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儿童发展,让深度学习发生
作者: 王飞 何佳行
在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的今天,如何助推幼儿的深度学习成为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由于不少教师对深度学习的理解比较片面、不透彻,在实践中就出现了不少问题。那么,影响幼儿深度学习的关键因素究竟有哪些?如何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这些要点,真正助力幼儿在深度学习中建构经验、发展能力?在此,我们想将我园在课程实践中的几点思考与大家做一些分享。
一、抓住幼儿的真兴趣
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有时候幼儿看似对一些事物产生了兴趣,但这种兴趣非常浅表,很快就会转移。教师只有抓住幼儿真正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深入探究。散步时,大班的几个幼儿观察到了自己在阳光下的影子:“我的影子是黑色的,你的影子也是黑色的呢!”“我的影子比你的影子长。”“你看,影子一直跟着我们!”……幼儿这种偶发的观察、交流,在一日活动中会经常发生。教师需要研判、甄别:幼儿是不是真的对影子有探索的兴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教师有意识地观察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对影子有持续的关注,并且在几个幼儿的带动下,更多幼儿加入到了找影子的游戏中。于是,教师利用碎片时间给幼儿播放了《影子戏剧》等有趣的视频,找来《我的影子朋友》等图书投放在阅读区,还在户外自主活动时跟幼儿玩起踩影子游戏。渐渐地,幼儿对影子的现象充满了好奇,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影子成了幼儿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真兴趣能引发幼儿持续的探索,生发有意义的学习。大班的一名幼儿从家中带来的桌游“迷宫球”成了益智区的团宠,大家争相去玩,但常常轮不上,于是,幼儿产生了自己设计迷宫的想法。起初是幼儿自己在纸上画迷宫,画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迷宫不通,走着走着就没有路了;有的迷宫太简单,一下子就通关了,挑战性不够;有的迷宫岔路太多,太复杂。为此,教师提供了一些迷宫书作为支架,引发幼儿思考怎样的迷宫才好玩,并重新设计迷宫。后来,幼儿发现,平面的迷宫里没法滚小球,不够好玩,于是自发地找来雪花片、阿基米德积木等,在桌上搭起了立体迷宫,进而发展到用建构区的材料和桌椅等搭更大型的迷宫,甚至去户外场地用旧草席等材料建迷宫、玩迷宫……幼儿在兴趣的驱动下对迷宫进行了持续的探索,让迷宫游戏变得更好玩、更有挑战性。
如果幼儿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或需要较多借助外部激励才能维持,那么这种兴趣很可能只是表面现象,仅仅是“兴奋”而已。如果教师不加甄别,急于生成主题活动或项目活动等,不管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哪些,也不管有没有适宜的资源支持,那么很可能会出现教师一头热,幼儿却积极性不高,热情日渐消褪,活动需要教师推着、催着才能进行下去,探究浮于浅表,甚至最后草草结束。
二、关注幼儿在真实情境中遇到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实、具体、鲜活,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愿望,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大二班的保育员胡老师生病了,请了一个月的病假。缺了保育员,班级教师忙得不可开交,于是,幼儿表示,希望能分担一些工作。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胡老师平时一天里有哪些工作?哪些工作是你们能做的?幼儿通过回忆、访问教师、去其他班调查,用思维地图的方式记录和整理了保育员一天的工作,并提出可以分担搬床、扫地、拖地、擦桌子、擦柜子、洗杯子、晒毛巾等工作。然而做好这些工作并没有那么简单。幼儿在实际工作中遭遇了床需要几个人一起搬、拖地很慢且拖不干净、粘在桌上的饭粒容易漏擦等问题,劳动中的挑战接连不断。此时,教师没有直接示范,而是鼓励幼儿自己去学习。幼儿回家观察家人是怎样劳动的,来园后亲身试验、相互学习。教师鼓励和引导幼儿分享心得、反思过程、总结经验。经历了这样的学习,幼儿提升了劳动能力,感受到了自身的成长,获得了积极的自我意识。
真实的情境能促使幼儿将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运用到学习中。小班“玩泥节”活动后,很多泥堆在操场上,影响了幼儿的活动,而小农场正需要添加一些泥,中一班幼儿就萌发了将泥运到小农场的想法。怎样运泥呢?幼儿去沙池找来塑料铲、塑料桶,一阵忙乎后,发现了很多问题:“泥好硬,用塑料铲子很难挖起来。”“好不容易装满一桶,提起来怎么那么重,拎到小农场太累了。”“泥那么重,铲子、水桶都要搞坏了。”那么,运泥用什么工具合适呢?教师组织幼儿一起讨论,幼儿决定试试用铁铲和独轮小推车。然而新问题又出现了:铁铲虽然牢固,但本身有点重,一铲子下去,只能铲起少量泥;独轮小推车也不易把控,很容易侧翻。于是,幼儿不断试验和总结怎样使用铁铲更省力以及怎样保持独轮小推车的平衡。后来,幼儿在一次帮教师把用过的餐具送回食堂时,发现带轮子的平板车很好用,于是就借来进行改造,用于运泥。在这样的学习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真实情境中处处有学习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这种机会,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小农场的黄瓜苗长高了,教师鼓励幼儿收集适宜的材料,给黄瓜苗搭建攀爬架;清香扑鼻的桂花挂满了树梢,风一吹就纷纷掉落下来,教师鼓励幼儿想办法收集桂花,做成香甜的桂花蜜、桂花糕;扎染活动中,幼儿为了染出方的、圆的、对称的、螺旋的、放射状的等各种好看的图案,反复地试验……幼儿调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感受、思考,迁移已有的经验并获得新经验。
三、保障幼儿有充足的探究时间
幼儿是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的充分互动中学习的。教师需要给幼儿的探究创造适宜的条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保障幼儿有充足的探究时间。假如探究的时间受限,幼儿便难以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探究必然难以深入。
大班幼儿自发地在建构区搭建东方明珠塔,刚开始是利用圆柱体辅助材料来表现塔身的三个球体的,很快就完成了搭建。但幼儿感到不太满意,他们觉得用圆柱体代替球体就不像东方明珠塔了。那么,怎样搭建球体呢?幼儿从阿基米德积木的图册上找到了搭建球体的方法,便打算用阿基米德积木搭东方明珠塔。虽然有图册的指引,但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球体总是搭得不够圆,塔身较高很容易倒,塔顶太高够不着。教师借助网上找到的类似作品的照片,让幼儿看到成功的可能,增强挑战的信心;通过组织小组PK,激发幼儿挑战的愿望;通过幼儿教幼儿,鼓励同伴交流分享经验……幼儿一次次遭遇失败,又一次次从头再来,建构经验不断丰富。最后,幼儿自己策划、布置了一场东方明珠塔建构作品展。整个活动持续时间长达5个月,很好地培养了幼儿的坚持性、专注力等学习品质。
秋天,中班教师把捡来的几个松果投放到自然角,引发了幼儿的关注。幼儿在好奇地观察之后,纷纷加入了寻找松果的行列,每周都有幼儿将收集到的松果带来,自然角里很快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松果。幼儿会怎样探究松果呢?教师没有急于预设活动,而是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去感知、操作。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的过程中,发现每个松果都长得不一样,有不同的形状、大小、颜色。此时,教师提供了《带翅膀的小松球》等绘本,幼儿通过比对,了解到这些松果来自油松、湿地松、马尾松等不同品种的松树。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对松果的兴趣似乎淡了一些,教师没有急于把幼儿的注意拉回来,而是留心观察幼儿是否还会关注松果以及会怎样去探究。后来,幼儿开始对沉浮现象感兴趣,恨不得把什么都放到水里试一试是沉还是浮,于是,他们把松果也拿来做实验。他们惊奇地发现,松果泡了水之后,它身上的鳞片会慢慢收缩,直到完全闭合。这是偶然现象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幼儿的好奇心又一次被引发。他们在反复试验和查阅资料后了解到,原来这是松果保护松子的办法。在潮湿的环境中,松果的鳞片就会闭合,从而保护里面的松子不受潮,而当松子成熟时,松果就会失水干燥,把鳞片打开,让风帮忙传播种子。幼儿发自内心地赞叹松果的神奇,并由此引发了对松子的进一步探究。当探究有了充足的时间保障,幼儿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以驱动性问题助推幼儿积极思考
驱动性问题是助推探究深入的动力引擎。适宜的驱动性问题能引发幼儿积极思考,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在前述“小影子,大世界”的探究活动中,幼儿都觉得自己的影子比别人长,教师提问:“怎么证明你的影子更长呢?”幼儿迁移前期积累的有关测量的经验,利用各种工具比较、测量影子的长短。当幼儿发现同一个人、同一个物体的影子有时长、有时短时,教师提问:“影子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如何让影子变长或变短呢?”幼儿通过在一天里的不同时间观察自己和他人在阳光下的影子,以及利用教师提供的台灯、手电筒等材料,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光影的探究之中。当幼儿提问“为什么影子都是黑色的”时,教师反问:“影子真的都是黑色的吗?有没有人能制造出彩色的影子?”幼儿激烈地辩论,并试图通过各种光影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幼儿通过观察一杯阳光照射下的橙汁,惊喜地发现了橙色的影子。教师继而投放绘本《影子里的颜色》拓展幼儿的相关经验。幼儿发现原来透明的物体有可能产生彩色的影子,而不透明的物体的影子才是黑色的,由此开始寻找生活中各种各样透明或半透明的物品,制造五彩缤纷的影子。
驱动性问题的提出,需要源于真实情境,对接幼儿的兴趣,链接幼儿的已有经验,通过制造认知冲突引发深入探究。小农场的小麦渐渐长高,而日复一日的观察让幼儿最初的热情渐渐消褪。有一晚忽然刮起大风、下起大雨,第二天,教师看到小麦成片倒地,于是马上带幼儿到地里观察。教师问:“小麦为什么会倒?”刚开始,幼儿有的猜想小麦是被大风吹倒的,有的猜想小麦是被小朋友或小羊踩倒的。教师请他们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幼儿仔细观察后纷纷提出:“不是被小羊踩的,也不是被小朋友踩的,因为在地里没有找到脚印。”“小麦都是往同一边倒的,如果是被小羊或小朋友踩倒的话,会倒得乱七八糟。”“今天早上来幼儿园,我看到骑行区的标志杆也倒了。”于是,幼儿断定小麦是被风吹倒的。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有的小麦倒了,有的没倒?”幼儿继续深入观察后发现,小麦有没有倒下跟小麦的生长情况有很大关系:倒掉的麦秆一般比较细,有的是扁扁的,还有点软和嫩;没倒的麦秆相比起来粗一点,硬一点。教师追问:“为什么有的麦秆细,有的麦秆粗呢?”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并迁移之前的种植经验,猜测麦秆的粗细可能与种植的疏密、日照的长短有关,进而关注麦田里哪些麦子长得不够健康,并通过疏苗的方式保障麦苗茁壮成长。在问题的驱动下,幼儿再次点燃了探究的热情,也加深了对种植过程的认识与理解。
五、支持幼儿的多元表征
表征指的是幼儿用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事物的理解。探究活动中,教师需要支持幼儿的多元表征,从而加深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如果教师将表征狭隘地理解为只有绘画一种形式,一味地让幼儿用绘画来表征,那么一定会苦恼于有的幼儿“不会画”“不知道画什么”,以为他们没有想法、不会表达。但如果教师能意识到幼儿的表达是多种多样、无处不在的,就能看到幼儿富有个性的、鲜活的表达。
比如,在前述探究迷宫的活动中,教师不加限制,幼儿便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迷宫的认识和理解,从纸上迷宫,到桌面迷宫、室内区角迷宫,再到操场上用草席围成的迷宫,还有用雪花片拼插成的三维迷宫球,让教师不得不感叹幼儿的无限创意和精彩表达。
又如,幼儿在饲养小鸭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用日记的形式记录小鸭的成长。幼儿给每只小鸭起名、画像,还用超轻黏土来表现它们的特征。在小鸭满月的时候,幼儿给小鸭制作了三层的“饲料蛋糕”,改编了歌曲《门前大桥下》来表达对小鸭的喜爱,还给小鸭建游泳池。最后,幼儿分小组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复盘饲养活动,并通过小组对话、集体交流等方式让饲养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得以共享。
再如,在探究蚂蚁的活动中,幼儿十分好奇蚂蚁的家在哪里。教师不仅鼓励幼儿循着蚂蚁的行进路线寻找蚂蚁的家,还借助“蚂蚁工坊”让幼儿观察蚂蚁在地下的活动方式。幼儿在观察后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了蚂蚁的洞穴及蚂蚁挖洞的方式。但幼儿并未满足于此,他们还自发地在户外用各种建构材料搭建蚂蚁的家,自己则扮演小蚂蚁玩起了角色游戏,并合作创编了《蚂蚁王国》的情景剧。在阅读了绘本《蚂蚁和西瓜》后,幼儿围绕在现实中蚂蚁究竟能不能搬动比自己重很多的食物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这不仅引发了幼儿去进一步观察、做实验,也帮助幼儿感悟到蚂蚁的团队精神,体会到了合作的力量。最后,幼儿不仅在美工区用超轻黏土等材料创造性地表现了“蚂蚁搬西瓜”的场景,还把他们对蚂蚁的探究所得画下来,创作了绘本《蚂蚁百科》。
通过这种多元的表征,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加深了,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教师也能透过这些表征更好地看见幼儿的学习和经验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