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瑛:每“壹颗”未来,都与爱同行

作者: 张明炯

胡瑛:每“壹颗”未来,都与爱同行0

胡瑛,总是步履不停。

好多人羡慕她,觉得她如她的名字一般,从一进入幼教行业就光彩熠熠。

2006年,而立之年的胡瑛被评为杭州市教坛新秀。之后,荣誉接踵而来——杭州市幼儿园优秀教研组长、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师德楷模……2023年,胡瑛被评为“浙江省最具影响力幼儿园教师”。

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段踔厉奋发的岁月。

未来多变,如何培养孩子拥有面向未来所需的学习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调动孩子更多的思维、知识和经验?

胡瑛,依然率先踏出步伐。

纯真的爱 只为“壹颗”

作为浙江师范大学幼儿教育集团总园长,和很多优秀的幼儿园教师一样,胡瑛心里最珍惜的一句呼唤,就是孩子们叫她“壹颗妈妈”。

然而,胡瑛又有一点不同,在她的教育视野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003年,胡瑛被派往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幼儿教育交流访学,这让她收获颇丰。其中,令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师对孩子的爱与尊重。

胡瑛记得,“我在银行街教育学院(Bank Street College of Education)学习时,一位老师要结婚了,班里的孩子就去采访她:你和谁结婚,你的先生是做什么职业的……她都悉数回答。等她婚礼结束,她给孩子们看婚礼的相片和视频。这让我觉得,老师真的把孩子当作朋友。”

美国幼儿教育中家园合力促进幼儿发展的做法也让胡瑛印象深刻。“很多幼儿园在做课程设计时,尽量邀请家长前期参与讨论。因为幼儿教育不是学科教育,而是生活教育,其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在生活场景下,‘三人行,必有我师’,家长被视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2004年,胡瑛学成归国,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集团国际部——壹颗幼儿园的全体教师,一起进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混龄教育课程”的研发,做专属于中国孩子的国际化课程。

“谁能保证一个人的一生只和同龄人交往呢?混龄,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这是我研发幼儿混龄教育课程的初心。”

今年,刚好是胡瑛研发“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混龄教育课程”的第20年。

“当时我就认定,混龄教育是未来趋势,能较好地体现和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相较于同龄编班的集体,混龄编班的集体中个体差异更加显著,这能够促使教师更细致地观察儿童,准备更丰富的学习材料,创设更丰富、有层次的学习环境。教师专业能力和儿童学习能力都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

在大多数幼儿园还只能将混龄教育偶尔应用于游戏或其他活动中时,胡瑛和她的团队已申报相关课题。

十年耕耘。2014年,《生活·体验·智慧——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混龄活动课程》被评为首届浙江省幼儿园精品课程、杭州市精品课程评比一等奖。

让胡瑛深有体会的是,在混龄教育中,儿童的社会性,尤其是分享、助人、合作等亲社会行为都得到了良好发展。

“我们做过相关的实证研究。实施混龄教育其实无形间构建了儿童最近发展区,能使孩子更加自信。”

如果,你曾见证壹颗幼儿园的毕业礼,就能亲身体会混龄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每个毕业生会为每个新生准备一份入学礼物,每一份入学礼物都是孩子们想的。比如,有的入学礼物中,有一包纸巾,即将毕业的孩子担心新入园的孩子也许会因为想妈妈流眼泪;有的入学礼物中,有一个扭蛋,即将毕业的孩子希望新入园的孩子会因好奇心被满足而快乐。即使毕业了,很多孩子也会重返幼儿园,和弟弟妹妹聊聊曾经在幼儿园的生活。

一辈子,一颗心,一群人,一件事。胡瑛从浙江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留校工作至今,已经陪伴孩子们走过了34个春秋。她说,孩子们来到这里,就是回到了另一个家。

在胡瑛心里,“壹颗”是她的另一个小孩,也是她最为珍贵的爱——“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壹颗妈妈”的眉眼总是笑意盈盈,她亲切地说:“欢迎回家”。

智能时代 共生共赢

今年春天,胡瑛从新加坡访学归来。

2003年,去美国访学时,胡瑛比较年轻,更多是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去思考的,聚焦于幼儿园的日常工作。这次去新加坡,她更加关注孩子,随机访问了很多孩子,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胡瑛说:“我们的教育要为孩子的一生做准备。到了新加坡之后,我更关注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即将面临何种境况,以及教师和孩子要做什么准备。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为未来做准备的意识。”

胡瑛认为,工业时代以降,学校普遍使用标准化练习训练学生服从制度,而这种诞生于工业时代的教学结构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中,格外力不从心。

数字化与自动化对教育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力。工业时代的学校培养擅长重复内容的人。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则需要思考孩子拥有什么样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

未来与现在不可分割,为未来做准备,就要提高现在的教育教学质量。智能时代的教研,整合了技术和专业,以帮助教师有创意地开展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活动迈向一流,必须具备“国际力”。

虽然将来的具体情况难以预测,但我们可以从国际上发展教育方法、体系的做法中,看到一些改变正在发生。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是,针对学生记忆力的测试逐渐减少,创造性思维等核心素养越发受到关注。孩子们面对越来越多的问题,不需要任何现成的标准答案,而需要调动所有思维、知识和经验。

在壹颗幼儿园,有一个无人超市,深受孩子们和家长的欢迎。

“在设计场景时,我们请家长们一同参与讨论,比如,如何进入超市,是通过刷脸机吗?家长们很热情,认可我们的教育理念,会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这样孩子们也会更为大胆、自信。”

无人超市每周五开放,每次由10个孩子共同管理。孩子们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专业问题,比如,商品的条形码是什么,如何使用编码器,如何给物品分类……一个问题连着一个问题,大家一起想办法。

“这就是我们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我当然希望我们培养的孩子‘人生出彩’,但是我更希望他们在独立性、秩序性和专注性上越来越好,和时代共生。”

在壹颗幼儿园,胡瑛一直倡导开放的态度。“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让他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坚强自信、不怕失败。”

胡瑛最期待听到毕业生的好消息。“前两天,一位家长说,他的儿子从未参加过科技类的兴趣班,却在校科技节上获得了一等奖。我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非常高兴。因为他儿时的成长环境是非常开放的,能让他释放天性。”胡瑛说:“在幼儿教育界,我们经常听到‘要让孩子们释放天性’,但是,具体要怎么落地,有几个抓手,这非常考验一个管理者的智慧。”

追溯传统 美在当下

壹颗幼儿园,在创设幼儿园教育环境时不断追求创新。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幼儿园。这里,不仅打破年龄的壁垒,还打破学科的壁垒,打破语言的壁垒。所有的游戏、学习区域间都是咫尺之遥。

胡瑛认为,幼儿园课程应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又回归于幼儿本真的生活。幼儿园要尝试搭建新型场景学习模式,给予幼儿浸入式游戏体验,让幼儿在场景学习时处于自由的、自主的、自律的状态,从而自愿地、自发地、自省地学习。

以壹颗幼儿园的“宋韵”场景学习为例,一笔“天工开物”,像是追溯传统文化的“指南针”,由此进入,从稻谷到酿酒、从染色到“冰雪冷元子”、从白糖的提取到风向的推断,壹颗的孩子描绘、创造着自己的“壹颗宋韵图”。

壹颗的教师也从《天工开物》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继而向孩子们推荐。

如果孩子们加入“吃喝有学问”研学小组,就要跟随老师一起去户外收割稻谷,再学习怎么碾米,由此推进,学习如何做米粉、如何做糯米酒……孩子们一旦确定了自己的选择,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只有完成所有内容,才可以去参加其他的研学小组。

“还有插花、点茶……孩子们的学习不是蜻蜓点水的。我会鼓励教师带领孩子们去进行系统的学习。”胡瑛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幼儿园开始打基础。由孩子带动家长,比如,我们会邀请所有的家长一起上台和孩子们演绎一场历史剧。”

2021年8月31日,浙江省委召开高规格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一年后的秋天,壹颗幼儿园宋韵系列特别展“壹品宋韵·熠承国风”在杭州市刀剪剑博物馆展出。

曲水流觞、雅宋园林、宋造机具……展出的80余件各类作品都来自壹颗幼儿园3—6岁的孩子们。胡瑛和老师们在大半年的时间里,让孩子们通过寻宋、品宋、传宋,感知南宋的风土人情、风雅生活、发明创造,也在文化浸润中,发展更好的面对未来所需的素养和能力。

这些稚嫩但极具想象力的作品,是孩子们在“典藏中国之宋韵”场景学习后的成果。

例如,“宋造机具”场景中的宋代唧筒、麻搭、水囊、云梯等重现了中国古代先进的消防工具。为了研究宋人如何引水到高处,满足大面积田地的灌溉需要,孩子们又学习了平衡、沉浮等科学原理,制作出高转筒车。

“壹颗”与“ECO”(生态)谐音,代表着壹颗幼儿园课程的理念核心。

“课程所带来的回馈会让我觉得做这个课程特别有意义。”胡瑛说,“传统文化之美,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让胡瑛在“典藏中国之宋韵”课程中又一次为之触动的是——好玩才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千钧之力。

比如,如果我们逐字逐句地教孩子们背一首古诗,他们可能会背得很快,也可能因无聊而失去兴趣。但如果在月圆时分,带孩子们去看春天的钱塘江水,领他们读《春江花月夜》,景色与字句相映,孩子们就更易理解诗中描绘的景和传递的情。

在幼儿教育事业上亦然。“我经常和我们的老师说,你如果能把所有想给孩子的东西都放在好玩的情境下,你就成功了。绝对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那样的教育不好玩。”

胡瑛说,让孩子每一天都想见到你,一想到和你在一起,就很期待、很开心,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从自己优秀,到自己所在的集体优秀,胡瑛总是力所能及地去陪伴、去鼓舞周围的人。在杭州萧山、舟山嵊泗、衢州开化,胡瑛总是尽己所能地走入更多的教研现场。她在新疆、浙江嵊州和景宁等地成立了胡瑛工作室,助力当地的学前教育。

舟行万里,星河如梦。胡瑛坦言:“教育是一项不完美的事业,永远需要补缺。有遗憾,却没有终点。我们是在做一个有无限希望、能够无限接近孩子的事业,要永远相信今夜的星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