为“教师的表演滑稽”“喜欢与教师的互动”而喜欢这个游戏,我想到的是教师可以增加游戏情境中滑稽的部分,如扮演“老狼”时可以演得傻一点,同时在“老狼”找“小羊”的过程中可以多一些和幼儿的互动,如走到他们身边假装闻一闻味道,或者用手在他们身边比画比画。
林老师:我想到的是,既然幼儿喜欢挑战的感觉,我们可以优化游戏规则,增强挑战幼儿自控力的部分,特别是引导那部分喜欢发出声响“挑衅老狼”的幼儿,用更有利于他们能力发展的方式参与游戏,从而获得更强的满足感。
肖老师:我很赞同!我建议可以给“老狼”一个“视力不好,但耳朵很灵”的角色设定,这样一来,幼儿就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音量以免被发现。另外,还可以描述一个“老狼”因为抓不到“小羊”只能去吃草的结局,增强幼儿战胜“老狼”的动机,而不是热衷于被抓住。“战胜老狼”相对于“乐于被抓住”带给幼儿的情感体验可能更加积极。
肖老师:可是那几名在游戏中感到些许紧张害怕的幼儿,该怎么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呢?他们可以不玩游戏吗?
陈老师:我觉得可以,我们可以给他们自由进出游戏的权力,当他们担心被“老狼”抓住时,可以退出游戏。比如,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手环,戴上表示不玩游戏,脱下表示重返游戏。
肖老师:嗯,这个主意好。
通过与幼儿对话,教师们不仅印证了之前对幼儿心理需要的猜测,还发现了其他未被教师注意到的幼儿的心理需要,如喜欢刺激、喜欢挑战、喜欢赢以及喜欢滑稽感等。在更加了解幼儿真实需要的基础上,教师们优化了游戏设计:情境细节更加丰富,削弱“老狼”形象中凶狠的成分,增加了呆笨、搞笑的元素;通过激发幼儿的好胜心,增强挑战性,强化了规则的自律导向;由“小羊挑衅老狼”变成“老狼试探小羊”,转换师幼互动的方式,增加师幼互动的频次,增强游戏的刺激感;增加了自由进出游戏的规则,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权,增强了幼儿的安全感。
五、观察与总结:当睡前游戏设计贴合幼儿的需要时会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