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儿童

作者: 王妮

对于案例中教师的纠结,我非常理解。很多教师都曾在游戏观察中出现过类似的思想斗争。虽然我们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面对生动而富于变化的教育情境,要即刻做出科学、专业的判断,还是会感到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围绕具体问题的思辨正是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案例中的教师观察到了几个孩子在角色扮演游戏中积极、投入的表现,并为他们生动的表演而惊叹,因此,尽管她感到孩子开展这样的游戏不太合适,但也没有制止,只是当孩子来邀请她加入游戏时,她因为没有想好怎么应对而选择了回避。面对教师的反应,孩子们第一次是“失望地走开”,第二次则是直接表达:“老师,你不知道我们是想和你玩吗?”孩子的话刺痛了教师的心,引发了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而孩子的这番话也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

案例中,孩子刚开始是这样邀请教师的:“老师,你要不要握握‘小狗’的手?我的‘小狗’很乖的。”见教师没有回应,孩子继续说:“我的‘小狗’很乖的,他的爪子不尖的,不会伤害你。”第二天,孩子又来邀请教师:“老师,你要不要摸摸‘小狗’的头?”从孩子邀请的语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沉浸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孩子期待的是“老师跟我一样喜爱我的‘小狗’”。

角色游戏以想象和模仿为主要特征,孩子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自主地表现和表达自己对生活和周围环境的认知与体验、想法和愿望。案例中的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正是在重现自己从生活中所观察或体验到的主人与宠物狗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场景,玩得非常投入,几个男孩扮小狗也是自愿的。我们经常说游戏是属于孩子的,要尊重孩子游戏的兴趣和需要,体现孩子在游戏中的主体性,但当我们面对“主人与宠物狗”这样一个孩子自导自演的游戏“脚本”时,我们还是不由自主地从成人的视角来评判。

理解儿童,需要我们摒弃“成人的视角”。教师之所以觉得一个孩子扮演小狗被另一个孩子牵着走是不合适的,是因为在成人的世界里“人扮演狗”是不光彩的事。试问,如果孩子在游戏中扮演的是大熊猫、兔子、企鹅,教师还会有顾虑,还会这样纠结吗?如果不会,那么是否说明是教师主观上赋予了狗“谄媚”“讨好”等形象,认为狗“具有奴性”“低人一等”呢?其实,这些都是我们人为地给狗贴的标签。就算我们觉得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无法回避的,但我们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来看,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狗不也是我们人类最忠实、最可靠的朋友吗?因此,我们要警惕陷入“观察者偏见”,要从儿童的视角看待这个游戏。孩子们想表现的也许仅仅是宠物狗的可爱,以及主人与宠物狗亲密无间的美好情感。

理解儿童,还需要我们倾听孩子的声音。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一对一地跟这几个孩子进行交流,比如,问一问游戏是怎么开始的,角色是如何分配的,扮演“小狗”和“主人”分别有怎样的体验,接下来对于这个游戏有什么新的想法,等等。教师可以通过与孩子的对话来进一步了解几个男孩扮演宠物狗是不是自愿的,游戏中是否存在不公平。如果真的存在强迫的情况,那么教师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即可。这样既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也有助于游戏的正向推进。

作为教师,我们虽然一直在努力地研究儿童,一直强调儿童的视角,但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不是儿童,因此,只有抛开偏见,仔细观察和倾听,才能让我们逐渐走近儿童,在理解的基础上支持他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 王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