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

作者: 莫颖萍

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  0

大班下学期,毕业的日子即将来临,大班的孩子知道自己即将进入小学,对生活了三年的幼儿园、陪伴了自己三年的老师和同伴依依不舍。同时,孩子们对即将进入的小学感到比较陌生,在无准备状态下进入全新的生活中,容易产生焦虑恐慌的情绪。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应“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注重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几方面的有机融合和渗透”。“毕业市集”作为我园在幼小衔接课程开发中生发的一个项目活动,以“给幼儿园送礼物留纪念”为起点和依托,整合了幼儿语言、数学、艺术等多领域的学习。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小组联动、班级联动、全员联动等形式,孩子们既可以体验多重身份的变化,获得心理上的关注与支持,又可以在与同伴、教师、家长、周边小学里的哥哥姐姐们的互动中逐渐打破情感枷锁,产生对小学的向往之情,并发展任务意识、独立自主、合作交往等学习品质,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通过大班“毕业市集”活动的实践,我们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有了一些思考。

一、办个“毕业市集”吧,与孩子产生情感共鸣

对于幼儿园即将毕业的孩子来说,毕业意味着他们将从幼儿园这个小园子迈入小学这个更大的园子,毕业成了孩子们日常热议的话题。凯凯说:“我会想念幼儿园的滑滑梯和好朋友的。”“我也是,我也是。”孩子们异口同声地附和着。“我哥哥毕业的时候还给幼儿园送了礼物。”彤彤说道。“我们也给幼儿园送一个礼物吧!”“可是我们没有钱。”孩子们陷入了思考。这时,有孩子说:“我们可以像城西银泰的市集一样摆摊卖东西赚钱。”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办一个市集似乎成了大家共同的目标,他们打算办一个市集自筹经费,给幼儿园买纪念礼物。

当我们能顺应孩子的情感需求,感同身受地支持孩子表达自身的情感时,“毕业市集”就成了承载孩子抒发对幼儿园三年美好生活情感的重要载体。面临要离开自己生活了三年的幼儿园,孩子们虽然会伤心、难过,但小学和幼儿园的录取生源在一定半径的生活圈内存在着很大的重叠性,所以很多孩子会就近入学,还是可以经常回幼儿园看望老师的。毕业只是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意味着新阶段的成长。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正向面对,积极引导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面对毕业,帮助孩子们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正面引导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迎接毕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尽情地融入,和孩子们产生情感共鸣,帮助孩子们充分做好情感及心理准备。教师只有真正把自己当成集体的一员,和孩子们共同面对毕业的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地做到和孩子们共情。当孩子们提出要办“毕业市集”时,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研讨,对“毕业市集”这个活动做了初步的价值判断,发现这个活动既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和价值,又能引导孩子们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变化,形成正确的入学态度,保持好的入学心态,从而实现幼小衔接心理的过渡。基于此,一场关于“毕业市集”的筹备活动开始了。

二、“毕业市集”该怎么办,以任务驱动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

虽然有了明确的筹备目标,但孩子们还是对“怎么办‘毕业市集’”一筹莫展。“以前丰收节,我们只卖菜,‘毕业市集’我们卖什么呢?”“太难的东西我们不会做,小朋友可以做什么拿去卖呢?”孩子们对市集上要售卖的东西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他们决定马上开启对市集的大调查。

·任务驱动下的市集大调查

当自主意识被唤醒,孩子们的任务意识就变得相当明确和坚定。他们自主设计了“市集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市集地点、市集类型、市集展台、适宜售卖的商品等,每个孩子都根据自己小区周边的市集资源,开启了亲子大调查。有的专门去了文具市集,有的去了玩具专柜,有的去了文创市集,还有的去了艺术展,搜集了很多他们认为是小朋友能做出来的市集商品。在回园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们纷纷说:“很难的东西我们做不了,我们小朋友最拿手的本领就是画画,在市集上有各种各样的装饰画,艺术展上也有很多画,我们还可以画明信片。”经过一番讨论,孩子们决定成立卖画组和明信片组,家里闲置的、比较新的玩具和图书也可以拿过来卖。在对市集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个孩子都迸发出了强烈的任务意识,目标明确、主动性强。一起参与调查的家长们也纷纷反映,孩子们在任务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专注和坚持,和平时的状态截然不同,而这种专注、坚持、主动性则可以为后续的小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长大了”系列作品展

卖画组的孩子画了很多绘画作品,有的还回家找出了成长档案袋里收集的绘画作品,有了意外的惊喜。很多孩子惊讶地发现自己三年来的绘画作品竟有如此大的变化。小月说:“我小时候画的画也太搞笑了吧!”小楷说:“现在我画的画比小班时好看了很多呢!”“是呀,我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了,颜色也不会涂到线外面去了。”这份意外的惊喜让孩子们在自我评估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三年里巨大的变化,充分感受到了自己三年来的成长和能力的提升。同时,孩子们发现,直接将作品放在市集上售卖略显普通。他们见过售卖的画作和美术展上的作品大多都有边框和作品名称,因此,卖画组的孩子们想对作品进行命名和装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情感不断有机会得到表达。

·“幼儿园明信片”寄托美好情感

“明信片上该画点什么呢?”明信片组的孩子们开始了讨论。有的说旅游时看到过风景明信片,杭州有“西湖十景”明信片,还有“拱墅十景”明信片,那我们不如就画“我们最喜欢的幼儿园”吧。然而,孩子们想要画的地方太多了,幼儿园的每一处他们都觉得很好玩,最后经过投票,大家选出了最喜欢的幼儿园的7处地方来画,有彩虹跑道、爬爬乐、大型玩具、橙色乐园、滑滑梯、萌宠园、野战营等,这样大家就能记住幼儿园,想念幼儿园了也可以拿出这些明信片来看看。

明信片组的孩子们想到还可以给小班的弟弟妹妹们准备一份明信片。他们早上看到小班弟弟妹妹们上学哭闹和不安的模样,想到自己小班刚入园时也是这样。他们想让弟弟妹妹们知道:其实幼儿园一点儿也不可怕,在这里有好多好玩又有趣的事情,生活非常快乐幸福。那么,要怎么介绍我们的幼儿园呢?有孩子提议,我们已经把幼儿园好玩的地方画下来了,还可以把幼儿园一日生活里要做的事画下来,如做早操、看书、做游戏、午睡等,这样弟弟妹妹们就能尽快熟悉幼儿园,不害怕幼儿园了。孩子们在制作明信片的过程中,重温了幼儿园的美好回忆,在离别前表达了对幼儿园的感恩之情,幼儿园的美好生活也为孩子们进入小学增强了信心。与此同时,对小班弟弟妹妹们的关心爱护和祝福,则有助于大班孩子整理和抒发毕业前的情绪,带着美好的期待进入崭新的小学生活,这也为他们进入小学做好了情感衔接。

在市集筹备过程中,从探究市集是什么到决定市集卖什么,孩子们的想法和需求被一一落实,他们紧紧联系最终目标,在感兴趣且持续的市集任务中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明确的任务驱动、强烈的任务意识、独立自主的能力投入深度探究中,完成了市集筹备事项,体验到了成就感,收获了成长的快乐。这种自我价值感的逐步强化,有助于孩子们在进入小学后面临新环境、应对新挑战时,能以更积极、更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三、“市集终于开张了”,多元联动,拓展孩子的合作交往圈

在市集筹备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师幼互助、家园合作和同伴分享等形式完成了摊位的布置摆放等工作,从而增强了班级内幼幼、师幼、家园之间的联系,这也使孩子们的学习能力、经验水平得到发展,主人翁意识、团队意识得到增强,热爱集体、热爱同伴的情感得到激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毕业市集”终于要开张了。可是,开张之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孩子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

·大家来定价

在售卖的物品准备好后,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售卖的物品要定什么价格呢?有的孩子说10块,有的孩子说50块,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大家争论得越来越激烈。教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大家在说的时候要说出让人信服的理由哦。”阳阳说:“我们的相框买来要20块一个,那我们卖的价格是不是要比这个更高一点?”其他孩子点点头表示赞同。“那我们的明信片要卖多少钱一张呢?”大家陷入了思考。“可以去店里看看,我们跟商店卖的差不多就好了。”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在几番讨论后,孩子们分组将各自的商品一一定价,并做好相应的标记。当有的孩子碰到家里闲置的玩具、图书定价困难时,大家会一起帮助他们讨论解决,大家根据同伴的建议再次修改价格。在商品定价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展现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运用自由讨论、共同协商的方法,在师幼互助中完成了定价。教师通过引导提问帮助孩子们拓展了生活中物品定价的常识性经验,让孩子们对于价格的制定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和理性的分析,如成本价和售卖价之间的关系、折旧价怎么定合理等,促进了数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等的联系。在这样的师幼互动中,孩子们的社会交往经验、领域经验得到了整合,这有利于他们在复杂情境中运用多种能力解决问题。

·家园共宣传

“毕业市集”马上要开张了,孩子们的第一想法是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市集,吸引更多的顾客呢?有的孩子去过市集,他们说之前去过的市集那里都会有一张海报,上面有关于这个市集的信息,这样路过的人都能了解这里的市集是什么样的。也有的孩子说,他们在马路上经常会遇到发传单的人,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制作一些关于市集的宣传单,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毕业市集”的活动并参与进来。大家一致觉得宣传海报和宣传单的办法可行,并着手开始了设计。教师首先抛出问题:“宣传海报是什么样子的?”明明说:“海报上有大的字、小的字,还有图画。”教师追问:“大的字和小的字有什么区别吗?”“大的字是店铺的名字,小的字是店铺的介绍。”教师又追问:“那图画代表什么呢?”“就是要卖的东西呀!”在了解了宣传海报的结构后,孩子们开始三四人一组,设计宣传海报。设计完海报后,孩子们又开始思考宣传单要写些什么内容。经过讨论,孩子们觉得要告诉大家市集开放的时间、地点和售卖的东西。在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中,孩子们完成了宣传海报和宣传单的制作,并在制作完成后向教师、同伴、家长和社区发放,为“毕业市集”的宣传做好了充分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幼儿园和家庭两个平台,在与孩子们的协同合作中,引导孩子们围绕真实问题不断展开探究。从一开始关于什么是市集的亲子调查,到确定售卖商品的内容和定价,这些都需要家园的深度配合才能帮助孩子不断获得新的认知经验,从而推进市集的筹备工作。最终,通过家园社区的共同参与,“毕业市集”实现了有效宣传,这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专注、坚持、克服困难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发展,这将为他们小学的学习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

·摆摊齐上阵

一切准备就绪,孩子们把准备售卖的商品搬到了商议决定的适合办市集的场地——大门口较为开阔的游戏场地橙色乐园,并展开布置。然而,大家发现,有的摊位是把所有的商品都摆放在桌子上,有的是把好看的商品放在了桌子的前面,还有的是一张桌子各放一类物品。大家开始思考,摊位要怎么摆才好看,才能更加吸引顾客呢?教师提议:“不如你们一部分人先来当小顾客,看看你们觉得哪种摊位的设计更能吸引人吧!”于是,孩子们逛起了自己摆好的摊位。小铎说:“我喜欢把好看的画摆在桌子前面,这样大家来逛时一眼就能看到。”小白说:“要把东西分类摆好,有规律地放,这样看起来更清楚。”最后,大家使用了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方式来摆放物品,使物品看起来类别分明、重点突出、整齐美观,符合大部分顾客的心理需求,这在后续的售卖活动中也得到了顾客们的认可,极大地增强了孩子们的成就感。

“毕业市集”终于开张了。在摊位前,一个个小掌柜们都准备好迎接客人们的到来,慢慢地,顾客开始多了起来。刚开始,小掌柜们还有些拘谨,随着客人的增多,大家开始放开胆子,用之前学过的方式招呼顾客,跟不同的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教师、家长、社区人员)进行互动,巧妙地运用不同的招揽方式,吸引他们来购买自己准备的商品。面对长辈顾客们,孩子们以情动人;面对幼儿园的小伙伴们,孩子们开启了面对面的介绍,充分激起小伙伴们的情感共鸣。面对顾客提出的各种问题,小掌柜们都用智慧巧妙解决。有顾客提出能不能优惠便宜点,孩子们充分调动生活中的经验,说可以有买有送,买画送玩具,买三套明信片可以送一套明信片等,商品的快速流通让孩子们的成就感爆棚。

在布置摊位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以及和同伴合作,把摊位需要的材料进行搬运摆放,一次次调整摊位的摆放形式,他们从无意识地堆放转化为有意识地归整,劳动意识和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强化和提升。通过一个多元社交圈的互通性市集,孩子们学习了如何与顾客礼貌地互动,他们不仅与幼儿园中的同伴、教师的合作交流更为密切,而且与家长、社区人员等形成了协同,对自身交往能力发起了新的挑战,打破了社交圈的局限,他们从中感到自己被认可,这种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也是正式成为小学生所必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