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被蚊子咬了……”

作者: 杨士芳 钱晓伟

“我们被蚊子咬了……” 0

庭院游戏结束时,好几个孩子都跑过来说:“老师,你看我的脖子上被蚊子咬了一个大包,有点痒痒的。”“我这里也有点痒痒的,感觉有个包。”“老师,你看我腿上这里好像也被蚊子咬了,好痒呀!”一看这个情况,保育老师赶紧拿来了紫草膏。看着保育老师手里的紫草膏,垚垚说:“我在家是用花露水止痒的。”“这是紫草膏,我在家里也是用紫草膏止痒的。”铛铛是个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孩子,因为被咬的部位比较特殊,在嘴唇上,起的包又大又痒,所以很多孩子都跑过来看。由于庭院游戏时很多孩子都被蚊子咬了,所以孩子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还对平时是怎么止痒的展开了讨论。看到孩子们对“被蚊子咬了”这件事关注度很高,尤其是铛铛嘴唇上的包,更是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与讨论。于是,回到活动室后,教师组织了谈话活动,让孩子们的讨论得以继续。虽然“被蚊子咬了”这件事很平常,但孩子们格外想知道怎么才能不被蚊子咬,哪些地方容易有蚊子出没,这也引起了教师的思考。

一、教师的思考:对于这件生活中的小事,我们需要支持孩子们继续探究吗?

“被蚊子咬了”这件事情本来很平常,但是孩子们对此格外感兴趣。针对这件平常的事情,该不该支持孩子们探究下去呢?有探究的意义吗?可以怎么支持孩子们探究下去呢?基于以上思考,教师们展开了研讨。

顾老师:孩子们每天在幼儿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不可能每一件事、每一项发现都成为一个探究活动。被蚊子咬在生活中太常见了,孩子们可能当下感兴趣,但是支持孩子们去探究“怎么才能不被蚊子咬”,总感觉没什么意思。

蒋老师:在给孩子们涂紫草膏时,孩子们讨论得十分热烈,还出现了争论,如果孩子们有兴趣,我们也可以顺着他们的问题继续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这样也体现了“课程源于幼儿生活、回归幼儿生活”的理念。

钱老师:这段时间的活动主题是“虫虫总动员”,与“怎么才能不被蚊子咬”的话题关联性不大,支持孩子们继续探究“怎么才能不被蚊子咬”与主题活动目标似乎有冲突,而且为了探究蚊子而去找蚊子,我觉得没有很大的意义。

沈老师:“怎么才能不被蚊子咬”这个探究主题和当下的活动主题应该不冲突,而且继续探究也能够拓展“虫虫总动员”主题活动实施的深度。最重要的是,当下孩子们对“怎么才能不被蚊子咬”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我们不妨多听听孩子们的声音与需求,顺应孩子们的兴趣与问题,多去观察他们的行为,再决定是否要支持孩子们继续探究。

杨老师:《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要“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同伴和玩法,支持幼儿参与一日活动中与自己有关的决策”。孩子们对“被蚊子咬了”这件小事感兴趣,在一日生活中抓住教育契机,让他们从探究中获得有益的经验,也是一段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经过研讨,教师发现,“被蚊子咬了”虽然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小事,但孩子们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好奇是幼儿的特点,尤其是大班的幼儿,他们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习新的东西,喜欢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他们不仅热烈地讨论“被蚊子咬了”的感受,同时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地寻找“怎么才能不被蚊子咬”的方法。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针对“被蚊子咬了”这件事做出价值判断,给予孩子们更多学习机会,通过持续探究,可能会让孩子们更关注被蚊子叮咬后的感受、适宜的止痒方式以及关于蚊子生活习性的了解等。教师的支持不仅体现了基于孩子需要的师幼互动,而且对于推进孩子的深入探究,引发孩子的意义学习很重要。于是,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开启了一场关于“我们被蚊子咬了……”的探究活动。

二、幼儿的讨论:怎么才能不被蚊子咬呢?

“明天还要去庭院玩游戏,怎么才能不被蚊子咬呢?”在问题驱动下,孩子们开始了新的思考和讨论。丁丁说:“我可以一直跑来跑去,让蚊子咬不到我。”君君说:“妈妈给我买了驱蚊贴,我贴上就可以了。”铛铛说:“我要穿上长袖长裤,这样蚊子就咬不到我了。”孩子们分享交流着自己的想法。

基于孩子们的问题,教师决定利用家长资源,支持孩子们开展“防蚊任务单”的亲子调查,和家长一起去寻找各种防蚊方式。孩子们通过与家长的合作,找到了很多种防蚊方式,如穿防蚊裤、戴驱蚊手环、擦花露水和风油精、点蚊香、用香囊等。为了检验这些防蚊方式的效果,教师给孩子们提了一个建议: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防蚊方式,在户外活动前做好防蚊准备,活动后检查自己有没有被蚊子咬,如果觉得选择的防蚊方式不合适,第二天就换一种方式,看看哪种防蚊方式最有效。在亲测过程中,祺祺采用的防蚊方式是涂抹花露水,在户外活动前她细心地将花露水涂抹在身上,感觉味道淡了,就会及时补涂。垚垚第一天用了驱蚊贴,但效果不太好;第二天他戴了个驱蚊香囊,还是没什么效果;第三天,他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驱蚊手环,并在接下来户外活动时验证了驱蚊手环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反复实践中,孩子们对防蚊有了更多经验。一一说:“我穿裙子被蚊子咬了,穿长裤蚊子就咬不到我了。”垚垚说:“我用了驱蚊手环,蚊子不敢来咬我。”祺祺说:“花露水的味道蚊子不喜欢,所以它们就不会来咬我。”……

活动中“怎么才能不被蚊子咬呢?”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和讨论。通过亲子调查、实践验证等方式,孩子们积累了更多关于防蚊的认知经验,并在一周的体验探索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防蚊方式。可见,教师的支持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他们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得更多的经验。在活动中,孩子们更倾向于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尊重并回应孩子们的想法与问题,支持孩子们有意义的学习,并通过赋权孩子,引导他们更主动地通过家长资源、同伴资源、亲身操作等方式,获取更多防蚊、驱蚊的经验。

三、合作探究:哪些地方容易有蚊子出没?

虽然孩子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防蚊方式,但在户外活动时,他们偶尔也还是会被蚊子叮咬。“这些蚊子到底藏在哪儿呢?我们去消灭它们……”孩子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于是,教师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幼儿园里哪些地方容易有蚊子出没?

洋洋说:“草丛里可能有蚊子,它们可能藏在那里。”

越越说:“有时候看得见蚊子,有时候又看不见蚊子,它们可能藏在洞里。”

垚垚说:“蚊子喜欢躲在角落里,我们去木屋找找。”

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最后打算去实践验证。通过小组团讨,他们自主分成了两个小组,南南勘察组和北北勘察组。南南勘察组围绕幼儿园南边场域中的树丛、大型玩具、南木屋、小山洞几个点位设计路线进行勘察;北北勘察组针对幼儿园北边场域中的沙地、果园、北木屋、“羊六六的家”(羊圈)设计路线进行勘察。在团讨过程中,孩子们自发设计了“蚊子在哪里出没”的记录单,他们带上路线图和记录单,分成两组在幼儿园南北两个场域中开展“哪些地方容易有蚊子出没”的合作探究。

南南勘察组首先来到树丛,他们在树丛旁轻轻地走来走去,铛铛试着用手摇晃、拍打灌木的枝干,发现有蚊子飞出来。接着,他们又分散来到大型玩具、南木屋、小山洞这些地方,为了寻找蚊子,垚垚、一一用上了手里的记录单,对着小山洞和小木屋用力地扇,大家静静地等待蚊子的出现,但等了很久也没发现蚊子的踪迹。北北勘察组在组长洋洋的带领下,开始对沙地、果园、北木屋、羊圈一一进行勘察。每到一个勘察点,孩子们就用自己的方式寻找蚊子,如在果园仔细扒拉叶子、在北木屋和羊圈栅栏上用力敲击。一番寻找后,孩子们发现,除了沙地没发现有蚊子出没,在果园、北木屋、羊圈都发现有蚊子出没,而且他们发现羊圈附近的蚊子最多。

在小组调查结束后,孩子们互相交流团队勘察结果。他们发现,在南北两个小木屋发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两组孩子交换勘察场地,接着对南北小木屋进行探究,教师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小木屋的外形差别和周边环境。通过讨论,孩子们发现果园附近的北边小木屋是敞开且潮湿的,里面还有野战包。南边场域的小木屋建在水泥地上,有门且干燥。孩子们在亲历探究、分享交流中有了自己的经验,了解了原来蚊子喜欢藏在潮湿的地方。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他们也找到了羊圈蚊子最多的原因,因为羊圈里草多地湿,而且还有臭臭的羊便便,这很容易招引来蚊子。

为了丰富孩子们对蚊子生活习性的了解,教师在图书区投放了《蚊子先生的爱好》等绘本,并搜集了相关科普视频组织孩子们观看。通过观看视频与讨论,孩子们直观地了解了蚊子的生活习性。不过,北北勘察组的孩子们却开始担心起来,祺祺着急地说:“羊圈里有那么多蚊子,羊六六会不会生病啊?”丁丁说:“羊六六住的地方不能太湿了。”于是,君君提议给羊六六换个干净的地方住,大家可以和钱老师一起去那里打扫。君君的想法得到了同伴的认可,大家一致决定要把“羊六六的家”清扫干净。

可见,教师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孩子的探索与发现很重要。当孩子们在观察与发现中有不一样的答案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比较、验证等方法,支持和鼓励他们在探究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展开深入探究:如何让“羊六六的家”蚊子少一些?

羊圈太臭了、羊圈围栏太高了不通风、羊圈这里晒不到太阳、羊圈的地上有很多积水……孩子们把羊六六住的地方存在的问题一一罗列了出来,打算改造这个蚊子最多的地方。于是,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策划了一场圆桌会,孩子们通过表征来描述自己想到的方法。

果果说:“我想用保洁阿姨的大扫帚把羊便便扫干净。”

祺祺说:“羊圈地上那么湿,也晒不到太阳,我要写信给园长妈妈,问问能不能把羊圈改造一下。”

七七说:“我们可以让保洁阿姨在羊圈旁边的果园和草丛喷上杀虫剂。”

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教师引导孩子们进行分组,让大家各自去尝试与实践自己的想法。写信组的孩子用绘画的方式,写了一封《我们和羊六六被蚊子咬了》的信,并到园长室给园长妈妈讲述,打算要改造一下“羊六六的家”。园长妈妈鼓励孩子们制定改造计划,并支持他们在幼儿园寻找改造羊圈所需要的材料。孩子们聚在一起,针对“怎样去除羊圈地上的积水”这个问题想了很多办法,如将地面抬高,经常用扫帚扫水,请保安叔叔帮忙挖沟等。孩子们还在幼儿园里积极寻找合适的材料用于改造羊圈,他们找到了砖块、木板、悬浮地板、空心砖等材料,并通过讨论确认哪种材料最适合。最后,孩子们一致认为用悬浮地板将地面抬高这个方法最好,因为悬浮地板可以向下漏水,是一种很好的改造材料。于是,孩子们将悬浮地板搬了出来,在教师和保安叔叔的帮助下,将悬浮地板平铺在了“羊六六的家”,增高了羊圈的地势,防止了雨水的沉积。

劳动组的孩子则是邀请了保洁阿姨来指导怎么打扫羊圈,孩子们有模有样地学习着。另外,孩子们还经过协商,通过表征的方式制定了值日生表,每周一、三、五在教师的带领下安排小朋友轮流去打扫清理。幼儿园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购买了很多薰衣草和薄荷,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拿着工具,在打扫干净的羊圈旁边的草地上种植了驱蚊的薰衣草和薄荷。

改造完成后,宣传组的孩子们拿着防蚊展板和防蚊工具,在羊圈旁进行防蚊、驱蚊方式的宣讲,向全园普及驱蚊常识,并将“小心蚊子出没”的告示粘贴在羊圈旁边的栏板上,提醒其他班级的小朋友这里可能有蚊子出没,以防被蚊子叮咬。

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孩子们足够的操作空间和思考互动的时间,孩子们和同伴一起对问题展开讨论,并通过实践行动验证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想法。教师对孩子们的探究活动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观察,并在观察中倾听了孩子们的需求,给予了孩子们适当的支持,从而帮助孩子们在这个探究过程中获得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五、启示

“被蚊子咬了”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件很平常的事,所以教师常常容易忽视其隐藏的教育价值,或者困惑于这样的小事值得孩子们去探究吗?庆幸的是,在这次探究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走过了一段探究与发现的旅程,孩子们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有意义的生活经验。回顾整个活动,我们有以下启示。

第一,倾听孩子的声音,关注活动的价值判断。儿童有着自己的心灵世界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他们真实而自然地在活动中发出各种声音,并期望得到教师的回应,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倾听孩子们发出的声音。在活动中,教师认真地倾听孩子们“被蚊子咬了”的真切感受,没有忽略孩子们的声音,而是在和孩子们深入对话和交流中,对活动做出了基于儿童声音的价值判断,为孩子们创造了进一步发出真实声音的环境和条件,如此,孩子们才能不断地在活动中有属于自己的发现与成长。

第二,发现孩子的需求,重视过程中的亲历体验。孩子们需要在经历中感知、在亲历中体验,所以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为孩子们创造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坚持“孩子先行、教师在后”,重视孩子们在过程中的亲历体验,放手让孩子们大胆探索,从防蚊驱蚊、寻找发现蚊子的藏身之处,到想办法给羊圈驱蚊,每一个环节都是孩子们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三,支持孩子的探究,帮助孩子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是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搭建多元化的支架,有利于促进孩子们积极思考、深入探究。为了支持孩子的探究,教师巧用家长资源,引导孩子们通过现场勘察、小组合作、实践验证等多种探究方式解决发现的问题,帮助孩子们在探究与实践中获得有意义的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