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绅士”还是“野孩子”

作者: 落鑫

“小绅士”还是“野孩子”0

在大家的印象中,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蒸汽机的改进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也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而提到英国的教育,大家脑海中又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询问过不少幼儿园教师。在他们的印象中,有关英国的教育场景,往往发生在墙上挂满油画的古老学校,孩子们正襟危坐,恪守着繁复的礼仪。这样的画面带点贵族气,也反映出大家对英国所谓“精英教育”的刻板印象。

在国内,谈到对孩子的期望,我们的价值取向有时会有点自相矛盾。一方面,我们希望孩子们体格健壮,性格开朗,乐于交往,对生活有热情,对世界有好奇心;另一方面,我们期待孩子们能像小绅士、小淑女一样“坐得住”,以符合小学阶段的课堂行为规范。不久前有媒体报道,有些地方的小学还限制孩子课间10分钟的活动,孩子被要求除上厕所外一律趴在桌上休息,从而确保安全和有利于静心上课。这与幼儿园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因而很容易引发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对孩子入学适应的焦虑。于是,对于那些好动的孩子,成人总是充满担忧,认为孩子在进入小学后,面对更严苛的行为规范时,会感到不适应,进而出现学习问题。我们不禁疑惑:难道那些爱在草地上打滚、在绿野里飞奔的孩子,就一定是不守规矩、不专注的,一定就难以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吗?

几年前,我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开启了博士阶段的学习。我很想知道,英国孩子的气质和风貌到底是怎样的,难道他们小小年纪就已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小绅士、小淑女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对英国城市公共空间中孩子的表现格外关注,也在幼儿园担任志愿者,直接参与其教育活动。让我颇感意外的是,想象中的小绅士、小淑女更像“野孩子”,无论是在幼儿园这类正式的教育机构中,还是在诸如公园、草地、徒步道等社区开放的空间里,他们在充满野趣的环境中畅快地游戏,自由地奔跑。在自然环境中,英国的孩子活力十足,热爱冒险,对世界充满好奇。而照顾他们的成人则退居幕后,充分放手,耐心观察,真诚协助。我逐渐认识到,在这里,“自然”便是教育发生的空间,也是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更是教育哲学与观念的外化。了解英国的自然教育,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教育方式,从而为孩子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

一、“引进来”和“走出去”

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市中心的“皇家一英里”街区人声鼎沸,游人如织。而拐入旧议会巷,喧闹声便悄然遁去,前行不久,即是牛门幼儿园(Cowgate Under 5’s Centre)。透过幼儿园外的围栏,可见一座小巧精致的花园,里面绿植繁茂,芳草如茵,还紧凑地布置着树屋和沙地。沙子是专门从不远处的海边运来的,会定期更换。幼儿园宛若城市中心的绿洲,是爱丁堡古城自然环境的缩影。花园边上是落地门窗,阳光肆无忌惮地洒入室内空间,孩子即使身处室内,也感到花园近在咫尺。

“在审美上得到陶冶,在智识上获得启发”,是牛门幼儿园所秉持的源自福禄贝尔的教育理念。幼儿园精心打造的环境让孩子们即便身处喧闹的城市中心也可得到自然的滋养。但是幼儿园小而美的花园只是自然环境的微缩。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广阔而真实的大自然环境,该幼儿园在市郊公园设了一个营地。幼儿园与公园管理方协商后,在公园空地上搭建了一个大型蒙古包,里面毛毯、玩具、图书等一应俱全,可供师幼在户外活动前后来此休息。市郊公园内有不同难度的徒步道,碧绿的缓坡,稀疏的树林,与市中心相比,这里少了人工雕琢的痕迹,更加富有野趣。幼儿园将外出活动制度化。外出时,教师会将孩子们分为若干小组,每一小组由十余个孩子、两位教师和一位志愿者组成。牛门幼儿园的教师认为,在自然教育中,孩子的自由探索游戏和非结构化活动应占多数,所以每次外出时孩子的人数不宜过多。每次出发前,孩子们会根据天气预报恰当着装,携带提前准备好的午餐以及自己的水壶。在自然教育中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牛门幼儿园鲜明的办学特色。

我曾长期在该园担任志愿者,最为期待的活动便是跟随孩子们到户外营地远足。除非遇到气象台发布预警的极端天气,否则孩子们去户外活动都是风雨无阻的。事实上,英国地处西风带,如果孩子们一遇到刮风下雨就打退堂鼓,那么就很难有机会外出了。英国的教师普遍觉得,没有不适宜外出的天气,只有不适宜外出的衣服,只要穿着得当,孩子们便可外出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在远足的路上,孩子们有很多机会去冒险,他们会翻过倾倒的大树,蹚过浅溪,教师全程都不会干预。教师认为,进行可控的冒险游戏(controlled risky play)对孩子们的成长是利大于弊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在相对可控的环境下探索自身能力的边界,建立起对自我行为的责任意识。而追求绝对的安全(absolute safety)是没有意义甚至是有害的。一方面,绝对的安全并不存在;另一方面,在这种价值追求下,未来孩子在没有外力干预的环境里会处于更危险的境地,也会带来肥胖、运动技能衰退等后果。

在大自然中学习,孩子们乐此不疲,十分专注。远足过程中,我经常看到孩子们俯身观察昆虫和植物,且持续很久,教师则会在一旁静静等待。待孩子们起身离开,教师又会一路和孩子们交流昆虫的名称、外形、习性。回到营地后,教师还会请孩子们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观察所得。

大自然是优质的学习空间,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学习要素,能激发孩子们探索的愿望。自然既存在于幼儿园中,也存在于社区中。在全面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今天,因地制宜地创设不同形态和类型的自然场景以供孩子们游戏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的幼儿园课程,既要重视将自然引入幼儿园,也应带领孩子走到更广阔的社区自然环境中。在这一点上,我国的教师本不陌生,百年前,陈鹤琴先生就已将“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最好的课堂,我们须反思,今天的教育若过分追求绝对安全和效率,是否会阻断孩子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

二、“天性的释放”与“场域感”

在牛门幼儿园的一次远足中,我和另外两位教师带着孩子们裹着冲锋衣冒雨前行。其实我的内心深处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但小雨中孩子们反而更兴奋。我们徒步来到一个小山坡后,领队教师的举动更让我目瞪口呆。由于草坡被雨水淋湿后摩擦力变小,她竟然因地制宜地让孩子们在山坡顶上排好队玩起了滑草游戏。我和这位教师站在山坡上,另一位教师则到山坡下去接应孩子。大部分孩子滑得不亦乐乎,每次从坡顶滑到坡底后,马上又爬到坡顶继续游戏。

一个印度裔男孩刚举家来到英国,似乎还没有适应那么“野”的玩法。他站在队尾,看了看前面的同伴们,眼神里既羡慕又恐惧。山坡上的教师俯下身子,轻抚他的后背,给他鼓励,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从坡顶顺利滑下。之后的一整天,他都开心极了,仿佛也更加自信了几分。之后的活动复盘中,我问领队教师,在滑草活动中试图教会孩子们什么?她说自己并没有预设教学目标,只是给孩子一种体验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她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独特的收获:有的孩子虽然头脑中还没有关于摩擦力的概念,但拥有了关于平面与摩擦力关系的感性经验;有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活动能力更加自信,而这种自信一定会迁移到其他方面;而几乎所有孩子都能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当他们在今后人生中遇到挫折时,他们知道可以向大自然汲取力量,知道走进大自然可以让人感到愉快。这本身就足够棒了,不是吗?”她反问我。

当孩子回到家庭,这样的自然教育体验还能延续吗?英国的家长是否会和教师“唱反调”,认为在幼儿园挖沙、种草是浪费时间,认为爬树、涉水有碍安全?平时,我喜欢在爱丁堡市中心的王子街公园漫步,在公园草坡上总能看到孩子们不厌其烦地滚下去又跑上来,很显然,他们把草坡当成了天然的大滑梯。这时,他们的家长则在一旁的草地上安静地享受日光浴或与朋友聊天,并不干预孩子。王子街公园旁就是苏格兰国家美术馆,很多家长等孩子在户外“疯”够后,又会带着他们来这里。而一旦走进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雄伟建筑,刚才的“野孩子”马上变得十分安静,即使讲话也会主动压低音量,否则家长立即会加以提醒和管束。事实上,这里很少有高声叫嚷、打闹的熊孩子。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英国的教育中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场域感”,即在不同的场景中要遵循不同的规则。在户外大自然里,就尽情释放能量,而一旦进入室内公共空间,则需约束身体活动和降低音量。这时,你不得不夸赞这些刚才还在滚坡的“野孩子”,真是有素质的小绅士、小淑女。

三、“求知的渴望”与“健康的情绪情感”

牛门幼儿园在苏格兰乃至整个英国都颇具名气,园长琳恩(Lynn)是我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同学,也是爱丁堡大学莫雷教育学院的实践导师。比我年长近20岁的她经常在英国及欧陆各国分享办园经验。她因在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于2009年被授予大英帝国荣誉勋章(OBE)。功成名就后,琳恩才选择攻读博士学位,支持她继续深造的动力,与孩子们愿意在幼儿园的花园里花半个小时观察蚂蚁搬家十分类似,是求知的渴望和真挚的热爱。她常常绘声绘色地讲述孩子们对蚂蚁行进路线的了解,以及孩子们用沙子堆成的城堡的形状多么具有“后现代”特色。牛门幼儿园的孩子做事时愉快且专注,这让琳恩十分自豪,她认为这给予了孩子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了他们感受幸福的基础。琳恩说,人类对大自然的兴趣是印刻在基因里的,如果没有这份兴趣,人类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份兴趣会点燃孩子们求知的渴望,这份渴望会带来主动的探究进而支撑孩子们专注研究。更重要的是,在自然中的专注和探究往往伴随着情绪情感上的幸福体验。大自然的环境将人的认知与情感统整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完整的人。

在我国,保护自然、乐享自然的生态观已日益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部分。每到假日,总能看到家长带着孩子们来到大自然中,听潺潺流水,观浩瀚大海,行蜿蜒绿道,远离内卷,重拾内心的平静。而作为无声的教育者,大自然既让孩子情绪平稳,也使孩子的感官保持活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好奇心是终身学习的原动力。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尊重幼儿好问的天性,有助于幼儿对周围世界保持持续的探究欲望,不怕困难,积极主动学习。”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幼儿园教育工作者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在人工智能和生产生活高度融合的今天,仅仅掌握事实性知识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给孩子们接触自然、探索自然的机会,呵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支持他们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才能真正让他们终身受益。

只有相信自然、依靠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发挥其在教育上的最大价值。琳恩说,真正的绅士,不应抱残守缺,而应内心充盈,勇于挑战,善于创新,成为造福社会之人。英国的自然教育滋润着一代代的儿童,让无数儿童成为“野孩子”的同时,也变成了小绅士、小淑女。

(本文部分图片选自“社区游戏网站”〈Community Playthings〉,网址:www.communityplaythings.co.uk/room-design/case-studies/cowg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