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趣自然促生经验

作者: 朱臣 钱秀兰

拾趣自然促生经验0

一、自然教育课程在野草坡上生发

我园小农场的西面有一片土坡,我们曾经在那里尝试种植油菜、高粱等农作物。这一年,在我们尚未想好种什么时,春天已悄然而至,温暖了大地。没过多久,野草纷纷从泥土里钻了出来,那儿就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野草坡,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他们兴奋地爬上野草坡撒欢,流连忘返。我们不禁思考:野草坡为何能有这样的魅力,它与小农场普通的种植地有何不同?我们意识到,比起种植地的活动,野草坡的活动更加充满野趣,也更为自由开放。野草坡上野蛮生长的小草小花以及小昆虫让孩子们感到惊喜不已,这正是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的礼物。孩子们常常流连于野草坡,或是舒服地躺着、坐着、打滚、聊天,或是采集小草小花当宝贝一样收藏,或是就地取材玩起娃娃家游戏……孩子们自由自在、轻松愉快。我们总能听到孩子们惊喜连连的表达:“老师你看,这里的草长得就像小扇子一样!”“呀,这里的草长得比我都要高了!”“快看,我发现了一颗长得很像草莓的果子!”“嘘,那里有两只蜗牛挨在一起睡觉呢!”野草坡与小农场的种植地刚好形成了资源上的优势互补,给孩子们的经验生长创造了无限可能。于是,我们决定追随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的经验在游戏与探究中自然生长。

二、“润物细无声”的自然教育

案例一 野草图鉴

·野草知多少

绿油油的野草坡犹如大自然的宝藏,等待着孩子们去探寻其中的秘密。

这天午餐后,中班孩子主动提议去小农场散步。他们来到野草坡,不一会儿便自发地开启了一场“鉴草大会”。有的说:“看,这株草开叉了,就像一根树枝一样!”有的说:“哇,这里有一株像小狗尾巴一样毛茸茸的草!”有的说:“呀,我被刺了一下,这株草长着尖尖的头。”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寻草游戏中。有的发现了会开花的草,黄色的、白色的、蓝色的,一边寻找一边欣赏;有的用鼻子闻闻,发现有香香的草,也有臭臭的草;有的用手摸摸,体验到了不同质感的草,刺刺的、毛毛的、软软的、滑滑的……临近午睡时间,他们还不舍得离开。接连几天,为了能在野草坡多玩一会儿,孩子们连吃午饭的速度都加快了。

玩得久了,孩子们的发现也越来越多。贝贝把一株草从中间折断,发现居然是空心的,就像一根吸管;皮皮发现了可以套叠的草,拔下一节,还能套回去;元元找到了身体里藏着“牛奶”的草;茜茜找到了肚子里有“胶水”的草……孩子们将收集到的特别的草带回教室,大家惊奇地发现草的种类真多。“这种草叫什么名字呀?”“这又是什么草?”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利用手机上的识花软件帮助孩子们认识不同的草。孩子们在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画一画的过程中,感知不同草的特点。孩子们分别把自己找到的特别的草画下来,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本“野草图鉴”。

大班孩子也喜欢去野草坡寻草。接连几天的寻草游戏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怎么每个人找到的草都不一样,野草坡上到底有多少种草?教师鼓励孩子们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开启“探草之旅”。孩子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草带回教室进行比较。他们迁移之前的经验对这些草进行统计,有的标数字记录,有的画表格记录,也有的先分类再计数。分类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按叶子形状分类,有的按叶子数量分类,也有的按手感软硬分类。经过数日的努力,孩子们统计出野草坡上居然有128种不同的草。当孩子们发现石头缝里有草、栅栏夹缝中有草、墙角也有草时,他们在惊叹于草的顽强生命力的同时,也提出了“草的种子来自哪里”的问题。教师提供了《一粒种子的旅行》《神奇的小种子》等绘本,支持孩子们自己寻求解答。

·斗草游戏

这天,在野草坡上,辰辰的惊呼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我找到的这种草好厉害,怎么扯都扯不断!”他边说边举起手中的一株长长的草扯了起来。此举瞬间吸引了不少孩子围观,话题也围绕着“最强草”展开了。孩子们纷纷寻找不容易扯断的草,并且都认为自己找到的是“最强草”。教师关注到了孩子们的兴趣,回应道:“想知道哪种草最厉害吗?我们一起来玩斗草游戏吧!”教师的话让孩子们对斗草游戏充满了好奇心。教师拔了两株草,找辰辰做配合,演示了游戏的玩法。孩子们见了都迫不及待地想试试,斗草游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孩子们或两两结对,或三五成群,沉浸于寻找“最强草”。有的觉得长长的草能赢,有的感到粗一些的草获胜的概率大,也有的找到了带刺的草出战……接连几天,孩子们寻找“最强草”玩斗草游戏的积极性一直很高。在体验了几回斗草后,孩子们有了一些初步的经验。教师鼓励孩子们进一步验证。于是,孩子们带上绳子、扭扭棒、尺子等作为工具,打算去量一量长度、比一比粗细,找出“最强草”。

檬檬找到了一株草,经过多番比较后,她认为这是整个野草坡上可以找到的最粗的草。她信心满满地拿着这株草去找人比拼,没想到最后还是钰钰找来的一株细细的草获胜了。同时,薇薇找到的一株带刺的草也落败了。这一结果出乎孩子们的意料,围观的同伴也甚是惊讶。难道之前的猜测错了吗?看到孩子们疑惑不解的模样,教师让大家把获胜的那些草放在一边,把落败的那些草放在另一边,然后对孩子们说:“来,你们看看这两堆草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围了过来,仔细观察和比较。有的说:“赢的那些草都是绿绿的,输的草有的枯了,有点发黄。”有的说:“赢的草摸起来软软的,输的草比较硬,有点干巴巴的。”有的说:“赢的草闻起来有股草的香味,输的草闻不到什么味道。”有的说:“赢的草看起来茎比较多”……孩子们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发现,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从长短、粗细、软硬等角度来比较不同的草。他们发现,获胜的草多是新鲜、有韧性、粗壮的,能否获胜与草的长短以及是否带刺似乎关系不大。

掌握了斗草游戏获胜的秘籍,孩子们的游戏积极性更高了,他们有意识地寻找那些具有“最强”特质的草,希望在强强对决中获胜。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又发现了新问题:明明用的是同一种草,为什么有时胜、有时败?慢慢地,孩子们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斗草的胜败与握草的位置等也有关系。

野草是大自然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玩具,斗草游戏给野草坡的时光增加了更多的乐趣,在乐此不疲的寻草、斗草的过程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加深了对草的认识,也加深了对大自然的情感。

案例二 虫虫探秘

·捕虫能手

野草坡上时常有“虫出没”。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家,野草坡的各种虫子带给他们许多学习的机会。

文文在采摘野花时发现身旁的草丛里有一条一扭一扭的毛毛虫,她大叫了一声“有毛毛虫”,一旁的瑞瑞和宣宣立刻围了过去。看着这个蠕动着的小家伙,孩子们既感到好奇,又有些害怕。胆大的瑞瑞用手指捏住了这条毛毛虫,另外两个孩子被惊得连连后退。而触摸到毛毛虫软软的身体、感觉到它在扭动,瑞瑞也连忙松开了手。教师问:“你们在干什么?”文文说:“我们发现了虫子,想捉起来看看,可是有点害怕。”“那可以怎么办呢?有没有方便使用的工具呢?”在教师的提示下,孩子们来到小农场边上的小木屋工具房,找来了铲子、镊子、网兜、捕虫器等。后来,孩子们来野草坡时还会自己带个小盒子,以便把捉到的虫子带回教室观察。

也有的孩子捡拾地上的树叶和小树枝用来捉虫。这天,毛毛翻开一块石头后,惊呼道:“这里有西瓜虫,快来!”附近的孩子闻声而去。豆豆捡起一根小树枝碰了碰其中一只西瓜虫,它立刻蜷成了一个小球,惹得孩子们开怀大笑。杰杰捡了一片树叶,慢慢地靠近另一只西瓜虫,但它似乎觉察到了,掉头就跑。杰杰也立刻调转方向,眼疾手快地用树叶挑起了这只西瓜虫,并把它装进了自己带来的小盒子里。

下雨了,野草坡上的虫子有地方躲雨吗?孩子们说:“我们给虫子造一座房子吧。”他们找来石头、瓦片、木块、稻草、木屑、树叶等,造了一座“虫虫旅馆”。虫子们会喜欢这里吗?孩子们期待着虫子们光顾这座精心打造的“旅馆”。

师幼还一起收集了有关虫子的绘本,孩子们有关虫子的认知经验得到了拓展。有一天,聪聪和悠悠各捉到了一只瓢虫,于是,一群孩子聚在一起观察。他们发现,瓢虫的外形看起来都差不多,但背上黑点点的数量不太一样,聪聪找到的是七星瓢虫,而悠悠找到的是五星瓢虫。曼曼说:“在《瓢虫的日记》里还有二十八星瓢虫呢!”到底有多少种瓢虫?黑点点有什么奥妙呢?孩子们继续好奇地寻找着答案。

·蚯蚓的故事

一天,承承在野草坡上发现有一处的土是一小坨一小坨的,惊喜地跑过来告诉教师:“这是蚯蚓工作时留下的,泥土下面肯定住着蚯蚓!”原来,他在关于蚯蚓的绘本里曾读到过这样的描述。

铭铭也对蚯蚓感兴趣。有一天,他一脸神秘地对一旁的同伴说:“你们知道蚯蚓爱吃什么吗?”同伴不假思索地回答:“蚯蚓不是最喜欢吃泥土吗?”铭铭翻开了绘本《蚯蚓的日记》中的一页,指着画面说道:“你们看,蚯蚓爸爸在吃报纸呢!”奇奇说:“我也看过这本书,蚯蚓还吃它的作业纸呢!”铭铭说:“我们去野草坡找找蚯蚓吧,我想看看它到底要不要吃纸。”

吃完午餐,铭铭和同伴来到野草坡寻找蚯蚓。那天的阳光特别灿烂,他们找寻了半天也没有看到蚯蚓的影子。几天后的一个中午,恰好雨过天晴,教师提议大家一起去小农场散步。铭铭再次和同伴来到野草坡寻找蚯蚓。这回,他们轻轻松松就找到了几条。铭铭若有所悟地说:“看来,蚯蚓跟我们一样喜欢雨后出来散步呀!”

征得教师同意后,铭铭和同伴将找到的蚯蚓带回教室。他们想做个实验,看看蚯蚓究竟吃不吃纸。他们把蚯蚓放进观察盒里,有个孩子把纸巾撕成碎片放进去,有个孩子从美工区拿了一小张白纸放进去,还有的孩子问教师要了一张旧报纸,撕了一小片放进去。午睡起床后,铭铭第一个冲过去看实验结果,在仔细查看蚯蚓观察盒后,惊呼道:“蚯蚓真的吃纸了!”其他孩子也围了过来,他们发现报纸上确实有被咬过的痕迹,纸巾上也有些小洞,而白纸上似乎没有留下什么印子。

绘本阅读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积极地找寻答案、印证猜想,在观察和探究中发现了很多关于虫子的秘密。

·老蚱蜢的去留

有一天,达达从野草坡回到教室,带回了一只奄奄一息的老蚱蜢。达达的这一举动引发了争议。瑞瑞说:“你快放了它吧,你看,它都不动了,就快死了。”达达说:“不行不行,我要把它留下来,它个头那么大,我要看看它跟我昨天捉到的小蚱蜢有什么不一样。”琪琪说:“它很老了吧,可能是小蚱蜢的爷爷。”思思说:“它会不会是其他虫子呢?怎么跟我找到的蚱蜢长得不太一样。”孩子们的言语中,有对昆虫的好奇,也有对生命的关爱和呵护。

到底要不要留下这只老蚱蜢?教师觉得,还是把这个问题交给孩子们去思考,要相信孩子们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随后,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瑞瑞说:“野草坡才是老蚱蜢的家,应该马上把它送回去。”琪琪说:“让它待在教室里也好呀,我们可以一边观察一边照顾它。”萌萌说:“还是野草坡好,那里是它一直生活的地方,说不定它的孩子在等他呢!”对于老蚱蜢的去留问题,孩子们各执己见。这时,暖暖说:“我们给它拍个照贴在教室里,也能观察。”孩子们最终决定把老蚱蜢送回野草坡,让它和家人们在一起。在放生之前,孩子们向教师借了手机,给老蚱蜢拍了很多照片,并请教师打印出来,以便在下次捉到小蚱蜢时进行对比。

经历了对老蚱蜢去留的抉择,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都懂得了观察之后要把虫子放回野草坡,让它们回归大自然。教师鼓励孩子们将家中的儿童相机带来,用拍照的方式记录自己观察到的虫子;教师还投放了点读笔、录音贴等设备和材料,便于孩子们将观察中的发现随时记录下来,鼓励孩子们积极表达,讲述自己的发现。孩子们也会自己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还会用超轻黏土等美工材料来表现昆虫。渐渐地,教室变成了一座“虫虫博物馆”。从“带回观察”到“记录留存”再到“放归自然”,野草坡的虫子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留”在了虫虫博物馆。小小探索家们和虫虫的故事还在继续,野草坡为他们的探究提供了支持性环境。

案例三 自然美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