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孩子的游戏喝彩
作者: 陈娟
从案例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孩子自发的游戏。孩子们自主协商,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角色进行扮演,并且在游戏中能活灵活现地呈现宠物狗的动作、神态以及与“主人”的互动细节,也得到了愉悦的体验,说明这是一个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既然教师能够看出孩子们对这个游戏的喜欢,那么教师内心纠结的是什么呢?
教师纠结于该不该制止这个游戏,理由是游戏中孩子们扮狗在地上爬,被“主人”牵着走,还配合着“主人”的引逗,教师认为这是社会文化中不能接受的,也是会引发家长质疑的。可是,孩子们的这些行为表现都表明了他们是在十分投入地模仿宠物狗的动作和神态。孩子们只有在细致观察后才能模仿得如此惟妙惟肖。试问,成人是否如此细心地观察过宠物狗的动作和神态,是否可以如此无拘无束地去模仿和表现?孩子的学习离不开亲身的体验,我们是不是该为孩子们的真挚表现而感动和惊叹?
游戏中“宠物狗”与“主人”之间的互动是孩子们平时生活经验的再现。从孩子们的演绎中可以看出他们和宠物之间的温暖美好的陪伴。在孩子们的心里,宠物是他们的伙伴,他们发自内心地喜爱宠物,自然而然地与宠物玩耍,享受着宠物带给自己的快乐。孩子们是平等地对待宠物的,只有成人才会觉得宠物是依附于人类的,是为了讨好我们才和我们互动、陪我们玩的。其实人类和宠物是相互陪伴、相互温暖的,对于宠物而言,你何尝不是它的玩伴?在平等对待其他动物这一点上,孩子们做的远远比成人出色。
如果成人一心只看到“扮狗是没有尊严的”“在地上爬是不讲卫生的”,就看不到孩子的这些行为表现背后有怎样的学习,以及这个游戏对孩子的发展有怎样的价值。教师在为家长解读孩子的游戏时,侧重点究竟是“‘主人’与‘宠物狗’两种角色存在不公平”“跪着、在地上爬是不好的行为”,还是“孩子们惟妙惟肖地进行模仿表演,说明他们很喜爱小狗,自主学习能力很强,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令人惊叹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相信不同的解读对家长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而对家长进行科学育儿指导正是教师的职责之一。
案例中的教师还纠结于面对孩子们的邀请该不该参与到游戏中,理由是担心自己的参与会让孩子们玩得更起劲,甚至引发其他孩子学样。事实上,如果教师放下偏见,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教师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参与到游戏中,成为孩子们游戏的伙伴。孩子们只是想跟教师一起玩,想把自己觉得好玩的游戏与教师分享,但教师因为自己的偏见,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孩子,不仅伤了孩子的心,还让孩子感受到了教师的不认同。教师要重视孩子自主发起的游戏,给予尊重和理解,发现孩子游戏中蕴含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发展价值,支持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福建莆田市城厢区南门幼儿园 陈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