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友好理念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作者: 顾萍
随着“儿童友好”理念的提出和“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儿童友好学校”受到高度关注。《上海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推进校园空间适儿化建设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并具有丰富性、趣味性、便捷性和安全性。”我园在建设滨江园区时就以尊重、保障幼儿的各项权利为根本,努力为支持幼儿主动、优先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我们在儿童友好理念引领下,倾听幼儿心声,了解幼儿需求,以“看得懂、够得着、走得进、听得见”的原则,全面优化幼儿对环境的多样体验,让幼儿在与环境的友好互动中健康成长。
一、多元有趣的户外活动环境
滨江园区的户外场地开阔,可利用的资源丰富,设施设备齐全,能够支持幼儿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建设园所时,我们注重倾听幼儿的意见,了解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户外活动环境。比如,针对“你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操场”这一问题,幼儿表示:“我希望有一个可以滑草的山坡。”“我喜欢有一个山洞可以钻来钻去。”“我想要站在很高的地方探险。”“我最想要有一个很大的地方玩沙玩水。”……于是,我们与设计师多次探讨,将专业设计与幼儿的想法巧妙融合,通过填土造坡、植树种花,形成了一个高低错落、地形各异的户外场地。既有大面积的塑胶操场和长长的跑道,又有草地、山坡、沙池、水池等,为幼儿的户外活动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跑道一侧,我们堆出了一个高高的山坡,并在山坡中段位置挖出一个通道,以满足幼儿自由钻爬的愿望;我们在山坡最高处放置了大型器械,供幼儿攀爬玩耍、登高望远。幼儿将这一场地命名为“冒险岛”,他们有时扮演士兵进行地道战,有时坐在滑板上进行滑草比赛……
“冒险岛”旁边是“沙水乐园”。我们增加了沙池面积,并在沙池上方设计了一个自动升降的膜结构白色顶棚。顶棚升起时,能为幼儿遮阳挡雨;顶棚落下时,能遮盖整片沙池,保障沙池的卫生。我们设计了无边界的浅水池,水池底部四周高中间低,最深处为30厘米,不同深浅的水池带给幼儿不同的游戏体验。在水池中央,我们打造了一棵“幸福树”,四叶草造型的叶片上装有水雾喷射装置。幼儿既可以感受水雾的清凉,又可以探索水雾折射阳光形成彩虹的秘密。在这里,幼儿将废旧的大号塑料水桶制作成小船,在水池中航行;他们还堆了各式各样的沙堡,挖了护城河,尝试将水池里的水引到护城河中,进行“南水北调”。
为满足幼儿“玩累了,玩热了,希望能有一个舒服的地方休息”的需要,我们在“冒险岛”的山坡后面建造了一个三角形小木屋作为“友好生活区”。幼儿和教师一起挂上彩灯,摆上绿植,还放置了饮水设施和纸巾、椅子、软垫、绘本等物品。幼儿可以在那里坐一坐,擦擦汗,喝口水,聊聊天,享受惬意的休闲时光。
为了真实、无干扰地记录幼儿的游戏情况,我们按幼儿的视线高度,把摄像机固定在树干上大约一米高度处,持续拍摄幼儿的游戏状态。这一做法解放了教师的双手,不仅支持教师在游戏中专心观察幼儿,还能让教师借助导出的视频资料,全面地识别、判断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
我们通过专业人士的设计,对户外环境的安全性、合理性、发展性进行全盘考虑,也会在使用过程中倾听幼儿的需求、想法,观察幼儿与环境互动的情况,据此调整户外活动环境的设计。比如,幼儿有持续开展建构活动的需求,但操场中无法辟出一块专用建构空间,我们就利用三楼屋顶平台开阔、平整、独立的特点,将其设计成大型建构区,提供体积较大的黄蓝积木、炭烧积木,既能支持幼儿进行大型作品的建构,又能保留幼儿的作品。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问题:一方面,毫无遮挡的屋顶平台在夏天时高温难耐,并不适宜幼儿长时间游戏;另一方面,场地结构单一,没有场景支持幼儿产生更多元的建构主题,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也会随之减弱。于是,我们请设计师对屋顶平台进行改造,既保留专用建构空间,又创造条件支持幼儿开展多种样式的游戏。我们在屋顶平台设计流线形花坛作为区域隔断,既扩大了绿化种植面积,也能让幼儿把花坛、植物作为建构场景的一部分。我们在花坛里种植了薰衣草、薄荷、迷迭香等各种芳香植物,将花坛一侧边缘抬高,设计成木质桌面,并在旁边放置了圆木凳子。幼儿既可以利用各种石子、木块、落叶、干花等自然材料进行拼搭,也可以开展制作植物风铃、植物香水、植物相框等艺术类活动。我们还增加了一个小型的“雨水叮咚”收集池,幼儿用雨水浇灌植物,还用雨水自制水瓶琴,敲击出不同的节奏。考虑到幼儿获得多元感官体验的需要,我们在花坛间设计了“感知步道”,幼儿走在鹅卵石路、瓦片路、红砖路、木栈道等不同材质的路面上能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在“感知步道”旁边的紫藤花架,我们挂上了幼儿制作的风铃、植物创意画等作品。幼儿可以坐在长廊下写生,也能行走其中获得视听享受。同时,我们在长廊旁边也创设了“友好生活区”,便于幼儿饮水、休息。
二、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环境
幼儿天生有着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需求,自然环境赋予了幼儿无限的发展可能。我园以环境教育为特色,十分重视自然环境的独特教育价值,关注幼儿友好行为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室内外提供了能让幼儿与自然亲密互动的环境场域和活动机会。我们增加了室外绿化面积,设计了平面花坛,种植了一些低矮的植物,如冬青、三色堇、郁金香、紫罗兰、波斯菊,既为幼儿带来多种感官体验,又能自然地用它们做区域隔断。我们在“冒险岛”、跑道和园所围墙处种植了在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如春天的樱花、红梅,夏天的蔷薇,秋天的桂花,冬天的腊梅,幼儿四季都能欣赏美丽的花朵,探索不同植物生长的奥秘。种类多样的植物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他们通过绘画、录音的方式记录自己对植物的调查,制作“专属树牌”。树牌上附有二维码,打开手机扫一扫,就能听到他们对调查结果的介绍。
沿着跑道走到尽头,在“冒险岛”的斜对面,我们与幼儿共同打造了一片小农庄,沿着围墙种植了樱桃、枇杷、杨梅、橘子等果树,四季都有收获,又在中间区域用栅栏围出一片农田,并铺设了可深入其中的道路。幼儿通过讨论划分了各个班级的照料区域,商定了种植的内容,并进行持续养护。玉米、番茄、油菜、白菜、草莓……这些蔬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油菜籽成熟后,幼儿收集起来,洗净、晒干、去壳,放入小型家用榨油机,随后过滤澄清,制作成纯天然菜籽油。幼儿将自制的菜籽油带回家用于烹饪,真正品尝到了劳动的成果。在日常的饭后散步时,幼儿还会收集掉落的果实和菜叶等,存放在小农庄旁的小木屋中,等到户外活动时学习自制果蔬酵素,并将其稀释后用于施肥、净化空气、清洁物品等,实现了“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
我们本着就近原则,在小农庄旁边也创设“友好生活区”,撑起遮阳伞,摆放折叠椅,放置备有生活自助物品的小推车和饮水设备,幼儿可以在此放松小憩。
除了室外场域,每个班级都有一个能够让幼儿与之互动的自然空间——生态小乐园。生态小乐园分为观赏区、种植区、养殖区、工具区、记录区、收集区、实验区等,由每个班级的幼儿共同讨论、设计生态小乐园的主题和内容。春天到来,有个班级将生态小乐园的主题定为“留住‘梅’好”。在观赏区,幼儿带来了各种在春季盛开的美丽花卉,用于欣赏、写生;在收集区,幼儿收集了梅花画、梅花扇、梅花香皂、梅花糕、梅花灯等与梅花有关的物品;在种植区,幼儿将饮料罐、矿泉水瓶重复利用,分别采用土培和水培的方式培植豆芽,并在实验区里进行不同光照条件下培植豆芽的对比实验;在养殖区,幼儿利用废旧轮胎改造成的鱼池和乌龟池养殖金鱼和乌龟;工具区有各种铲子、喷壶等种植养护工具,还有卷尺、直尺等测量工具以及放大镜等观察工具,便于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区提供了人手一本观察记录本以及画笔、录音笔,幼儿可以通过绘画和录音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生态小乐园的主题和内容会随着季节和幼儿兴趣的变化而调整。比如,在夏秋季节,有的班级的幼儿看到小农庄里玉米丰收了感到特别自豪,就设计了“与玉米相遇”的主题,尝试在生态小乐园里也种植玉米苗;有的班级在养殖小鱼的过程中,发现了小鱼和水草之间的共生关系,就将生态小乐园的主题定为“小鱼的农夫梦”,还利用大水桶自制生态鱼缸,进行鱼菜共生的养殖实验。
三、联通开放的室内活动环境
以往的幼儿园公共专用活动室是相对独立、封闭的,各个活动室之间有清晰的界线。在设计滨江园区时,我们尝试打破空间局限,探索更多联通开放的可能性,以满足幼儿自主探索、亲身体验、积极与同伴交往的需求。
在教学楼一楼的门厅处,我们设计了无门槛、无边界的“开放书吧”。其主色调为白色、淡绿、浅灰,代表白云、草地、岩石等自然元素。除了幼儿喜欢的各种书籍和手偶外,还准备了座椅、软垫、地毯,布置了绿植,提供了纸和笔。离园、自由活动、散步时,幼儿都可以在此享受轻松的阅读时光。
在环境教育理念的浸润下,我园教师与幼儿都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与共享意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有意识地收集各种可循环、可共享的物品,做到资源共享,重复利用。每个班级都设有材料超市、循环物品回收站,里面既有幼儿园提供的玩具、材料,也有大家收集的废旧材料。每个班级都有图书漂流盒,里面都是幼儿从家里带来的供同伴分享阅读的图书。随着共享意识深入人心,我们利用一楼其中一个班级门口宽敞过道旁的空地,增设了“共享小屋”,投放玩具、图书、一次性雨衣、雨伞、环保袋等,供有需要的幼儿自行取用,支持更多班级的幼儿来共享资源。幼儿非常喜欢“共享小屋”,纷纷从家里带来玩具和图书放入这个区域。这时,我们便与幼儿一起讨论、制定了“共享公约”:物品的主人有权决定是否继续把物品留在“共享小屋”分享;经过同伴的允许,幼儿之间可以进行以物换物;共享的物品要有9成新,同时要清洁干净;借用的雨伞要记得一周内归还。我们还制定了管理排班表,由距离“共享小屋”最近的一楼三个班级轮流管理,定期检查、维护这里的环境和物品。就这样,“共享小屋”里的物品真正流动了起来。
在二楼,我们经过多次的讨论与设计,从联通贯穿的大自然溶洞形态中汲取灵感,适度去除屏障,创设了无门槛专用活动室。各个活动室沿走廊一侧纵向排布,前后两端一静一动,分别为可以安静思考、细致探索的“奇妙探索馆”和可以挥洒自如、释放活力的“室内运动馆”,中间由“艺术畅享馆”联通。每个活动室之间取消了容易造成封闭感的开关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灵动的拱门、滑梯。
每个活动室内又划分出了不同的主题区域,投放丰富的材料供幼儿选择,并创设了展示空间让幼儿的活动过程留痕。比如,“奇妙探索馆”分为光纤探索区、电力探索区、地球宇宙区、科学建构区、思维游戏区、科探阅读区、实验观察区和机器人编程区,提供了光纤迷宫墙、发电自行车、裸眼3D球、星球重力模拟器、编程机器人、显微镜等材料,充分满足了幼儿操作、体验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又如,“艺术畅享馆”分为创意制作区、绘画涂鸦区、玩色区、粉笔画区、沙画区、综合材料区、欣赏区、清洗区等,开放式空间能让幼儿产生无限创意,尽情发挥想象,运用多种艺术创作材料进行艺术表现,获得审美经验,陶冶艺术情操。
“室内运动馆”保证幼儿在雾霾天、雨天、高温天、极寒天也能进行运动。我们提供了各种感统训练器械,幼儿可以自由搬动、组合,探索不同的玩法。我们还将最外侧的一面墙体打通并进行软包装饰,打造了一个有趣的“秘密滑梯”,幼儿顺着滑梯可以直接通到走廊,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我们将“阳光建构屋”布置在三楼,打破常规建构活动室的格局,与室外的屋顶花园联通,形成了可内外联动的充足的建构活动空间。最外侧是一面乐高墙,里面被布置成了花艺场景,除了清水积木、微晶积木等建构材料外,还提供了干花、木棒、石块等自然建构物,为幼儿创设了可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交融的建构场景,支持幼儿使用多元材料在更丰富的场景中进行想象和创造。
无门槛专用活动室实现了开放感与区域感并存,满足了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探究以及与同伴交流的需求。幼儿每天都能在固定时段进入活动室进行探索,每个班级每两周进行一次轮转,保证了幼儿在某一活动室内有一段持续探索的时间。这里也是开展“友好俱乐部”社团活动的地方,幼儿每周五下午可到相应的活动室中参加社团活动。
在一楼楼道贯穿到三楼楼道的“友好阶梯”上,以数字为主线呈现了我园环境教育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环境节日、幼儿典型的环境友好行为。考虑到行走安全,上行的楼梯一侧墙面上展示的大多是供幼儿观察、欣赏的内容,半层楼道的转角平台上则摆放了一些可供幼儿与之互动的材料。沿着楼梯往上走,“1”代表着地球一小时活动,用照片的形式展示了幼儿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倡导绿色节能生活;“2”由各种包装盒、塑料瓶、食品袋等可回收材料拼贴而成,旁边陈列了幼儿的废旧物品小制作,将二次循环利用的理念蕴含在变废为宝的艺术形式中;“3”位于一楼半的转角平台,代表了三月的植树节、世界水日,其中展示了幼儿绘画的树林、用废旧纸盒制作的海底世界;继续上行,“4”代表着垃圾的四种分类,通过软质粘贴板提供幼儿可操作的各种垃圾图片,让幼儿感知正确的分类方法;“5”代表着55健康分贝,旁边的分贝测试仪上的数字会随着周围声音的大小而变化,幼儿能直观地感受到音量的变化,养成轻声交流的文明习惯;“6”代表着每年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每年这一天幼儿园都会开展爱心义卖、社会宣传等活动,并将每次活动的照片动态更新到这个版面上,供幼儿重温;“7”位于二楼半的转角平台,代表着为期7天的爱鸟周活动,幼儿可以欣赏不同鸟类的照片,并按下对应的按钮聆听它们的叫声,我们还将亲子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鸟窝和小鸟布置在旁边,彰显幼儿爱护小鸟的情感和行为;最后的“365”展示了全园幼儿一年365天争当友好小使者,将环境友好行为渗透在点滴行动中的情景。我们还提供了一些自制的磁吸环保标识,让幼儿通过操作将环境友好意识内化于心。